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00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了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陈天昌编著的《100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就是该书系之一,《100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收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或将作品,展现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内容推荐

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陈天昌编著的《100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就是该书系之一,《100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收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或将作品,展现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目录

上篇 牧鹅散记

 牧鹅散记

中篇 中国孩子的疑问

 人体奥秘篇 

 人和动物从身体构造来说主要差别在哪儿

 田径赛场上为什么都逆时针方向绕圈赛跑

 左撇子比一般人聪明能干吗

 身高怎么会与气候有关

 杂技演员的身子为什么能任意弯曲

 血型决定性格的说法是对还是错

 考察队横穿南极,人体自身怎样抵御严寒

 为什么人体正常体温正好是37℃

 发烧对人体的好处多于害处,真是这样吗

 少年大学生的大脑是不是跟一般少年不一样

 心脏跳动由“谁”支配

 我们的心脏是怎样自己安排作息时间的

 为什么手腕部位的血管会搏动,肘部的血管不会搏动

 人体内数目最多的是什么细胞

 人类为什么有不同肤色

 为什么同样碰撞后头上会长包,别的部位不长包

 为什么指纹可用来帮助破案

 为什么有的人头发乌黑光亮,有的人不是这样

 头发怎么也能用来诊断疾病

 为什么有的人脸上有酒窝,有的人没有

 为什么女孩子十二三岁以后变化特别明显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为什么比较起来眼睛不那么容易得病

 人到暗处为什么过些时候才能看清东西

 事物映入眼底应是倒立的,为什么实际上看到的是正立的

 晕船、晕车是怎么发生的

 为什么久而不闻其臭

 打喷嚏是出于人体的一种自卫本能吗

 为什么害羞时会脸红

 为什么小孩子特别怕吃药

 吃下去的食物怎样变成人体能吸收的营养

 盲肠有什么用处

 胃的消化能力很强,可为什么没把自己消化掉

 感冒了为什么不想吃东西

 扁桃体该不该摘掉

 肝脏动手术割去一部分后真的还能再生吗

 为什么肾脏比较容易做移植手术

 断肢再植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哪儿

 为什么有的病得过一次就不会再得了

 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

 动物植物篇 

 动物看周围东西跟人看到的一样吗

 家养的动物对主人真有感情吗

 动物会使用简单工具吗

 动物会自己治病吗

 为什么黑猩猩当演员特别会表演

 为什么峨眉山的猴子不怕人

 大熊猫为什么那么稀罕

 老马识途,真有这样的事吗

 长颈鹿低头喝水,头重脚轻,不会倒下来吗

 为什么人们关注寻找大象“公墓”

 海豚为什么会主动救助落水孩童

 南极中国长城站附近有企鹅吗

 鹦鹉学舌是怎么回事儿

 丹顶鹤为什么爱跳舞

 孔雀鱼是胎生的吗

 为什么五月的黑鱼最容易上钩

 弹涂鱼为什么能水陆两栖

 寄居蟹怎样“谈判”换房

 章鱼体色是怎么变深变浅的

 在地球之外宇航员已做过哪些种植试验

 还有比甜叶菊更甜的植物吗

 发菜极像乱头发,到底是种什么东西

 冬虫夏草到底是虫还是草

 寄生植物菟丝子是怎样吸取寄主营养的

 捕蝇草真能捕食苍蝇吗

 舞草怎么会随音乐节拍舞动绿叶

 王莲叶上坐人怎么不会下沉

 无籽西瓜为什么比普通西瓜甜

 无花果不开花怎么结果

 落花生怎么花开在地面之上,果实却结在地下

 有胎生的植物吗

 昙花为什么只开一忽儿就谢了

 千年古莲怎么还能开花

 一株棉花怎么开出几种颜色的花

 为什么有的马铃薯外皮发青

 真有自己会在地上爬行的果实吗

 屋顶上长小树是怎么回事儿

 有的树夜里会发光,这是怎么回事儿

 为什么榕树又叫不死树

 珙桐为什么也叫鸽子树

 小球藻为什么被看做是未来的太空粮食

 地震前植物也有异常反应吗

 航空航天篇 

 我国已能给国外发射通信卫星,为什么大型民航客机还靠进口

 飞机南来北往是不是有自己的空中走廊l

 飞机高空飞行尾部怎么会出现带状白烟

 为什么大型客机的头等舱一般都设在前面

 我国早期载人飞机制造家和飞行家是谁

 乘飞机、轮船、火车到底哪个安全

 现代飞艇是什么样的

 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飞机为什么怕跟飞鸟相撞

 空难后为什么要搜寻黑匣子

 最早用于战争的飞机是什么样的

 飞机怎样在空中加油

 隐形飞机为什么能隐形

 U-2飞机事件是怎么回事儿

 我国古代的二级火箭是什么样的

 第一枚现代实用火箭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美国为什么没有首先把人造卫星发射上天

 发射到卫星轨道的第一只实验动物是什么

 发射人造卫星、宇宙探测器等

 为什么必须选择发射时机

 我国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搞人造卫星的

 我国的“实践l号”卫星上天后为什么一度失去了跟地面的联系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华人是谁

 杨利伟在太空为什么没有见到万里长城

 我们地球人已给“外星人’发送过什么礼物

 返回式卫星是怎样返回地面的

 救援卫星怎样救人

 发射通信卫星难在哪里

 卫星通信地面站为什么要配备碟形天线

 间谍卫星比间谍飞机优越在什么地方

 高级侦察卫星怎样窃取情报

 太空间谍卫星到底有几种类型

 “爱国者”导弹为什么能拦截“飞毛脬’导弹

 “星球大战”是怎么回事儿

 美国在首次登月前事先作了些什么准备

 为什么要发射无人驾驶月球车

 太空漫步有什么危险

 人体卫星飘飞跟太空漫步有什么不同

 航天员出入座舱时飞船内空气不会泄漏掉吗

 是谁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的

 “阿波罗13号”登月飞船太空遇险,航天员是怎样返回地面的

 为什么不跨越硬着陆一步实现软着陆

 探测月球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怎样使航天飞机出入稠密大气层时不被烧毁

 航天飞机目前还没用在民航客运上,那它干什么了

 运用航天飞机发射人造卫星有什么好处

 航天飞机怎样捕获和修复观测太阳卫星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怎样进行空间维修的

 在太空,航天员最担心发生什么危险

 人在太空能长期生活吗

 飞船漏气减压时穿上航天服能维持生命多久

 在太空,航天员能吃什么

 航天员在太空睡觉跟地面有什么不同

 在太空,航天员有没有条件洗澡

 太空飞船上有没有卫生间

 “金星11号”探测器降落金星发现了什么

 “水手10号”探测水星发现了什么

 火星探测器拍摄的照片说明了什么

 木星探测器有什么新发现

 空天飞机跟航天飞机有什么不同

 设想中的太空电站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设想要建造人造小月亮

 未来的永久性空间站是什么样的

下篇 眼见未必为实

 似是而非错误百出的故事

 眼见未必为实

 人们对万里长城的四个误解

 四鳃鲈并不真有四鳃

 足球·嘉宾·天气

 航天飞机其实不能算是飞机

 谁主沉浮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给人的误解

 鸳鸯和天鹅

 狮子座流星雨来自狮子座吗

 蝠鲼不是胎生的

 浮力永动机

 海豚为什么喜欢尾随海船同行

 对飞鱼的误解

 将错就错寄居蟹

 船蛆并不真是蛆

 美人鱼

 不该有的97%

 ‘铁水鸭”是怎样自动饮水的

 鱼的沉浮

 哦!对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是华,还是晕

 凿石穴居的凿穴蛤

 龙卷和尘卷

 是鲆,还是鲽

 电扇·冰宫·空调制冷

 似鱼非鱼文昌鱼·

 举重·身高·体重

 从“空中芭蕾”说开去

 启明星和黄昏星

 正是河豚欲上时

 招潮蟹为什么舞动大螯

 多数鲨鱼并不伤人

 海龟之岛以龟代舟

 潜艇·电池·烟囱

 泉水叮咚

 夕阳山外山

 鳄鱼泪

 浮生如梦

 是虹,还是霓

 企鹅·头领·演员

 上现蜃楼和下现蜃楼

 给优秀电视剧挑个毛病

 高处不胜寒

 南斯拉夫上空的隐形飞机

 蛇颈龙、翼龙、鱼龙等都不是恐龙

 酷似飞机的新型船舶——冲翼艇

 从长脚怪蛇说到海蛇

 宇航员在太空能不能看到中国的万里长城

后记 一路走来

 给道义同志“打工”纪实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

 乐在其中

试读章节

我的故乡松江有一句土话——“鹅呆头”,意思就是笨鹅,大人们常用来责备他人,说人家笨得像鹅。但是根据我的观察,鹅似乎不笨。

认路回家

深秋季节,田里的庄稼收完了,我们就每天把鹅群赶到田野里,让它们自由自在地找食吃。我们住的那个农场,方圆十里地,水塘很多。白鹅常常三三两两在水塘中结伴闲游,有的喜欢站在塘边洗刷自己洁白的羽毛。碧水映白鹅,红掌泛清波,如能入画,就是一幅恬静的乡村小景。

每到傍晚5点前后,站在我们的鹅岛上向东边遥望,总有一幅美丽的田园图景呈现在眼前。在老远老远的地方,先是见到一条白色的带子在移动,渐渐地,能分辨出是一队白鹅走在回家的路上。它们队伍排得非常整齐,沿着一条直通鹅岛的小路,一个跟着一个,一摇一摆,越近家走得越快;一回到岛上,个个展翅迅跑。这时候,我总要想起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一个优美的群舞场面。

鹅群每天自动回家,十分准时。我看到它们常常侧着脑袋用一只眼睛瞧太阳,可能会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奇怪的是,阴天不见太阳它们也会很准时地回家,可能是所谓“生物钟”起了作用。据科学家推测,任何动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据说家鹅等鸟类的“生物钟”就在脑内的松果体里,松果体有规律地分泌一种激素,能调节鸟类规律性的活动。

对号入座

初春孵鹅季节,为了观察每只母鹅的情况,我们用紫药水在鹅头上写上号码,每个窝也用粉笔编上相应号数。

有趣的是,并排3大间孵房,总共120多个窝,大多数母鹅都认得他们的窝,能自动对号入座。

每天下午4点前后,要给母鹅“放风”一次,让它们到塘边去拉屎、洗澡。它们养成了定时拉屎的习惯,晚上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这样可以避免正在孵化中的蛋凉得太久,降低出壳率,我们也不必晚间起身看管。

母鹅“放风”归来,总有个别捣乱分子占据别家的窝,死乞白赖不走,把“户主”挤在一边。这时候,往往就要动武,需及时把它遣送回去。还有的好欺侮伙伴,别的母鹅走过它的窝,它都要咬人家一口。碰到这种情况,必须早点儿给它换个位置,塞到最靠边的角落里去,这叫特殊分子特殊处理。

偷蛋高招

母鹅到了繁殖季节,出于本能,对蛋特别有兴趣。我们定时喂食,给每只母鹅准备了一只小白碗。喂食以后,如果不及时把碗收走,一眨眼工夫,碗就不见了——母鹅把它弄到肚子底下,当蛋孵上了。

每个窝里,我们一般放16个蛋,放多了怕孵不好。每天“放风”的时候,我们查一遍窝,有时会发现这么一个怪现象:有的窝,多了一个蛋,而旁边那个窝,少了一个蛋。幸亏每个窝都立有鹅事档案,每个蛋上也都有编号,先下的先孵,后下的后孵。利用档案一查,就可以知道哪一窝的母鹅作了案。

鹅蛋圆滚滚的,各个窝之间,都用三四层砖隔开,它们怎么偷蛋呢?有一次我在房外悄悄观察到了。

原来,鹅群里也有马大哈和机灵鬼。偷蛋的是机灵鬼,被偷的准是马大哈。马大哈孵蛋不那么经心,老有一两个蛋露在身子外边。

P2-3

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一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一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0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后记

我犹如一株野草,随遇而安;就地扎根,土生土长;风风雨雨中,艰难地成长……

人生旅途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偶然的机缘。而有的机缘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

机缘与愿望

我从事科普创作活动,也可以说出于一种机缘,是从进人出版界以后开始的。

我大概跟出版这一行天生有缘。解放初期,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上正规大学,从家乡松江到上海叔父家暂住。当时上海《解放日报》各类招考广告很多,我同时报考了华东军政大学、长春东北科学研究院(在上海招考实验员)和开明书店,这三处我差不多同时接到录取通知。跟家里商量,限于当时的觉悟,决定留在上海,于1950年4月进了开明书店,从此跟出版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考进开明书店也相当偶然。报考者竟有好几百人。从几百人中先淘汰了一次,多数没有发考试通知,只通知了不到一百人。上午考数理化,下午考语文和外语。考过不久,我意外地又接到了口试通知。

我曾在《我与开明》一书的一篇文章中记下了那次口试的情景。

“那天我按时到经理室外的小会客室等待应试。一次只叫一个人进经理室口试。记得那天我穿的是一件用家乡土布做的长衫,样子很像《林家铺子》里的那个小伙计。轮到我的时候,我一进经理室,那个场面竞把我愣住了。一张扁椭圆形的大会议桌旁边,坐了一圈上年纪的人——后来知道都是些经理、襄理、协理和编辑部负责人等,总共10多位。这大会议桌的一头空了一把椅子,是给受试者留的。他们叫我在那个座位坐下,开始我竟站在那儿不敢坐。向我提问的只有靠近我座位的两位老人,他们大概是‘主考官’。这两位到底是谁,我当时心慌,没有记住,后来也没有问。其中一位可能是周予同,他当时是开明书店的襄理,兼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因为他说话带外省口音,我有点印象。问的都是一些很普通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如在哪儿上的学,家里有些什么人,家境情况等。后来我看老人们都挺和善,再一次叫我坐下的时候,我就不客气地坐下了。交谈中我感觉到老先生们挺喜欢我这个乡下来的孩子。事后得知,通知口试的只有7个人,正式录取的只有5个人,我是5个中的一个。”

当时开明书店有好几位很有学问的老先生。周围同志们向我介绍情况的时候,一再提到顾均正先生、贾祖璋先生,说他们都没有上过什么大学,靠自己业余勤奋自学,成了出色的编辑人才,还写了好多文章好多书。

第二年春天,我由上海调北京开明书店总管理处生产部(即编辑部)工作。先给顾均正先生当了两个月的助手,他当时是生产部主任,相当于总编辑;后来调人自然科学编辑室,在贾祖璋先生身边工作。

二十上下的青年人,还没有定型,可塑性比较大,最容易受周围自己尊敬的人的影响。当时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北京举目无亲,业余除放放唱片听听音乐之外,也翻阅了不少顾均正先生和贾祖璋先生的著作,比如顾先生的《科学趣味》、《科学之惊异》、《从原子时代到海洋时代》、《电子姑娘》,翻译作品《化学奇谈》、《物理世界漫游》、《任何人之科学》、《飞行的科学》等以及贾先生的《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素描》、《生命的韧性》等。慢慢地,有意无意间他们在我的心目中成了学习的榜样,若隐若现地萌生了要像两位先生那样毕生从事科普编辑和科普创作的愿望。

书评(媒体评论)

科普读物的权威读本,科普出版的文化长城。

——叶永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00个似是而非的问题/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天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256140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字典词典-字典词典、工具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228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