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万通公司的成立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过程,当时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本来互不相识,后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成了朋友,最终大家聚到一起,干出了一番事业。虽然,最后这6个人各自独立去闯自己的事业了,但万通还在,他们的朋友关系也还在。
关于朋友共同创业的事例很多,不过少有能够修成正果的,不是因为事业没做成或做得不够大,就是最后彼此分道扬镳互不往来,有的甚至成了仇人。之所以这样,大多是因为朋友间虽然性格相近,目标却不一致。有的是为了这个目的参与创业的,有的是为了那个目的参与创业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就是没事做,或者突然想做一件事了,因此才拉上几个朋友一起干一番事业。这样的创业组合,是没有太多理想的成分在里面的。
一群没有理想的人一起做事,当事业做成了,彼此有了成就理想的基础时,必然会发生分歧。冯仑他们没有发生分歧,不仅有了各自的事业,还保有彼此的情谊,靠的就是理想。万通,是几个理想青年共同创建的。
关于这点,冯仑曾经在他的书中提及,他说有一次跟王石聊天,谈到了类似的话题,后来他想了想,觉得他和几个合伙人确实是因为理想才走到一起的。
正因为都有理想,且有着相近的理想,所以万通的几个创始人虽然经常发生分歧,也有争吵,但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利益上,从来没有人抱怨过自己拿得少、干得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不仅在为万通付出,更是在为自己的理想付出。有了这一层理想的意味,他们才拥有一种甘愿付出和让步的精神。几个愿意让步的人在一起做事,当然不会出现矛盾。
也正是因为有理想,他们才把事业做得那么大、那么好。不管是在初期的万通,还是几个人分开后各自的事业,都做得风生水起,因为他们有一股劲头在。
冯仑本身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做过很多演讲,提到最多的估计就是理想了,而且他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叫作《理想丰满》,教导年轻人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如何看待自己的理想,以及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冯仑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创立公司是因为理想,而获得成就,取得商业上的成绩以及著书立传,同样是因为理想。
理想,不仅是一个人的愿景,更是一个人的目标。它就像是一根鞭子,可以催人奋进,提醒人不断向前。一个有理想的人未必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绝对无法成就一番事业。
每一个创业的人最初都有一个想法,有过些许幻想,但那是不是理想,能否引导自己走向辉煌,就需要斟酌了。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能够给自己提供动力,如果不是,就该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确定一个理想,让自己更好地向前发展。
Business Develop
有些管理者觉得,理想是宏大的,却也是空泛的,能给人提供的只是坚持的毅力和前进的勇气。其实不然,理想不仅能够给人精神上的鼓舞,更能够让人在现实层面受益。在这点上,小米的创始人雷军就是一个典型。
雷军可以说是互联网业的元老了,他做过金山词霸、卓越网等,虽然都有不俗的成绩,却都没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最终,在金山成就辉煌的时候,雷军选择了离开。他要休整自己。
在沉寂的那段时间里,雷军一直在思考将来自己要做什么事,也在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做出什么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雷军终于找到了方向。他认识到,自己以前也在做事业,也有不错的成绩,可是始终没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方向错了。以前他只求事业更大,却没有沿着自己理想的路走,因此,才会有很多不如意。想明白这点之后,雷军决定做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公司,于是有了后来的小米。
雷军心中理想的公司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一个好产品,一个被客户真心认可、可以给他们提供方便、让他们满意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他自己就喜欢用这样的产品,也觉得只有做出一个这样的产品,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P6-8
冯总的活法,我天天开会学习也学不会,经常请他去讲,包括营销,怎么获取好的项目,营销能力等。但各有各的优势,我是比较笨,只有勤奋去多做一些项目,才能摊薄成本。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石屹
冯仑这个人,聪明绝顶,侠义肝肠。嬉笑色骂皆文章,百计千心成万通。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冯言冯语,有情有性,无忌无讳,见仁见智。
——联想创始人 柳传志
前言 千百次的挑战,只为理想的丰满
第一章 野蛮生长:未来的格局在理想中塑造
大事业往往源自一次小冲动
用明天的视角,做今天的决定
理想的大道是用牺牲铺就的
“反周期”生长:别人办丧事,你就办喜事
适时妥协:一切为了理想的实现
第二章 另辟蹊径是最好的创业准备
大多数人看见的就不叫机会
算别人算不清的账,做别人做不了的事
至少转变三次,创业才可能成功
不管走哪条路,朋友都是最珍贵的财富
第三章 熬出来的才叫伟大,挺过来的才算坚强
坚持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大智慧
边熬边面对,边折腾边解决
找准方向后再迅速奔跑
笑熬江湖:撑到最后的都是赢家
第四章 社会充满困境,头脑必须时刻清醒
众人皆乱我独醒
反省昨天,关注今天,规划明天
越是困难,越要折腾
一切失败都因为盲目贪婪
承认失败才能走出失败
别把创始人“神化”
第五章 钱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战
钱是一面镜子,它能映照出你的心
追求理想,顺便赚钱
赚钱是种本事,花钱是项技巧
在意钱以外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赚钱
第六章 在企业家的境界中从容前行
伟大是来自基因的力量
从容是种不疾而速的境界
思考是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做人讲情理,做事讲规矩
谦卑之道:以细节感动他人
第七章 自我提升:以变应万变
学习未必成功,不学必定失败
汲取每本书中的营养
不走权贵路,不找二大爷
决定伟大的力量就是跟谁一起做
给“英雄”写信,向胜者取经
第八章 伟大源于管好自己,而非领导别人
管理的秘密:看见“似是而非”的,看透“似非而是”的
管理并不是管别人,而是先管好自己
管好三个钱包:守住第一个,放大第二个,调整第三个
把自己当成千里马:巴结群众,重用自己
第九章 你的思路影响企业的轨迹
管好企业的不是制度,而是你的价值观
前面的前面才是前面
最好的约束就是一切透明
沟通=尊重:市场都是沟通出来的
第十章 商道,剩者为王
“剩下”就是成功
方向要多元,文化要单一化
两手端平:左手制度,右手人情
最好的制度是规范化的制度
守住客户就是守住企业
千百次的挑战,只为理想的丰满
冯仑,万通集团控股董事长,中国房地产风云人物,被誉为“地产界的思想家”。
一个搞地产的人,何以被称为“思想家”?原来,他不仅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也是一位博士级别的学者,是一名国家干部、一位大师级的领袖。冯仑不仅仅在运作房地产企业,也是房地产行业的创新者和开拓者,率先将“美国模式”引入中国,提倡地产公司由全能开发商转化为善于投资的地产商。万通昂首前行的20年,少不了冯仑守正出奇般的理念做指引,而这便是冯仑的思想力量所在。
“宁要充满挑战的人生,不要万无一失的活着”,这或许是冯仑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1984年从中央党校毕业之后,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然而,冯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向更优秀者学习的人,哪怕在工作期间,这种态度也没有发生转变。因此,冯仑放弃了在他人眼里非常安逸而富足的工作,决定转身下海,为自己的命运放手一搏。
一个有理想的人必定是一个追求伟大的人。为了“理想丰满”,他甘愿选择用熬的方式成就伟大。1991年,冯仑创立万通集团,用自己的方式,带领万通熬了20年,在这期间,他发起“新住宅运动”,为地产发展开拓新方向;拍摄电视专题片,以全新的理念带动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冯仑用实际行动将自己转化成了一个民营企业的布道者,以思考者的身份,续写商界的传奇。
改革开放的契机造就了一批商人,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冯仑是其中之一。然而,这其中能用文字解读世界,用思想引领先锋的人却很少,冯仑是其中之一。他经商的同时也著书立说,布道的同时也身体力行行走天涯。他以其成功的经历加上不可比拟的个人魅力,成为了诸多创业者心中的偶像。因而人们称其为“商界的思考者”,雅称“儒商”。
作为一个从小摆弄文字,喜欢思考的商人,冯仑的话语蕴含很多哲学和人生的道理,值得深入分析,仔细回味。本书以冯仑的讲话为切入点,着重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冯仑的创业与守业历程。为了更好地对冯仑讲话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本书还精选了很多万通的事例以及其他企业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从这一角度,对冯仑的思想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解读。
他是顶级商界领袖,带领万通前进20年,守正出奇,践行理想,筑梦踏实;他是鼎鼎大名的商界思想家,言辞麻辣,见地深刻,充满真性情;他是民营企业的布道者,体察历史,探究现实,勤于思考,乐于分享;他是中国房地产界的先驱,多年来带领万通稳扎稳打,一路前行;他是一个平和的人,有着智者的光辉和仁者的魅力;他是社会公益的先行者,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到成立万通公益基金会,发起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知行合一;他又是一个行者,穿越阿富汗直面战乱,跋涉非洲草原与猛兽对谈,深入不丹行修幸福,徒步戈壁锤炼意志,骑行宝岛丰满理想……
他,就是冯仑。
翻开君越所著的《冯仑创业演讲(关键时冯仑说了什么精髓典藏版)》,让我们“钻进”冯仑的脑袋看看这个时而逆风而上,时而信马由缰,偶尔对牛弹琴的“职业董事长”究竟如何思考人生、思考他的工作、思考普通人的生活轨迹。
作为一个从小摆弄文字,喜欢思考的商人,冯仑的话语蕴含很多哲学和人生的道理,值得深入分析,仔细回味。君越所著的《冯仑创业演讲(关键时冯仑说了什么精髓典藏版)》以冯仑的讲话为切入点,着重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冯仑的创业与守业历程。为了更好地对冯仑讲话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本书还精选了很多万通的事例以及其他企业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从这一角度,对冯仑的思想做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