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过地平线/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普、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

马胜云编著的《穿过地平线》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关于他的事迹有很多,我们仅取一例,从中可见李四光的学术修养和光辉人格。

内容推荐

马胜云编著的《穿过地平线》采用文学随笔的形式来综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学、做人的品质及高雅的文化艺术素养。《穿过地平线》将他不同时期显示其才华横溢、文情并茂,有学术性、趣味性、可读性的论著、随笔小品、谈艺录精选成集以飨广大读者。

目录

序言

地球年龄“官司”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天文理论说地球年龄

地质事实说地球年龄

地球热的历史说地球年龄

读书与读自然书

中国地势浅说

侏罗纪与中国地势

风水之另一解释

地球之形状

人类起源于中亚么?

地壳的观念

如何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大地构造与石油沉积

看看我们的地球

从地球看宇宙

地壳

地热

地震与震波

浅说地震

燃料的问题

现代繁华与炭

 一、欧关“文化”的曲子

 二、中国煤厂分布的情形

 三、将来利用天然势力的机会

地史的纪元

中国北部之□科(即纺锤虫)

 绪言

 一、构造及分类

 二、分布及层位

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和当前的任务

 一、地质力学发展的过程

 二、地质力学当前的任务和它面临的问题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一、火成学派对水成学派的斗争

 二、渐变论对灾变论的斗争

地质时代

 一、地质时代的划分

 二、地质构造运动的时期问题

 三、地槽和地台问题

 四、沉积矿床

古生物及古人类

 一、原始生命形态的遗迹

 二、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三、植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四、古生物工作中涉及进化论的一些主要论点

 五、人类的出现

均衡代偿现象

冰川的起源

沧桑变化的解释

《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序

总结地层工作的要点

 一、地质时代的划分

 二、地质构造运动时期问题

试读章节

地球年龄“官司”

地球的年龄,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在那上古的时代早已有人提及了。例如那加尔底亚人(Chaldeans)的天文学家,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算出世界的年龄为21.5万岁。波斯的琐罗亚斯德(Zoroaster)一派的学者说世界的存在只限于1.2万年。中国俗传世界有12万年的寿命。这些数目当然没有什么意义。古代的学者因为不明自然的历史,都陷于一个极大的误解,那就是他们把人类的历史,生物的历史,地球的历史,乃至宇宙的历史,当做一件事看待。意谓人类未出现以前,就无所谓宇宙,无所谓世界。

中古以后,学术渐渐萌芽,荒诞无稽的传说,渐渐失去信用。然而1650年时,竞有一位有名的英国主教阿瑟(Bishop Ussher),曾大书特书,说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造的!这并不足为奇,恐怕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世界上还有许多人相信上帝只费了6天的工夫,就造出我们的世界来了。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地质学、生物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同一步调,向前猛进。德国出了伟尔纳(Wemer)、英国出了哈同(Hutton)、法国出了蒲丰(Buffon)、陆谟克(Lamarck)以及其他著名的学者。他们关于自然的历史,虽各怀己见,争论激烈,然而在学术上都有永垂不朽的贡献。俟后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华勒斯(Alfred Russel Wallace)、赫胥黎(Huxley)诸氏,再将生物进化的学说公之于世。于是一般的思想家才相信人类未出现以前,已经有了世界。那无人的世界,又可据生物递变的情形,分为若干时代,每一时代大都有陆沉海涸的遗痕,然则地球历史之长,可想而知。至此,地球年龄的问题,始得以正式成立。

就理论上说,地球的年龄,应该是地质学家劈头的一个大问题,然而事实不然,哈同以后,地质家的活动,大半都限于局部的研究。他们对于一层岩石、一块化石的考察,不厌精详;而对过去年代的计算,都淡漠视之,一若那种的讨论,非分内之事。实则地质家并非抛弃了那个问题,只因材料尚未充足,不愿多说闲话。待到克尔文(Lord Kelvin)关于地球的年龄发表意见的时候,地质家方面始有一部分人觉得克氏所定的年龄过短,他的立论也未免过于专断。这位物理家不独不顾地质学上的事实,反面嘲笑他们。克氏说:“地质学家看太阳如同蔷薇看养花的老头儿似的。蔷薇说道,养我们的那一位老头儿必定是很老的一位先生,因为在我们蔷薇记忆之中,他总是那样子。”

物理学家既是这样的挑战,自然弄得地质家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地质学家方面,就有人起来同他们讲道理。

所以地球年龄的问题,现在成了天文、物理、地质三家公共的问题。  天文学地球年龄的说法

1749年,丹索(Dunthome)依据比较古今日蚀时期的结果,倡言现今地球的旋转较古代为慢。其后百余年,亚当斯(Adams)对于这件事又详加考究,并算出每100年地球的旋转迟22秒,但亚氏曾申明他所用的计算的根据不是十分可靠。康德在他宇宙哲学论中曾说到潮汐的摩擦力能使地球永远减其旋转的速率,一直到汤姆孙(J.J.Thomson)的时代,他又把这个问题提起来了。汤氏用种种方法证明地球的内部比钢还要硬。他又从热学上着想,假定地球原来是一团热汁,自从冷却结壳以后,它的形状未曾变更。如若我们承认这个假定,那是由地球现在的形状,不难推测当初凝结之时它能保平衡的旋转速率。至若地球的扁度,可用种种方法测出。旋转速率减少之率,也可由历史上或用旁的方法求出。假若减少之率通古今不变,那么,从它初结壳到今天的年龄,不难求出。据汤氏这样计算的结果,他说地球的年龄顶多不过10亿年。但是他又说如若比1亿年还多,地球在赤道的凸度比现在的凸度应该还要大,而两极应较现在的两极还要平。汤氏这一回计算中所用的假定可算不少。头一件,他说地球的中央比钢还硬些。我们从天体力学上着想,倒是与他的意见大致不差;但从地震学方面得来的消息,不能与此一致。况且地球自结壳以后,其形状有无变更,其旋转究竟是怎样的变更,我们无法确定。汤氏所用的假定既有可疑的地方,他所得的结果,当然是可疑的。

达尔文佐治(Geo.Darwin)氏从地月系的运转与潮汐的关系上,演绎出一种极有趣的学说,大致如下所述:地球受了潮汐的影响,渐渐减少旋转能,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按力学的原则,这个地月系全体的旋转能应该不变,今天地球的旋转能既然减少,所以月球在它的轨道上旋转能应该增大,那就是由月球到地球的距离非增加不可。这样看来,愈到古代,月球离地球愈近。推其极端,应有一个时候,月球与地球几乎相接,那时的地球或者是一团黏性的液质,全体受潮汐的影响当然更大。据达氏的意见,地球原来是液质,当然受太阳的影响而生潮汐。有时这团液质自己摆动的时期,恰与日潮的时期相同,于是因同摆的现象,摆幅大为增加,一部分的液质就凸出了很远,卒致脱离原来的那一闭液质成了它的卫星,这就是月球。当月球初脱离地球的时候,这个地月系的运转比现在快多了,那时1月与1日相等,而1日不过约与现在的3点钟相当。从日月分离以来,每月每日的时间都渐渐变长了。

近来辰柏林(T.C.Chamberlin)等考究因潮汐的摩擦使地球旋转的问题颇为精密。他们曾证明大约每50万年1天延长1分。这个数目与达氏所算出来的数目相差太远了。达氏主张的潮汐与地月转运学说,虽不完全,他所标出来的地球各期的年龄,虽不可靠,然而以他那样的苦心积虑,用他那样数学的聪明才力发挥成文,真是堂堂皇皇,在科学上永久有他的价值存在。

P16-20

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息,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杨叔子

2012.9.2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过地平线/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胜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255624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