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精华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文化精华整理本,是蕴藏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精髓的一座宝库,它既是中国系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综合体现,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流。读毕能使你通晓中国上下五千年,陶冶性情,鉴古知今,古为今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推荐

中国璀璨的文明是世人皆知的,在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各个历史性的发展过程,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通中华上下五千年,陶冶性情,鉴古知今,古为今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

目录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代表人物

1.老子/2

2.孔子/3

3.墨子/5

4.孟子/6

5.庄子/7

6.苟子/8

7.韩非子/9

8.孙武/10

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化

1.宗教在中国/10

2.佛教在中国/12

3.基督教在中国/14

4.伊斯兰教在中国/16

5.道教/17

中国传统文学

1.古代神话/22

2.《诗经》/24

3.《楚辞》/25

4.乐府/27

5.南北朝民歌/28

6.唐诗/29

7.宋词/30

8.元杂剧/33

9.小说/35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的发展

中国民歌

常见的中国民歌体裁和类别

1.劳动号子/49

2.山歌/49

3.田歌/50

4.小调/5l

5.时调/52

6.生活歌/52

7.山曲/53

8.情歌/53

9.嬉游歌/54

10.仪礼歌/54

11.客家山歌/54

12.信天游/55

13.茶歌/55

14.西北回族民歌“花儿”/56

15.蒙古族的长调和短调/56

16.朝鲜族的抒情谣/57

17.哈萨克族的“安”类民歌/57

18.藏族的酒歌和箭歌/58

19.彝族的“四大腔”/58

20.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59

中国民族乐器简史

中国传统乐器溯源

1.鼓/63

2.锣/64

3.铙钹类/64

4.板梆类/65

5.古筝/65

6.古琴/66

7.箜篌/66

8.箫/67

9.笙/67

10.唢呐/68

11.琵琶/69

12.笛子/69

13.胡琴/70

14.三弦/70

15.葫芦丝/70

16.马头琴/7l

17.扬琴/7l

18.东不拉/7l

19.月琴/72

20.彝族月琴/72

21.阮/73

22.埙/73

23.巴乌/74

24.锐作/74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的发展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76

2.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特点/78

中国戏曲服饰

中国主要传统剧种

1.京剧/82

2.河北梆子/83

3.评剧/83

4.豫剧/84

5.黄梅戏/84

6.吕剧/84

7.越剧/84

8.粤剧/85

9.昆曲/86

10.川剧/87

11.秦腔/88

12.沪剧/88

13.花鼓戏/88

14.皮影戏/89

15.木偶戏/90

16.藏戏/9l

17.傩戏/92

中国著名戏剧家

1.关汉卿/92

2.汤显祖/93

3.京剧“四大名旦”/95

4.常香玉/96

5.尹桂芳/96

6.刘成基/97

7.白玉霜/97

8.元元红/97

9.韩世昌/98

10.严凤英/98

11.王少舫/98

12.白驹荣/99

曲艺

1.曲艺的来源/99

2.几种常见的曲艺形式/100

中国美术和书法

中国美术简史

中国国画

中国壁画

1.中国壁画简介/111

2.壁画的概念及特点/l12

3.壁画的种类/113

中国传统工艺和美术

1.陶器/113

2.瓷器/115

3.青铜器/116

4.雕刻雕塑/118

5.景泰蓝/128

6.泥塑和面塑/129

7.石狮/130

8.玉雕/131

9.根雕/132

10.唐三彩/132

11.刺绣/134

12.剪纸/135

中国书法

1.汉字的起源/136

2.中国书法概述/138

3.汉字字体的演变/138

4.中国的“文房四宝”/146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特色

城池

宫廷

园林

民居

1.北京四合院/159

2.窑洞/160

3.安徽古民居/16l

4.客家土楼/161

5.蒙古包/161

6.哈萨包/162

7.土家族吊脚楼/162

8.侗寨鼓楼/162

9.羌族碉楼/163

10.傣族竹楼/163

寺院

宫观

古桥

古塔

石窟

中国体育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1.中国武术的历史/184

2.中国武术的内容与分类/185

3.中国武术流派/186

4.武术拳种/187

5.十八般兵器/188

6.武术与中医/189

7.武术与哲学/190

中国杂技和舞蹈

1.中国杂技的发展历史/191

2.中国杂技的艺术特色/193

3.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194

4.中国舞蹈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195

5.中国当代舞蹈/196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1.围棋/199

2.中国象棋/201

3.体操/20l

4.踢毽子/202

5.太极拳/203

6.八段锦/203

7.拔河/204

8.放风筝/204

9.蒙古族赛马/206

10.射箭/206

11.蒙古族摔跤/207

12.挥杆套马/207

13.赛骆驼/207

14.达瓦孜/208

15.叼羊/208

16.马上摔跤/208

17.荡秋千/208

18.顶瓮竞走/209

19.跳板/209

20.珍珠球/209

21.赛威呼/209

22.飞绣球/210

23.打扁担/210

24.打尺寸/210

25.斗牛/2ll

26.斗马/211

27.射弩箭/211

28.跳火绳/212

29.扭扁担/212

30.赛牦牛/212

31.跳花盆/212

中医药文化

中医史话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基本学说

1.五行学说/217

2.阴阳学说/219

3.精气学说/22l

4.脏象学说/222

5.经络学说/223

6.天人相应学说/224

中医四诊

1.望/224

2.闻/225

3.问/225

4.切/226

中医四大名典

1.《黄帝内经》/226

2.《神农本草经》/227

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227

中国古代名医

1.扁鹊/228

2.华佗/228

3.孙思邈/229

4.李时珍/230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中医养生四原则/23l

2.饮食养生要诀/231

3.养生“十八法”/232

中医俗语歌谣

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气功

中国服饰

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简史

1.先秦服饰/238

2.秦朝服饰/240

3.汉朝服饰/240

4.魏晋南北朝服饰/241

5.隋唐服饰/242

6.宋朝服饰/243

7.元朝服饰/244

8.明朝服饰/245

9.清朝服饰/246

10.近代服饰/247

中国民族服饰

1.蒙古族服饰/247

2.回族服饰/248

3.藏族服饰/248

4.维吾尔族服饰/248

5.苗族服饰/249

6.彝族服饰/249

7.布依族服饰/250

8.壮族服饰/250

9.朝鲜族服饰/25l

10.满族服饰/25l

11.侗族服饰/252

12.瑶族服饰/253

13.白族服饰/254

14.土家族服饰/254

15.哈尼族服饰/255

16.哈萨克族服饰/255

17.傣族服饰/255

18.高山族服饰/256

中国传统服饰溯源

1.丝绸/256

2.古代官服/257

3.玉衣/258

4.裘衣/258

5.旗袍/259

6.中山装/260

中华饮食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中国八大菜系

1.川莱系/263

2.徽菜系/263

3.鲁莱系/263.

4.闽菜系/264

5.苏菜系/264

6.粤菜系/265

7.湘莱系/265

8.浙菜系/266

中国传统食品的由来

1.年糕/266

2.水饺/267

3.汤圆/267

4.油条/268

5.月饼/268

6.涮羊肉/269

7.烤全羊/269

8.北京烤鸭/270

9.烤羊肉串/271

10.豆腐/272

11.蜜饯/272

12.冰糖葫芦/273

13.腊八粥/273

中国酒文化

1.黄酒/276

2.杜康酒/277

3.茅台酒/277

4.五粮液/278

5.中国古代酒器的发展/278

中国茶文化

1.茶的起源/279

2.制茶工艺的发展/281

3.饮茶习俗的演变/283

4.饮茶文化的发展/285

5.中国的茶道/286

6.中国的茶俗/289

7.中国名茶由来的传说/289

8.茶具文化在中国的发展/291

中国民俗

中国的龙文化

中国民间诸神和吉祥物

1.西王母/299

2.太岁/300

3.雷公/300

4.寿星/301

5.文曲星和武曲星/301

6.八仙/301

7.龙王/302

8.阎罗王/302

9.财神/303

10.灶神/303

11.门神/304

12.城隍/304

13.土地/304

14.四灵/305

15.十二属相/307

16.吉祥图案/307

17.中国结/308

中国的节日庆典

1.春节/310

2.元宵节/311

3.清明节/311

4.端午节/312

5.七夕节/313

6.中秋节/313

7.重阳节/314

8.藏历年/314

9.古尔邦节/315

10.泼水节/315

11.火把节/316

12.三月街/318

13.民间庙会/319

试读章节

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仲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在印度、希腊等文化古国,木偶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欧洲、北美、非洲和亚洲的很多国家,很早就有专业性的木偶剧团。在进入20世纪以后,木偶戏的演出形式日趋丰富多采,如3个种类的综合演出,演员由幕后操纵转入前台,真人与木偶同台演出。演出剧目也日益丰富。30年代以后,木偶戏巳进入电影和电视。在中国、俄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法国、日本等国,都有著名的木偶艺术家。1929年,国际木偶协会成立,到80年代,其成员已有50多个国家,由它举办的国际木偶艺术节,乃是木偶艺术界的国际盛会。

藏戏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15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粱,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P90-91

序言

传统文化,是民族成员长期生活要求的结果,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也是整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对传统文化一直非常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可能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

这种文化事物,有的在流传过程中从生活中消失了(它也可能被记录在文献里),有的则直到现在仍然活在我们的行动上和心灵里。它跟广大人民有着绵远的、紧密的关系,有的即使已经成为“文明史上的化石”,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某些影子。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被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长期熏染,代代传承,整个中华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和气度,培养了一种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保持了某种延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我们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天然纽带。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既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必要对其加以系统的科学的挖掘和研究,以充分实现其积极的价值。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是看他手里有多少证书或掌握多少技术,一国的文明程度重要的也不光是看其经济有多发达,而是体现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

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因为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加强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我们尊敬世上一切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创造,我们决不排外。但是,我们更敬重和热爱我们的祖先和他们的文化创造!这种敬重和热爱,不仅表现了我们自然、高贵的情操,也增加了民族的凝聚作用,满足了民族求生存与进步的美好愿望,是任何一种事物不能取代的精神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化精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奕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3756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49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3: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