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12名研究生基层成长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曹国鑫等编著的《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12名研究生基层成长之路》为中国农业大学12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放弃在北京的优越生活,来到曲周基层服务三农,本书是这些研究生的体验心得的总结,记录了这12名大学学子的成长之路。对读者很有好的教育意义,也是农业院校学生服务三农的一个有益探索。

内容推荐

曹国鑫等编著的《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12名研究生基层成长之路》讲述了中国农业大学12名研究生驻扎在河北省曲周县“科技小院”科学研究、服务“三农”的故事。曲周是一个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的地区,在这里开展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农大学子深入农村开展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

《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12名研究生基层成长之路》适合有志于深入基层实践的在校大学生了解“三农”,也值得高等教育从业者和研究者了解新形势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探索。

目录

前言

1 曲周,我来了!

2 人生的一堂课

3 我在曲周当“瓜农”

4 “不一样”的研究生

5 小院来了女学生

6 不一样的甜水庄

7 难忘那群孩子……

8 “科技小车”服务员

9 一段值得珍藏的记忆

10 让我“凌乱”的王庄

11 论文过不过,农民说了算

12 让农村妇女幸福起来

附录I: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小院网络分布与人员构成

附录Ⅱ: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小院”培养模式探索

后记

试读章节

划锄有用吗

2010年整个冬天,曲周地区没有下一滴雨,没有飘一片雪花,这是近50年来罕见的现象。有句谚语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而这种极端的气候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威胁不言而喻。所以,刚过完春节,有的农民就开始着急了。有农民的地方,就有我们学生的身影。

 这时虽已是早春,但冬天刺骨的寒气并没有完全退去,再加上时而刮点儿小风,尤其是骑着电车的时候,让你哆嗦得程度不亚于三九寒冬。由于最近有农民自作主张地想开始灌水,而这段时间温度还比较低,灌水只会有害而无益,所以我几乎每天都到地里转圈儿,看到有苗头的赶紧制止。

2011年2月25日,在北油村核心方的北面,我终于又逮到了一个。

我:“大哥,干嘛呢?”

苏运德:“我看这苗子旱的不行了,这两天给浇浇。”

的确,苏大哥家这地里的苗子是旱,站在地头看整个是半死的状态。走进地里,一条条裂缝赫然呈现在眼前,从裂开的缝中能清楚地看到裸露在外的已经干枯的小麦的根系。

一询司才得知,苏大哥的地是年前10月底浇的水。

“你这年前浇得太早了,怪不得你这地明显比别人的旱。培训的时候不是说‘夜冻昼消’的时候浇水最好吗?你咋还这么积极?”

“都到那时候浇,井排不过来,早浇完心静。”

我无语了。因为灌溉设施确实是限制技术到位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目前这个限制因素还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我一时为刚才略带埋怨的话和支不出招感到愧疚。

见我不说话了,或许苏大哥是想刚刚他说的话触怒了我,为了缓和紧张的局面,所以他又试探性地问:“我看这两天有人开始浇了,现在浇中不中?”

“现在气温还比较低,不宜灌水,这时候温度比水分更重要,如果灌水的话会降低土壤温度,从而影响苗子返青,反而是雪上加霜。”

“那就眼看着这地旱透了?”大哥有点儿着急了。

“最近各部门不是都在宣传科学抗旱嘛,划锄或者镇压都是很好的抗旱保墒措施。划锄……”

我还没说完,苏大哥苦笑了一下,似乎很不屑地说:“划锄都是老辈子人干的,你看现在谁还划?现在这人都懒了,谁去划别人还说他顺(方言说shun,就是别人都笑话他的意思)。”

“大哥,你要这么认为,那你这苗子就真没救了,能用的措施你不用,要真旱死了那你到麦天就看别人收麦子吧。”

见我说的这么严重,这大哥也着急了:“你说的这划锄真的有用吗?”

见他开始动摇了,我连忙滔滔不绝地说:“你就这么划一下,把这裂缝给堵上,就可以阻断毛管水上升,从而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来达到保墒的作用;划锄还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还可以抑制土壤返盐,促进苗子早发,增产效果…一”我就把从文献中看到的划锄的好处一股脑儿全告诉了他。看他还没有明确表态,我继续说道:“要不我给你做个实验,你自己看看?”

“做实验?”他开始一脸迷茫,好像不知道实验为何物,好像我是第一个给他灌输这个概念的人一样。紧接着他开始兴奋起来,问道:“怎么做啊?”

看他来了兴致,我心里乐滋滋的,心想总算可以给他支点好使的招儿了。

“就在你这地里,一半划锄,另一半不划锄。我天天给你监测土壤水分,你可以看看划与不划有没有差异。”

听到我说我给他天天监测土壤水分,苏大哥来劲儿了:“中,那我啥时候划?”他比我还着急。

“先等等,苏大哥,是这样的,这个实验要做呢,你得再给我找几块地,要不就你这一块地测出来也没有说服力,你以后跟别人说别人也不信,至少得有四五块地,这样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才是合理的。”

这时候科技农民吕玉山夫妇骑着电车到了跟前。

吕玉山很感兴趣地说:“还问啥问嘞,你说在哪块地做,我跟你嫂子给你划。”

2月28日,天空阴沉沉的,前一天刚下了一点点的小雪,化成水也就相当于3毫米的降雨量,这让久不见雨的麦田终于湿了一层地皮。我和吕玉山开始了划锄。

从划完的第二天开始,我每天又多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天下午2点到4点对划锄和不划锄的地块进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监测,一直持续到5月2日。从测定的含水量结果来看,在划锄后的最初五六天里,划锄的地块与不划锄的地块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第7天开始,划锄地块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不划锄的。

当然,平时在地里监测的时候也经常有农民好奇过来围观。3月28日下午,我正在地里监测,忽然听到地头儿有人叫我:“小高,你在那儿弯着腰干啥嘞?”边问边朝地里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京桂。

“测土壤含水量呢。做了个划锄的实验,看看土壤含水量有没有差异。”

京桂似乎对我说的实验并不感兴趣,倒是全神贯注地盯着我的测水仪。看着把探针往土里一插,显示屏上立即有一连串乱蹦的数字,他不禁赞叹道:“还真是高科技!你—会儿给我那地也测测,看含水量多少。”

为了满足一下他的好奇心,我答应给他测一下。

最终,我也对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从6户的产量结果来看,划锄的地块增幅为0.7%—20.0%,平均每亩增产12.6%,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67.6元/亩。当然,这个增产效应是在本年度特定气候(冬春连续干旱的极端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取得的。针对这个结果,我撰写了一篇文章,在《安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希望能够为该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此外,划锄的劳动投入较大,这是农民不愿采用的根本原因,若推广还要考虑机械化的问题。

P77-79

序言

2009年5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与曲周县委县政府在曲周建立中国农业大学一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示范基地,资源环境学院依托“双高”基地在曲周县农村建立了多所“科技小院”,开展农业“双高”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体系、“双高”技术示范组织形式等探索。“双高”技术示范基地在开展各项示范工作的同时,开展技术研究与服务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子。

近四年来,先后有来自全国18个省的36名研究生放弃北京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的优越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来到条件相对艰苦的曲周农村一线,长驻科技小院,“零距离”接触“三农”。他们一方面在老师带领下,在农民田里做试验,针对科技小院所在地区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多种身份纷纷参与农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工作,如作为“教师”,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作为农技人员,参与“双高”技术示范推广;作为挂职村干部,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研究生,不管是来自南方的同学还是来自北方的同学,不管是来自农村的同学还是来自城市的同学,也不管是女同学还是男同学,都来到曲周,在曲周扎下根,融入村民之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科技小院的各项工作中,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到曲周这片热土上,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自己的研究任务,还极大地推动了“双高”基地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研究生在研究一示范推广一农民培训一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小院平台上。不仅锻炼了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而且还深入了解了“三农”实际,感悟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中国农业大学校训,培养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从事农业科研和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磨练了意志品格,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增强了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具备了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锻炼了组织管理、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科技小院开放的培养环境还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多角色的转换丰富了研究生的人生阅历。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生们在科技小院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组织曾在曲周科技小院工作的部分研究生编写了本书。本书全景展示了研究生们驻扎科技小院期间的所闻、所见、所系和所想。从这些研究生的叙述和思考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们面对艰苦的农村生活环境所表现的乐观精神,而且还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看到他们对农村、农民的感情,对农业事业的热爱。

愿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研究生深入火热的农村基层和生产一线,在农村社会的广阔背景下锻炼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

2013年5月2日

后记

不到曲周,就难以真正领略到几代农大人决战黄淮海平原的伟大壮举,难以体会到一种科学改变命运的精神震憾,更难以理解曲周人民对中国农大的水乳深情。

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2.8亿亩的耕地上,耕地盐碱化面积曾高达1/3,以河北省曲周县最为恶劣,数百里原野“盐碱浮卤,几成废壤”,“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只听耧耙响,不见粮归仓”。

1973年。以石元春、辛德惠为代表的老一代农大人来到曲周乡村安营扎寨,开始了治碱救灾伟大征程。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以曲周县为中心的72万亩盐碱滩变为米粮川的人间奇迹。并辐射到整个黄淮海平原,一举扭转了中国南粮北运的历史,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做出了重大贡献。

时间进入新世纪,解决了温饱的曲周人民,面临着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环境代价大等一系列难题——这也是前进中的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2006年,张福锁老师带领的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团队追寻前辈们的足迹,来到曲周开始探寻“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009年,我们这一群青年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再一次扎根曲周,探求当代农大人继承传统、再创辉煌之路。在这里,“80后”“90后”的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更感受到前辈们的艰辛,感受到曲周人民的热情,感受到我国“三农”之重,感受到肩上责任之大……

在曲周,张福锁、江荣风等老师在生活上、学习上、科研上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关注:陈新平、申建波等老师或通过电子邮件,或驱车曲周,在学术创新上给我们以指导;更有李晓林、张宏彦、王冲以及河北农林科学院刘全清老师和我们一起驻扎在曲周,指导我们的学业。解答农民的疑问;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曲周当地,从县委县政府到乡镇和村庄,所有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给我们以大力支持;村民们更是把我们当做自家的孩子,予以信任和帮助……

曲周县委、县政府给予的倾力支持为我们在当地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保障,从过去的申玉娥书记、白钢县长,到现在的林元达书记、石磊县长都亲自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学校领导和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也对我们给予了倾情关怀。瞿振元书记、柯炳生校长等校领导多次莅临曲周,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我们取得的点滴成绩给予积极鼓励。

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在很多很多人的帮助、支持下,我们在曲周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诸多中央媒体给予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不仅作了连续报道,还在新闻联播节目中进行了长时段播报。

让我们惊喜的是,我校以“科技小院”为依托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作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重要成果,获得了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曲周,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我们决定把这些“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记录下来。最初,我们2010级硕士研究生写了《曲周七子传》,像往常的《工作日志》一样发给老师们阅读。一直联络曲周基地的学校党委宣传部何志勇老师被这些“并非优美,却包含真情实感”的文字所感动,他建议仔细修改后出版,成为一本激励更多同学深入基层实践的好读本。

于是,在张福锁、江荣风、李晓林等老师的策划和指导下,其他几名同学也加入了写作之列。我们12名同学的文章,经过何志勇老师精心修改,最终汇聚成本书,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当然,由于篇幅限制,有很多感人的场景、人物和故事无法一一呈现在此;由于写作水平有限,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差错和疏漏,敬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今年恰逢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建立40周年,这本书也权当我们这群青年学子送给实验站的小小礼物吧!衷心祝福曲周,祝福中国农业大学明天更美好!  作者

2013年5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中国农业大学12名研究生基层成长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国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30373731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3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