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曼·罗兰评传
内容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曼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和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茨威格在诗歌、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传记《三大师》等。

目录

生平 

剧作 

名人传记 

《约翰·克利斯朵夫》 

哥拉·布勒尼翁(诙谐的间奏曲) 

“欧洲的良心”

序言

罗曼·罗兰(1866~1944年),法国现代著名文
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罗曼·罗兰于1866年1月29日出生在法国勃艮第
地区的克拉姆西小城。童年时代,罗曼·罗兰在贝
多芬与莎士比亚这些有强大影响力的人物的滋养下
成长起来。少年时代,其父为了使儿子接受更好的
教育,而迁居巴黎,并将之送进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所古老而著名的学校——路易大帝中学。在这里,他为自己找到了第三位导师——斯宾诺莎。是这位大师解放了他的信仰,永远照耀着他的灵魂。
后经过努力,他考取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高师学习的那段岁月,罗兰成了列夫·托尔斯泰狂热的追随者。托尔斯泰的英雄主义气概和勇于剖析自己
、牺牲自己的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而这位导师充
满人性的行为和他热情的助人精神也深深震撼着这
位年轻人。高师毕业后,罗兰幸运地被选去罗马继
续深造,在那里他又结识了高贵的德国作家兼翻译
家玛尔维达·封·梅森堡,这使他发现了生机盎然
的德意志与许多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这期间,诗歌、音乐与科学这个三和弦,在不觉中与另一个三和弦——法兰西、德意志,还有意大利,融为一体,欧洲精神已然成了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年后,罗兰回到了祖国,先在高师任音乐史教师,而后,于1903年在索邦学院授课,期间,罗兰利用闲暇
时间写了一些学术著作,并发表了一些有关现代音
乐家评传类的文章。在初为人师的几年里,他的人生阅历大为增长。这位孤独者,开始同学术界以及上流社会打起交道来。他还不时去德国、瑞士、奥
地利及他喜爱的意大利旅行,这便为他通过比较而
获得新知识提供了好机会,并使其在自己历史知识
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现代文化视野。
   

这位艺术家渴望有所作为,他对一切伟大的运
动都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但其内心世界却一直保持
独立自由。他意志坚定,虽然总是竭力帮助他人实
现愿望,但却并不听从别人的摆布。由于人性的弱
点,他与别人的合作总是令他感到失望,人民剧院
由于竞争而失败,他为人民大众创作的戏剧无果而
终,他的婚姻也破裂了。但他从未失去对理性的坚
持。在失望中,罗兰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系列伟大
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使他化悲痛为力量,从艺术
中获得生活勇气。于是,他离开剧院,放弃教职,
从这个世界隐退。在十年的孤独生活中,他创作出
了一部从道德意义上讲比现实更真实的作品,这便
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它将罗兰那一代人的信
仰变成了行动。
   

这位在寂寞与孤独中将全身心都投入到创作当
中的艺术家年近50岁之际,赞扬之声突然如潮水般
向他涌来。1912年,他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1914年,却已成为誉满世界的名人。在人们的惊
呼声中,他成了整整一代人的领袖。从1914年起,
罗曼·罗兰就只为他的理想而存在和斗争。他不再是一位作家、诗人、艺术家和一个孤独的存在者,他是灾难深重的欧洲的声音。他是“欧洲的良心”

   

如果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那么罗曼·罗兰就是这部史诗的缔造者。 

相信读者可以透过本书,去感受罗曼·罗兰这位大
器晚成者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激情,感受其对事
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译者

导语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罗曼·罗兰评传》一书,介绍了罗曼·罗兰的生平、剧作以及剧作中具体人物性格分析等内容。全书通过6章对罗曼·罗兰的生活、事业等内容的介绍,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为青年做出了榜样、为人类提供了慰藉、用自己的剧作及剧作人物表现时代现象的、不断超越自我的时代英雄。

精彩页

生平
   

生命就是艺术
   

有这样一个人,50岁以前的他无声无息,不为人知,但到后来却成为整个欧洲议论的焦点。此后也再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引起如此多的争论。这个人便是罗曼·罗兰,一位在寂寞与孤独中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的艺术家。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位艺术家能像他一样不求回报地工作?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扰乱了他的生活。
   

伟人的命运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他们脚下荆棘满布、困难重重,身心经受着沉重的打击。但是这却将他们锻炼得更加坚强而继续前行。人的命运总是如此,因为艰辛的历程总会得到补偿。世界文学巨匠瓦格纳、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斯特林堡,无一不是经历了命运如此戏剧性的安排。
   

罗曼·罗兰也未能幸免于这种命运。他所遭受的挫折与其他伟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直到他的后半生,其思想才得到人们的认可。正是由于备受痛苦的煎熬,在漫长而艰辛的创作中才凸显出其思想的伟大,这一思想在经历了反复的熔炼之后得以形成了他深厚的根基。所以当世界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之时,罗曼·罗兰这一丰碑却能在众人所瞩目的一座座丰碑倒塌之际傲然独立,成为指引人们心灵方向的灯塔、喧嚣时代的慰藉。
   

童年
   

1866年1月29日,罗曼·罗兰出生在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小城。同年,斯特林堡战役爆发。这座小城也是《我的叔叔本雅明》的作者克洛德·蒂利叶的故乡。小城的生活宁静、安逸。罗兰的父亲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公证人,母亲由于丧女之痛一直郁郁寡欢,所以一心一意待在家里照顾孱弱的儿子和小女儿。他们的生活像大多数市民家庭一样平淡无奇。
   

罗兰的身体里流淌着的血液中交融着法国历史上两个相互对立派别的因子。父亲一方的祖辈拥护国民议会,是狂热的革命者,为了革命他们不惜牺牲自己;而母亲一方继承的却是詹孙教派以及波尔罗亚尔隐修院执着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罗兰同时坚信着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信仰。他将法国历史上的这种热爱信仰与追求自由的矛盾,以及宗教与革命间的冲突都集于一身。
   

罗兰在其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第六卷《安多纳德》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小城中的生活是宁静的,但1870年普法战争的失败使其蒙上了阴影。罗兰的童年就是在这战败的阴影下度过的。镇上一所古老的宅子里住着他们一家,有条运河不知疲倦地从房前缓慢地流过。
   

身处狭小的天地中,罗兰这个身体虚弱但内心充满热情的孩子,从遥远的过去和目力无法穷尽的远方获得了一种强大的、激奋着他的力量。这使他理解了那种超越一切的、人类童年时期就有的最原始的语言,那便是音乐。
   

在谙熟音乐的母亲的熏陶下,罗兰学会了弹奏钢琴。音乐为他构筑起了一个无边的、超越了一切民族界限的情感世界。好奇心促使这位小学生用心钻研法国的古典音乐作品,而德国的音乐却已经渗入了他幼小的心灵。
   

对此,罗兰这样说道:“我们家收藏的乐谱中有一些陈旧的德国乐谱,真不清楚当时我是不是懂得‘德国’这个词,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这一带就没有见过一个德国人……当我坐在钢琴前尝试着弹奏出这些旧乐谱上的曲子时,那如涓涓细流般的音乐便静静地流入我的心田,就像是久旱饥渴的大地得到了甘露的滋润一般。莫扎特与贝多芬在音乐中表达出了我想要表达的一切:对爱的追求、心灵的痛苦、甜蜜的梦想以及对自由的渴望等。那种感觉便是,我与他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他们赐予我的幸福是无以言表的。当小时候的我生病时,死亡是我感到最恐惧的事,但一支莫扎特旋律优美的乐曲,就如我心爱的姑娘在侧陪伴……后来,在我陷于怀疑与绝望的危机之时,是贝多芬的一首音乐(现在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重新点燃了我心中生命的火焰……而当我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时,我便会在钢琴前弹奏一曲,让自己沉浸其中,舒缓心灵。”
   

幼年的罗兰在人类共同的非文字的语言世界里漫游。他那灵动的心灵超越了城市、省份、民族,甚至时代的束缚。最初使他战胜邪恶力量的音乐一直与他相依相伴。几乎每一天他都会和贝多芬在音乐中倾心交谈。
   

而另外一位使童年时代的他倾心的人物便是莎士比亚。他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已经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他在家里的藏书室和废旧的纸堆中翻出了莎士比亚的著作。那是他祖父在巴黎上大学时买的,因为当时正掀起了维克多·雨果与莎士比亚的热潮。但他们的作品被买来之后很快就被搁置一旁,任其落满灰尘。
   

这些著作中有一册雕版画集叫《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画像》,里面是一张张娇美独特的面容,还有一些十分好听的名字,像潘迪塔、伊摩琴、米兰达等。这一切都勾起了这个孩子的好奇心。他一头钻进了这些剧本,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时常会一连几个小时静静地待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偶尔会有楼下马厩里传来的马蹄声,或屋前运河里行驶的船只打破这片宁静。有时他会坐在一张宽大的安乐椅里,手捧着书,全然不觉周围的一切,包括他自己......

内容推荐

斯蒂芬·茨威格著的《罗曼·罗兰评传》是一部描写法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传记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的罗兰·罗兰一生的成长经历及写作经历的图书。希望作者可以透过这本书,感受作者这位大器晚成者约翰·克里斯多夫式的激情,感受其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曼·罗兰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译者:程立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23478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18
CIP核字 2018123689
中图分类号 K835.655.6=5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61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