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明理论
伤寒医鉴
| 图书 | 伤寒明理论伤寒医鉴/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 
| 内容 | 目录 伤寒明理论 伤寒医鉴 内容推荐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均为金代成无己所著,成书于1142年。《伤寒明理论》三卷,精辟地分析了《伤寒论》所涉50个主要症状的表现形式、发病机理、病位病性以及鉴别要点,是伤寒研究领域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专书。《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选取《伤寒论》常用方剂20首进行制方之法的分析,提出了“十剂”“七方”等概念,对方剂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另外,成氏于书中多处引用《内经》《难经》《黄帝针经》等经典著作以阐发仲景之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说理透彻,使学者读其论而知其理,胸中了然而无惑,严器之谓其“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 本次点校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主校本,以书中所涉书籍的通行本为他校本进行整理。 《伤寒医鉴》又名《刘河间伤寒医鉴》,元代马宗素著,约成书于1234年。全书一卷,首列《伤寒医鉴》,并以此为书名;其后十一篇分别论述了脉证、六经传变、汗下、阳厥极深、燥湿发黄、不得眠、呕吐、湿热下利、霍乱、好用寒药及小儿疮疹等医学问题。每论先引朱肱《南阳活人书》观点提出问题,次列刘完素思想辨其是非,末引《内经》条文加以论证,认为“伤寒皆是热病”,而非朱氏“以寒热虚实论伤寒”。马宗素传河间之学,在阐发刘完素对《伤寒论》的认识方面颇有贡献,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本次点校以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底本,以《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为主校本,以书中所涉书籍的通行本为他校本进行整理。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伤寒明理论伤寒医鉴/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金)成无己//(元)马宗素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141730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11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82 | 
| 出版时间 | 2020-07-01 | 
| 首版时间 | 2020-07-01 | 
| 印刷时间 | 2020-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157 | 
| CIP核字 | 2020060716 | 
| 中图分类号 | R222.29,R254.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3.8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5 | 
| 高 | 7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