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从吕后到慈禧,述说了从汉到清,中国历史各朝代后妃中一个个不安居后宫的异样女性。她们不甘心屈服于须眉脚下,她们无视后宫不可问政的禁令,她们运用不同的手段,使尽各自的心计智谋,把握各自的机遇,拼死拼活地去抓取政治权柄,终于走向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虽然她们所采取的方式不同:有的在幕后操纵皇帝,有的直接到朝廷垂帘听政,有的干脆挺身而出,宣布自己来当皇帝,所有这些作为却共同奏响了封建专制的变奏曲。

内容推荐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以高文化品位为内涵,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以确凿的史料为根基,用新的视角或现代意识,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其进行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历史反思是该丛书的特色。该丛书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该丛书已出版三辑19册。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目录

引言

一、挑战:专制变奏曲

后妃临朝知多少

打破旧制勇于改革

在子亦不可胡为

大唐良佐

远见卓识令人警醒

国母焉可不问天下事

训诫皇上不可放荡

护佑子孙两代当政

变奏中的奇异音符

二、争斗:权势畅想曲

争权夺势悲剧多

终于争得皇帝位

再难也要拼搏

狸猫换太子

历佐三朝的谋废立

麻刀霍霍的外戚

垂帘未成反遭乱

也来一把放荡

三、辉煌:掌权狂欢曲

向男性专制挑战

除陷患心如铁

临朝称制英武决断

谁说规矩不可破

圣后垂帘

政绩辉煌傲须眉

依旧垂帘照法炮制

无穷尺的权势欲

贪图享乐登造极

四、屈辱:身世哀鸣曲

后妃之苦有口难言

上阳白发人

绝命词凄楚哀怨

无权的悲哀

任人摆布无可奈何

立了皇帝送了性命

不光彩的角色

有冤无处说

五、回声:安魂咏叹曲

皇宫内院神秘的人群

千选万选谁愿被选

特殊的文化阶层

后妃文化的透视

后妃文学的长河

动人心魄的咏叹

后妃文学自有价值

后妃艺术形象的光彩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打破旧制勇于改革

后妃临朝掌政,治理国事,因其才干智谋不同,效果也迥然有别。有的不求开拓,因循守旧;有的没有主见,听命于臣下;有的贪图享乐,徇私舞弊……这些后妃虽当政,都不会有什么作为。但有的后妃当政,却能兴利除弊,大刀阔斧,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刷新政治,澄清吏治,使社会生产获得快速发展,因而在历史上获得美名。其中北魏文成帝拓跋溶的文明皇后冯氏就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冯皇后(442—490)的祖籍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但她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其父冯朗曾官秦、雍二州刺史,其姑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妃,被封为左昭仪。冯朗因事被杀,冯氏被其姑接去抚养。冯氏14岁时,文成帝拓跋溶选其人宫,封为贵人,不久即立为皇后。和平六年(465),拓跋溶去世,其子拓跋弘即位,即献文帝,当时才12岁。丞相乙浑欺皇帝年幼,擅权专政。然而乙浑并不满足,还策动谋反。在这关键时刻,被尊为皇太后的冯氏与亲信密定计策,诛杀了乙浑。冯太后看到拓跋弘无力从政,就公然临朝听政。

当时冯太后正年轻气盛,她临朝当政,在她的“后宫”中置有内宠,其中最让她喜爱的人叫李奕。拓跋弘稍长以后,认为太后这样的行为不正,就找个事由把李奕处死了。冯太后对此很不高兴,然而也无可奈何。拓跋弘在太后生活私事上管得挺严,处理得也挺干脆,但对国家政事却无心过问,或者说他和冯太后矛盾太深,也懒得过问政事,甚至还想把皇位禅让给叔父。皇兴五年(471),他把皇位让给了儿子元宏,他做起了太上皇。因为元宏即位时才5岁,冯太后作为太皇太后必须临朝听政。元宏是冯太后抚养长大的,又年幼,因此事事皆听太后的。

冯太后当政时的政治形势是:北魏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已经将中国北部统一,与南朝势均力敌。对统一的局面如何维持、发展,如何缓和由于长期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动乱和灾难,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冯太后是个只图个人享乐的无能的掌政者,局面必然会进一步恶化,北魏的统治也就很难长久。元宏登基时,北方的农民起义已接连不断。冯太后接受了时代的挑战,她要运用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政治才干使北魏这个国家机器加速运转,创造出一个安定的政治局面,为此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她着手整顿吏治。一个国家治理好的关键就在于官吏是否清廉能干。她于太和八年(484)开始推行“班禄制”:按官吏品秩高低发给俸禄。地方官职的任期长短则以其治理地方的政绩决定。官吏贪赃枉法则会受到严惩。如在俸禄之外,官吏贪污帛1匹以上就要被处死。

第二,太和九年(485),她颁布了“均田制”和“新租调制”:官府按一定的标准授给农民耕牛和田地,包括露田、桑田、麻田等,受田的农民则要按一夫一妇为单位上交赋税。这样就使流亡的民众回到家园,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官府的财政收入。

第三,太和十年(486),废除宗主督护制,推行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由三长具体负责户口和征收赋税徭役。这就把社会行政管理严密化、制度化,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除此之外,冯太后还广设学馆,制定礼乐,致力于改革少数民族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正是由于她的努力,北魏的政治局面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可惜她于太和十四年(490)49岁时即去世。在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元宏继承她的改革思想和改革措施,并且进一步发展。元宏把其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南迁至洛阳,进一步改革鲜卑旧俗,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提倡穿汉人服饰,说汉人语言,改用汉人姓氏,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它加速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魏政治的封建化,促进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局面的形成。其前后历程从元宏登基,即冯太后再度掌政算起,到元宏去世,约30年。在这30年中,冯太后主持政局就达20年,因此说“孝文帝改革”的主导者是冯太后。

与冯太后相媲美的首推辽景宗的承天皇后萧燕燕。

萧燕燕(?一1009),名绰,小名燕燕。其父是官为宰相的契丹人萧思温。辽景宗耶律贤即位选她为贵妃,不久立她为皇后。景宗死,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当时才14岁,尊其母萧绰为承天皇太后。当时她很为难,曾哭着向大臣们诉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怎么办啊?”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乃拍胸脯让太后信任他们,其实萧绰的眼泪哭诉不过是试探臣子们的心志而已。她见先帝重臣忠信可靠,心中一块石头才算落地。她尽心辅导幼子,放手让臣下大干。

这位承天皇后大胆改革,倡导释放奴婢,宽松刑法,奖励耕织,学习汉制,实行科举,积极吸收汉族人才参加政权建设。同时她又为保护辽国安定局面竭尽自己的才智。在历代后妃中,萧绰几乎是独一无二亲自上阵指挥战役并取得巨大胜利的皇后。她参与的第一次大战是岐沟关之战。统和四年(986),宋朝派出三路兵马要收复失去的燕、云诸州:东路由曹彬率领,西路由潘美、杨业率领,中路由田重进率领。战争一开始宋军获胜,辽承天皇后和其子圣宗亲至南京(今北京市一带)督战。宋军曹彬部占领涿州后,粮草无以为继,遂败退。同年五月双方在涿州西南的岐沟关大战,宋军大败而归。宋太宗无意再战,遂令三路军全部撤回。辽军就趁西路军撤退时,派重兵追杀。潘美与辽将耶律斜轸大战于飞狐口,兵败而退守代州。名将杨业再战中埋伏,兵败被俘。经过这次大战,辽军声威大震。

统和十二年(994),承天太后和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地为名,亲率大军,号称20万,南下攻宋。一路避实就虚,连克数县,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南),直逼宋都城开封。宋朝大臣劝真宗赵恒亲自出征,宋真宗到澶州,士气大振,射杀辽大将,辽军士气受挫,建议议和,结果双方签订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宋每年要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双方各守疆界。耶律隆绪还和赵恒约为弟兄,赵恒尊辽承天后为叔母。从此,辽、宋形成对峙局面。

耶律隆绪在辽代就如同北魏时的孝文帝。“孝文帝改革”闻名于史,“辽圣宗改革”同样也名垂青史。辽圣宗的改革是由其母后承天太后开始的。辽圣宗在位49年,其中27年是在承天太后的辅佐下干政的,换句话说,承天太后摄政达27年之久。统和元年(983),太后开始摄政。首先是整顿吏治,诏谕三京大小官员办事“当执公方,勿得阿顺”,要求各县官员遇上级官吏无理要求时不能屈从。把政绩好坏作为考核和升迁官吏的主要标准。其次是修订法律。原来契丹族当政,歧视汉族,民族待遇不平等,同罪不同罚。为了解决民族矛盾,调整民族关系,统和十二年(994)下诏令说:“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削弱了契丹人的特权。再次是改革了赋税制。为适应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化,统和十三年(995)诏令天下自穆宗以来,即辽建立以来(960年)被胁从为奴隶的人,编人州县户籍,恢复他们向国家纳税的平民身份。又几次下达释放奴隶的诏令以及不准擅杀奴隶的诏令。这样就使辽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冯太后、萧太后临朝摄政,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破旧制,勇于改革,这与她们自身的才干和卓识密切相关。

P10-13

序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它的内在精神已渗透到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其影响是弥久深远的:当代中国人——无论是谁,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义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东西给以重新观照或解读。

现代派诗人、著名文学史家闻一多先生宣称:“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如果善于理解这种逆向思维的丰厚内涵,并由此引申开去的话,那么,我们则想说:中围文化虽早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就很容易指木为林或见林失木,最终反倒是空泛无得并且莫知归依了。所以,我们现在才尝试着变换习惯性的认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从文化的特定视角来重新解读而非直接面对某些重大的历史或文化主题,特意选择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即茶余饭后可供谈资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题材——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复谈论的话题。问题在于,今天应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谈论它。我们力求以扎实确凿的史料为根基,采取富有文采、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对其进行多元观照与文化透视,反映重大历史、文化主题,并给予历史阐释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缘此而往,就有可能寻找到另一扇尚未被开启过的门扉,那里面当有着不尽胜境、无限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本丛书强调知识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识读本;强调学术根基,但不是纯粹的学术专著;强调可读性,但不是违背史实的任意杜撰:强调个人新见,但不是只顾新异的凿空立论和华而不实的游戏笔墨。浓郁的文化观照和多出新见卓识(观点新或视角新),是本丛书的特色和宗旨。

本丛书中的每一种,都精心选择国内在各自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撰写,注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叙述方式,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采用彩色捅页和黑白附图(编者按:本丛书采用了少数今人作品,因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恳请当事人见书后尽快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样书、稿酬)的方式,从而更具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丛书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广大读者群,使其在轻松、趣味盎然的阅读中,得到启迪和收获,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鉴赏品位。

本丛书强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文化中国重大历史、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

《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丛书》第三辑共推出5种。

《诸子百家与文化元典》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元典产生、发展的历程,认为其间含蕴着一种道德之善与精神之美,无论在治世还是乱世,都具有匡时救世的意义。而在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竞相创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阴阳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渐融合,最终结构成中国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华文明便是在这些元典精神的承传支撑下,与时俱进,吐故纳新,逐渐地发展起来的。

《自然与自我:从老庄到李贽》叙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经魏晋唐宋至晚明,由老、庄滥觞,至李贽更为张扬的崇尚自然、强调个性解放的思潮贯穿着中国思想史长河,从涓涓细流发展到惊涛拍岸,不可遏阻。继之论说他们与孔、孟、程、朱为代表的正统儒家一理学家一起,向社会传递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政治诉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并认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终走向自为,即如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识”及“自我意识”。

《人格的独立:从屈原到陆游》以屈原、陆游为代表与纽带,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众多的古代文士关于凸显个体存在、弘扬人格独立与强调人的主体精神的各种表现,作出了生动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讨。这些诗人、作家,在创作中创新求变,作品展露出鲜明的个性特色,充满独立不羁的精神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热情,比兴寄托、因物喻志,给人们带来巨大而恒久的审美快感。

《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探讨了诗歌与绘画的共同起源、理论建构与表现形态;并细致描述出诗人和书画家们因性格特质、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临着政治理想与艺术气质的冲突,不得不于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中进行抉择。凡此等等,皆交织作一一幅斑斓缤纷的长卷,无不引发人们对艺术与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风流:从李清照到柳如是》关注的是为数不太多,但却极富才情。给中国文学大厦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的女诗人、女作家群。品读她们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女性对自己的爱情世界和婚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同时还可以体会到女性对发扬母教优良传统、培养家族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样于家宅内部组成南母女姊妹等参与构成的文学社团、如何逐渐步人社交场合并产生影响。

本丛书面向社会广大读书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谬误之处,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传递出一分浓浓的友情,而我们的欢迎与感谢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于济南玉函山房

后记

献给读者的这部小书虽然规模并不算大,但使用的资料却极其广泛。它涉及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后妃生活史,特别是关于她们从政和生活的斗争史,这要从纷繁的史料中进行勾稽和筛选,同时还要进行甄别和评估。应当说这一工作是相当艰巨的、相当艰苦的。我虽然曾有一定的资料积累,有过写作此类题材书籍的经验,但是并不能照抄套袭。这本书是一个新的架构、新的视角,很多工作都需要从头开始。我院图书馆和我所同事知道我接受了这一艰巨的写作任务后,他们都积极支持我、鼓励我,要我一定把这书写好,因为图书市场写皇帝的书已有很多,写后妃的书还很少。这个选题是很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所以于铁丘馆长破例将不允许外借的图书借我阅读,为我提供查阅资料的一切便利,同时他还亲自为我查找资料,给我提供线索。我所鲍震培同志还把她自己收藏的有关后妃的图书资料主动提供给我参考,其他一些同事也都经常关心我的写作进度,提醒我既然答应下来的工作,就一定要如期完成,并把书尽量写得让读者满意。还有我的妻子葛钧为保证我写作此书,把一切家务全部承担起来,不让我分神分心。因为只有她最了解我是在时间多么紧张的情况下,接受了此书的写作任务。另有小友李泉,他从《粉墨功名:元代曲家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到《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一直为我作图片的翻拍、冲洗……如今书稿完成,我在这里对曾关心此书写作的一切同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丛书的主编乔力兄,对济南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丁少伦先生,责任编辑李叙凤女士、赵志坚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如果没有他们的指导、敦促、关切,本书是难以如期完成的。要做成任何一件事往往都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这话是千真万确的。

门 岿

2002年6月6日于津门知不足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专制变奏曲(从吕后到慈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门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5893
开本 16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2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