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建设者--2018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8.12) |
内容 | 内容推荐 李永梅、林茶居主编的《建设者--2018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8.12)》发现、报道2017、2018年涌现出来的在不同方面取得突破并有所成就的教师、校长、教研员,探寻“好教师”作为“建设者”的关键内涵和突出表征,丰富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为广大一线教师树立“可以学”、“学得来”、“像他们那样我可以做到”的标杆。 目录 建设者:2018年度教师 课程改革实干家 好好地“玩”一把 ——我在明德这些年 和父母一起旅游,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答《教师月刊》十问 做村小孩子的“夏洛” 有爱,还要有方法 ——我的乡村教育探索之路 让教育变得美好 ——答《教师月刊》十问 大家的“电教专家” 探索艺术化教育之道 看着身边人欢呼雀跃的那种幸福 ——答《教师月刊》十问 发展自己,成就别人 我这样做数学教师 给孩子合作、愉快的学习氛围 ——答《教师月刊》十问 谋一些喜欢,谋一些梦想 从改变自我开始 不能等着别人把你所期待的条件都准备好了 ——答《教师月刊》十问 回访:2017年度教师 太阳依然从东边升起 生命不息,成长不止 专注一间教室就足够了 追寻自由交流的生活 让教育真实而有深度地发生 构建自己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愿景 年度记忆 办学记北京到雄安,究竟有多远 成长记努力成为一束光亮 生活记我正走在“自甘退步”的路上 阅读记经典与经验 序言 从此不再“踏上” 在一些有关教育的场合,我听到越来越多的朋友谈学 科,谈学科意识、学科语言、学科素养、学科自觉、学科 智慧等等。他们当中,有学者,有行政领导,有教师、校 长、教研员。前不久,“大夏书系读书节”在甘肃省平凉 市举行,几位发言嘉宾中,大理大学的汲安庆老师专门讲 到“学科史阅读”的问题,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罗晓 晖老师则强调了“学科定力”。 这不是巧合,而是共识。近些年来,学科尤其是语文 学科淡化、泛化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二十多年前提出 “语感论”的王尚文老师,在新近出版的《语文品质谈》 一书中如此提醒:“语文教学不在遣词造句上做文章下功 夫,就是不务正业。”另一个极端的问题是学科的窄化和 门派化。所谓门派化,即在学科名称的前面加一个定语, 试图重新命名,“有所开创”,“闯出一条新路”——这 其中,确实有基于学情和自身学养优势的在教学风格或个 性上的求索,但也有出于“开山立派”的轻狂。这也许是 与教育改革相伴生的一种“创新”冲动,无需太多苛责。 只是,有命名就有遮蔽,有意思就有局限。这不仅仅是学 科边界如何定位与把握的问题。 广义的学科,大致是指相对独立的某个知识体系;中 小学教育语境中的学科,具体落在诸如语文、数学、音乐 、体育等等课程、教材、活动上。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 学科本身都内在地包含属于其自身同时又超越于其自身的 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学科有边界,思想、方法无疆崖。 不同的学科,在最基础的地方和最终的价值祈愿上,都有 相通之处。所以,既要讲学科尊严,也要有跨学科观照。 当下有一些学校、教师致力于学科整合、课程融合或 者所谓“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联系整个世界的文化大 势(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一六年发布的项目书《反 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所揭示的 ,“新的知识前景”、“新的大众审美情趣”、新的日益 广泛的青年社交生活正在出现),以及国内的社会发展诉 求来考察,我视之为中国当代教育正在局部转型的一个重 要表征。静水流深,大潮暗涌。需要警惕的是如何避免它 淘空了河床、淹没了两岸村庄,往具体之处说就是要避免 学科的淡化与泛化。 心中有大目标,才可能自信、从容、不走偏。这个大 目标,自然是指向“育人”、指向“培养什么样的人”这 样的大问题的。由此它也成为最高的召唤,引导人不汲汲 于当下成功,不营营于明日有报,不粘滞于一时的评定。 诗人、思想家爱默生说:“一个抱负不凡的人从来不需要 在交往中听到人们谈到他,赞美他。”将改善教育的行动 与“抱负不凡”联系起来可能显得牵强,但从我所了解的 一些教师的身上,我确实看到了爱默生紧接着说的一句话 蕴含着的优美情境(形象):“在流动的河水与沙沙响的 稻田里,他听见人们称赞他所追求的那种品格,要比听见 人们称赞他本人更觉得甜蜜。”(《美的透视》,爱默生 著,佟孝功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9月)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呈现波澜壮阔的气象,正在于他心系大目标,手握大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胸藏大关怀 。同为诗人和思想家的泰戈尔说:“小道理可用文字说清 楚,大道理却只有伟大的沉默。”(《飞鸟集》,泰戈尔 著,吴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8月)我说“胸藏”、 说“藏”,是因为想到泰戈尔所说的“伟大的沉默”,这 样的“沉默”,也是爱默生所说的“只有倾听之后,我们 才有权发言”(《美的透视》)的“倾听”。 当然,倾听不只是为了发言。倾听的意义更在于自我 提醒。这次在甘肃省平凉市举行的“大夏书系读书节”, 我也参加了。除了致开幕词、发表同样涉及“学科”问题 的演讲,还参与了现场交流。在发言中,我提到在准备开 幕词的时候,顺着情感惯性,随手写下“踏上西北大地” 的语句,以示喜悦之情,还好笔头不畅,琢磨之间,猛然 发现“踏上”一词充满对“大地”的大不敬。 “踏上……大地”,行为上没问题,语法也没错,是 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但我还是为其中隐含的渎神成分而 不安。如果不是矫情、不是钻牛角尖的话,我想说,对“ 踏上”的警惕,是我作为一个曾经的语文教师、一个诗歌 写作者的语言的敏感,这当然也是学科的敏感:从此不再 “踏上”。 导语 李永梅、林茶居主编的《建设者--2018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8.12)》包括:课程改革实干家,好好地“玩”一把——我在明德这些年,和父母一起旅游,有说不出的满足感与幸福感——答《教师月刊》十问,做村小孩子的“夏洛”,有爱,还要有方法——我的乡村教育探索之路,让教育变得美好——答《教师月刊》十问,大家的“电教专家”,探索艺术化教育之道,看着身边人欢呼雀跃的那种幸福——答《教师月刊》十问。 精彩页 做村小孩子的“夏洛” 有爱,还要有方法。参加了北京的培训,张辉诚老师的“学思达”模式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口。我对其通过平等、内外和谐一致的对话和学生建立深层的连接非常感兴趣,为此,搜集了台湾李崇建老师的有关文章和演讲视频。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话的一些注意事项,除了必须是平等的、内外和谐一致的,同时要对人充满好奇心,这样才能建立深层的连接,让爱的能量在彼此之间流动,通过对话让对方获取自身内在的力量。 回到学校,我开始尝试运用在培训中习得的方法。英语课上,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每个学生编一个号,通过抽签回答问题,抽到即为本组获得一分,回答正确的话再加一分。这样的激励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不同于过去的学生,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可能就行不通了。 这些年,除了上级部门安排的培训外,我先后八次自费外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外出学习,让我结识了众多热爱教育的优秀同行,他们感染着我,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热爱教育;外出“行走”,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天空。虽然花费了时间、金钱和精力,但能给乡村教育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都是值得的。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农村教育的自主空间更大,改革的阻力和难度会小一些。基于学生一生成长的需要,我和学校同事做了一些尝试。 乡村的孩子,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在家陪伴。老人们往往管不住孩子,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游戏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课余时间。所以,培养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学会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成了我们的工作重心。我相信,阅读可以开阔农村孩子的视野,更能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这自然先要解决有书可读的问题。一是学校图书室的建设。除了每年都购置一批图书外,我还利用各种途径,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赠图书,现在已有图书三千余册。图书室的设施也很好,铺设了木地板,配有沙发、藤椅、圆桌、绿植,还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生每人都有专门的一张借阅登记表,只需自行登记,就可以借阅。图书室每天都是开放的,由学生轮流担任图书管理员参与管理。我们有营养午餐,学生午饭后都不回家,每天中午都有三十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吃过午饭,还没有到阅读时间,一些喜欢阅读的孩子就跑进图书室。每学期,我们都开展“读书之星”的评选。每年四月二十三日的世界读书日都开展相关活动,并多次开家长会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如今,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年借阅量都在五十本以上,有部分学生年借阅量达到一百本以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自主阅读,学会了在家阅读。 我认为,要建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做好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有效的途径。我相信,这些喜欢阅读的孩子,以后到了初中、高中,乃至更远的人生,都会有出色的表现。 艺术教育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学校人数少,教师也少,缺少专业的体、音、美师资。在“第二届中国小规模学校联盟年会”上,我了解到沪江的cctalk平台。回到学校后,我立即引进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利用cctalk平台开设双师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美术、书法,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也让他们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乐趣。 要办好学校,还需借助外界的力量。除了加入小规模学校联盟,我还多方寻求社会资源,得到多个公益组织的支援,先后争取到价值二十多万的物质资助。同时联合爱心企业来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 在教学水平、专业能力方面,我们和城里的老师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蕴藏着爱,蕴藏着一份改变乡村的愿望,这爱和愿望,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中。 村里有一所学校,对这个村庄来说,就是有一盏精神的明灯。学校在,活力就在,希望就在。一个乡村没有学校,也就没有生机,乡村振兴也许将成为一句空话。P30-3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建设者--2018年度教师(教师月刊2018.12)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永梅//林茶居 |
译者 | |
编者 | 李永梅//林茶居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58051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8-12-01 |
首版时间 | 2018-12-01 |
印刷时间 | 201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28 |
CIP核字 | 2018165153 |
中图分类号 | K825.46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2 |
宽 | 16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