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庆祝有意义(长江日报读+2014-2015)
内容
后记
这本书是《读+》周刊2014年至2015年封面访谈
的结集。
这一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国
内文化事件文化热点不断,反映在《读+》周刊,琳
琅满目。李零、罗威廉、郑也夫、茅海建(谈张之
洞)、陈晓卿、李敬泽、梁小民、徐勇民、柏英(
谈普京)、景凯旋(谈米兰·昆德拉)、宇文所安
、戴锦华、谢利·卡根、阿城、陈晓明、麦家、拉
纳·米特、江晓原、林贤治、钱理群、皮凯蒂、陈
思和(谈巴金)、金冲及(谈胡乔木)……这一长
串文化“明星”,照亮了这一年的文化天空,也让
这一年的我们收获满满。
尤其阿城,我这里想补充解释一下,为什么要
做那样一篇专访。众所周知,阿城是一个小说家、
文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科学家。他暌违
读者多年之后,推出了一本像学术又不是学术的新
书《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提出了一个鲜
明的结论:中国文明造型源于天象。按说,下这样
的判断,必须在严格的科学范式下进行,要有证据
、有逻辑、有推理。但他的作品完全不在这个范式
下进行,很多语言是直觉的产物。我们很幸运,在
全国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采访到了阿城本人,为
他尚未被科学证实的观点“留一存照”。
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相信,对于早期
文明的研究,对于世界和生命起点(或尽头)的探
索,想象力与证据同等重要,甚至比证据更重要。
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希望放飞人们的想象力。
这也算是我们小小的宏愿吧。
采写记者欧阳春艳、万建辉、宋磊、郑汝可、
禹宏,编辑李少峰等,付出了辛劳。周璐女士为结
集出书跑前跑后,付出了心血。感谢《读+》周刊读
者多年来的支持与厚爱。感谢《长江日报》各位编
委对周刊发展的关切。
刘功虎
2017年4月30日
目录
第一辑 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阿城:中国文明造型源头始于天象
皮凯蒂:21世纪资本有哪些秘密
陈同滨:丝路申遗是件史无前例的事
余熙: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第二辑 儒家文化的包容性超乎你想象
李零:别拉孔子当“心灵鸡汤”导师
罗威廉:儒家文化的包容性超乎你想象
茅海建:张之洞差点改变了“戊戌变法”
杨天石:张学良说了很多,很多没说
陈思和:生命最后的日子,巴金在想些什么
第三辑 读书是性价比很高的人生投入
谢利·卡根:你能想象永生有多可怕吗
郑也夫:语言是一面镜子,照尽世相百态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不是我最满意的作品
梁小民:读书是性价比很高的人生投入
邓一光:我不可能成为城市的同路人
沈苇:“真实新疆”不是看风景
第四辑 真正的文学批评为什么那么少
李敬泽:复杂中国是作家之幸
陈晓明:这十年至少涌现了三部伟大作品
唐晓渡:好诗应该揭示更多的未知
麦家:给海外读者讲一个好故事
童道明:错过契诃夫是阅读的遗憾
许子东:文艺繁荣离不开批评
林贤治:萧红为什么这样红
宇文所安:美国人距离唐朝不比中国人远
第五辑 不能只留下一堆打打闹闹的东西
张大春:用武侠在现实生活里钻个洞
戴锦华:中国电影处于危机重重的好时代
刘和平:不能只留下一堆打打闹闹的东西
钱理群:我就是让你不舒服
朱绩崧:老牌大词典的新玩法
江晓原:科学没那么“神圣不可侵犯”
第六辑 艺术品的真正功能是让人思索
陈履生:博物馆要成为城市文化的祠堂
阮义忠:摄影是肯定而不是批判
王芳:“才子佳人”越来越吸引年轻人
尚扬:艺术品的真正功能是让人思索
缪哲:目前能看到的最好作品都是宋代的
叶锦添:我一直在寻找中国的东西
第七辑 心远地自偏
投向故土的目光
此岸的土地
大时代
历史的幽微
未知生,焉知死
战国诸子与苏格兰启蒙运动
不能离开鲁迅谈鲁奖
庆祝有意义
心远地自偏
后记
精彩页
在华中科技大学招待所大堂的沙发上,将近夜半时分,陈思和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已经60多岁,白发如雪,有着典型上海人的特征和风度:待人客气、谦和,说话办事严谨、清晰。他拿着我凑过去的采访提纲,一条一条解说。
他就那么默默地看着你
1982年深秋,陈思和大学毕业那年,由李小棠(巴金的儿子,与陈思和是同班同学)引领,他与后来成为传记作家的李辉第一次走进武康路巴金的住所。陈思和记得巴老那天穿的是蓝布中山装,有点感冒发烧,谈话中一度有人进来注射针药。老人还起身到客厅外面的过道里去了一会儿,又进来与他们继续说话。那年巴金78岁。这次看望是早几天就约好的,他们并不知道那天巴老会感冒发烧,巴金和家人也没有因此拒绝陌生年轻人的上门。
随着年岁增高,巴金说话的声音越来越低,有时听起来含糊不清。陈思和发现巴金是一个话很少的人,要是一时无话,他就那么默默地看着你。他可以枯坐终日。他一生相信“人可以管好自己”,但在漫长的晚年他却不能完全主导自己的生活。他身患压缩性骨折,浑身疼痛无法站立,中国作协开会他作为主席还是得参加:穿上钢丝背心、坐了轮椅出席,稿子念了开头不得不交给王蒙继续念。不知情的人会觉得“他还是蛮拼的”,知情的人就会知道他是身不由己。
陈思和策划“火凤凰文库”,第一本就是把巴金《随想录》之后陆续写成的文章编成一本小册子,请巴金命名为《再思录》。老人躺在床上口述了一篇序文,很短,就这么几句:“躺在病床上,无法拿笔,讲话无声,似乎前途渺茫。听着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乐,想起他的话,他说过:‘如果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欢乐,你就到人民中去吧,你会相信在苦难的生活中仍然存在着欢乐。’他讲得多好啊!我想到我的读者。这个时候,我要对他们说的,也就是这几句话。我再说一次,这并不是最后的话。我相信,我还有机会拿起笔。”
巴金曾要求安乐死,因为病痛时刻在折磨他,可在这短文里他暂时忘却了苦痛,心思飞到了俄罗斯原野。
“80年代”的时评家
很多大作家,比如曹禺,“文化大革命”后不再写作,尽管他天天念叨,要重新拿起笔,但最终没有像巴金那样锱铢寸累。巴金不仅写成了《随想录》,还写了《再思录》,还计划写《三思录》。
“《随想录》的价值没有被今天的人们充分认识。这书到现在仍然很有针对性,‘讲真话’的命题仍很迫切。”陈思和举了个例子:当时全国流窜着一个骗子,自称高干子弟,骗了全国各地各级不少官员,后来一查,他是个下放的知青,穷困潦倒,因为回不了城,就想出了冒充高干子弟的招,结果屡屡得手,各种原来无法解决的个人困难迎刃而解。
陈思和介绍,我国30多年前还是一个相当“保守”的社会,电影海报上出现灰姑娘跟王子亲嘴的画面都不得了。巴金写了不少文章批评僵化落后的观念,《随想录》实际是20世纪80年代的百科全书,巴金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和引路者。那年头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纸媒电视都很少,巴金是那个时期的优秀时评家。
巴金考虑文章的效应,最初只选择在香港发表,对内地的直接影响很小。“饶是如此仍有一些人表达不满,希望巴金闭嘴。巴金不为所动,继续自己的写作。”陈思和说,
宽容对待晚辈,看好年轻人
巴老留给陈思和另一个深刻印象是,他对年轻人呵护备至。
一个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引进日本影片《望乡》,一些人看过之后大惊失色,认为影片提到了“妓女”“卖淫”等字眼,是精神污染,呼吁抵制。巴金为此写文章,回忆自己当年第一次到上海,住的楼下就有妓女走来走去,自己当年并没有坐卧不宁,更没有光顾过。他在文中说:“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了?需要把他们放在温室里来培养,来保护?”
此文意义非凡——它就是《随想录》系列的开篇之作。此后巴老一发不可收拾,写了120多篇“随想”“杂感”,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晶。
另一个例子与陈思和本人有关,而且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曾经丢失过巴金的5篇手稿。当时巴金先生在编全集,把两部旧稿交给陈思和处理,一个中篇小说和一部散文集《炸不断的桥》。尽管陈思和小心谨慎保护手稿,还是在一次搬家中丢失了散文集中的5篇稿子。陈思和为此在荒芜的马路边仓皇奔走,欲哭无泪。
巴老知悉了整个原委,特意让女儿打电话,把陈思和请去家里,第一句话就是:“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的。不要紧。”接着老人用安慰的口气说,他还有日记,记下了《炸不断的桥》的篇目,可以把篇目保存下来。一场对陈思和来说是天大的灾难,也是心灵上一道被重重撕裂的伤口,就这样被老人轻轻抚平了。
P79-82
导语
长江日报编辑部编的《庆祝有意义(长江日报读+2014-2015)》为长江日报《读+周刊》文章精选。《读+周刊》是一个侧重于传播思想文化的深度报道周刊,每周一期,至今已历五年。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话题,采访国内外最前沿的名人大家,主要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宇文所安、戴锦华、谢利·卡根、阿城、陈晓明、麦家、拉纳·米特、江晓原、林贤治、钱理群、皮凯蒂等人。
序言
守正有持不慌不忙
刘敏
封面访谈是每期《读+》周刊的“重头戏”。这
不单因为它位处封面,位置“显要”,更因为它显
示出周刊乃至报纸的气质、方向和价值观。整体上
讲,《读+》采访谁、谈什么,并不是无序而随机的
,背后有一套观念和价值判断系统。这是封面访谈
选题的“基座”。
每个星期,《读+》编辑部会召开会议,研究下
期访谈选题。在会上,我们讨论最多的,或者说我
们希望将讨论引向深入的,往往不是采访谁、谈什
么——当然这也很重要,而是为什么采访他、为什
么谈这些。
简言之,“为什么”是封面访谈选题的驱动系
统、判断系统、意义系统。我们认为,只有搞清楚
或基本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一期访谈才是有
“根”的,一份周刊才是面目清晰、气质独特、方
向明确、价值观明白的。
在办刊实践中,我们大体形成了三个“为什么
”的价值判断标准:问题感、前沿性、经典性。判
断一个选题的操作价值,我们大都要把它放在这个
天平上先称一称。
问题感的意思是,它是否针对、发现、提出、
回应了有价值的问题。有问题感的东西,其价值和
严肃性能够获得基本保证,不至流于消遣、轻浮。
人生在世,社会丰富,世界广大,人们无时无
刻不在面对问题、产生问题。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也叫终极问题,比如生存与死亡,比如人性。在
国家、文明、时代、城市等层面,在政治、经济、
文学、艺术、科学等具体领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
问题。对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现象进行反思再思
,同样会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严肃的创作者的“问题域”,也是“读+”
访谈的“问题域”。问题感使“读+”保持了清醒和
敏锐,获得锐度和辨识度。只有心里装着问题、贴
着问题行走,才能真正做到关怀人、贴近生活、关
切现实。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死亡》公开课在
国内外都很受欢迎,主讲人是耶鲁大学教授谢利·
卡根。死亡问题关涉人之根本,看上去显得“形而
上”,好像离现实也比较远。然而在《读+》编辑部
选题会上,这个话题竟激起了集体的兴趣,引起热
烈讨论。这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死亡问题
怀有好奇和困惑,而恰好受到耶鲁教授公开课的触
发吗?它如此重大而又如此当下。“为什么”解决
了,很自然地它就成为访谈选题。访谈中,谢利·
卡根教授向我们谈论了死亡问题,也探讨了人的永
生问题。
前沿性既指某一领域、某个问题的前沿思考,
也指科学技术的前沿进步,以及因之预示的时代演
进方向,和由之而来的人文思考。就后者而言,前
沿性就是未来性,用稍微哲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
尚未实现的现实性、尚未完成的可能性。“与未来
同行”是《长江日报》的价值观,当然也是《读+》
周刊的价值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引领和
改变作用,恐怕是任何其他力量都无法比拟的;也
没有什么词汇或事物,能够比科学技术更能激起人
们对未来性的感知和理解。几年来,“读+”访谈的
前沿性话题,至少涉及了量子物理、天文学、互联
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读+”不是专业科学
刊物,我们对前沿性、未来性话题的关注,主要侧
重于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也就是说基于人文立场去
看待科学技术问题。
经典是以文明文化打底的东西,人类精神文明
的核心成果。经典作家经典作品滋养了一代代人,
所谓文化传承,某种意义上就是经典的传承。经典
并不常常涌现于当下时代,它们也很难成为社会热
点。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不断覆盖和
冲击人们的注意力,热不了三分钟,下一个热点又
如海浪扑面打来。这并不削弱经典的价值。
社会生活总是涌动向前,而人们又总是不断返
回经典。经典不是故纸堆,经典有现实生命力,能
够滋养当代的生活与思考。这是人们不断返回经典
的原因,也是“读+”将经典性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
原因。
“读+”并没有因关注经典而远离了现实,反而
获得了观照现实的一种立场和目光,使我们能够对
思想文化泡沫、无意义的信息垃圾、空洞无物的畅
销保持足够的警觉和距离。
比如鲁迅,“读+”封面访谈曾多次做过鲁迅话
题,如果算上“读+”其他版面和栏目,回到鲁迅的
次数就更多,内容涵盖了鲁迅的杂文、收藏、美术
、翻译、交往等方方面面。并没有一个“鲁迅热”
促使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谈论他,相比思想文化
界一度对胡适等人的高扬,鲁迅反而显得略冷。鲁
迅是经典性、经典的生命力启发性的代表,他应该
被放在社会注意力的表层。比如马克思,也是“读+
”多次做过的经典思想家,这本集子所收录的《21
世纪资本论》作者皮凯蒂的访谈,其实可以视作是
马克思的当代回响。
如果认为问题感、前沿性、经典性,是《读+》
周刊“唯三”的判断标准,不在其中的都一概摈弃
,那么这肯定是一个误解。事实上,作为观念和价
值,问题感、前沿性、经典性很多时候是“润物无
声”的,它们浸润融人到了《读+》周刊的台前幕后
,成为一种自觉的不自觉、有意识的无意识。
一份周刊正如一个人,有态度,有立场,有方
向,价值清晰明确稳固,则面对纷繁芜杂,才能守
正有持、不慌不忙,有所为、有所不为。几年下来
,《读+》封面访谈触及广泛,话题多元,整体上仍
显出清晰的面貌,具有独特的气质。这是“读+”一
路走来的结晶,也将是一路走下去的担承。
2017年3月20日
内容推荐
长江日报《读+周刊》,是一个侧重于传播思想文化的深度报道周刊,采访国内外最前沿的名人大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外交、地理、军事、艺术等多个领域。
长江日报编辑部编的《庆祝有意义(长江日报读+2014-2015)》一书为长江日报《读+周刊》2013-2014年作品结集,收录了对《21世纪资本论》作者托马斯·皮凯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等多行业多领域专家的报道,企图通过对话智者,高端访谈,呈现这个时代的真知灼见。此外,还采访了阿城、陈晓明、李敬泽、江晓原等人,院士、教授、科学家、哲学家,都成为长江日报《读+周刊》对话的主角。一篇篇分量十足的报道,为读者提供高见,为城市眺望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庆祝有意义(长江日报读+2014-201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长江日报编辑部
译者
编者 长江日报编辑部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88459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8
出版时间 2018-05-01
首版时间 2018-05-01
印刷时间 201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90
CIP核字 2017235933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4
171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