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逆流(精)/译文经典
内容
内容推荐
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于斯曼借这位反英雄的主人公之口诠释了他的颓废美学,斩断了和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奠定了19世纪邪典之作的地位。王尔德称《逆流》是一部“毒液四溢的书”。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序言(写于小说发表二十年后)
逆流
《逆流》在同时代作家中引起的反响和评价
序言
记得,那是十多年前(但已被人们普遍称为“上
世纪90年代”了),当我首次把法国人的《理想藏书
》翻译过来后,国内有读书人对照了其中所选法国文
学的篇目,发现有那么几篇还没有中译本,它们是阿
尔贝·柯恩的《主的美女》、于斯曼的《逆流》、福
楼拜的((布瓦尔和佩居谢》,等等。于是,他们带着
满腔的期望一再呼吁,中国的法语文学翻译和出版人
,应该赶紧把这几篇小说译介过来。
一本有文学价值的小说,迟迟没有翻译过来,其
原因大致可以猜想。是作品太难了,不太好翻译?还
是作品不太不合国人的口味,或者说不太合国情?是
作者“反动”、“消极”,还是反华、仇华?再不然
,就是题材不合适?为色情、暴力,怕出版上通不过?
实际上,《逆流》跟反动、暴力统统不沾边,至
于色情,也只局限于幽默含蓄地描绘,不属于挑逗性
欲的pomo。要硬说它有什么趣味上的毛病,恐怕只有
一点:“颓废”。
那么,于斯曼的《逆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
颓废”呢?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
,我们恐怕得认识一下这位于斯曼。
其实,《逆流》的作者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Joris-Karl Huysmans,1848-1907)真正是法国文
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早期参与了左拉
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活动,以一篇小说《背包
在肩》而成为“梅塘集团”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同为
该集团的成员,除了左拉、于斯曼,还有莫泊桑、阿
莱克西、塞阿尔和埃尼克。而代表自然主义“宣言”
的短篇小说集,除了于斯曼的《背包在肩》,还有更
著名的左拉的《磨坊之役》和莫泊桑的《羊脂球》。
不过,自然主义流派的好景不长。后来,于斯曼
因为小说美学的趣味、诗学倾向的追求、宗教观念上
的观点与左拉相抵牾,逐渐离开了自然主义流派。
于斯曼发表的小说作品,除这一部最重要也最有
名的《逆流》(1884)之外,还有《玛特,一个妓女的
故事》(1876)、《瓦达尔姐妹》(1879)、((同居》
(1881)、《顺流》(1882)、《那边》(1891)、《路
上》(1895)、《大教堂》(1898)、《居士》(1903)
等,被后人认为是19世纪后期法国文学中某种从现实
、科学的潮流走向象征、神秘倾向的代表,受到后来
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家的推崇。他的艺术评论集有
《现代艺术》(1883)、《某些画家》等,对当时还尚
未成名的塞尚、德加、瑟拉等印象派画家大加赞赏。
在于斯曼的前期小说作品中,《玛特,一个妓女
的故事》以写实的笔法描述了当时法国合法妓院中的
情景;《瓦达尔姐妹》则讲述了在巴黎一家书籍装帧
工厂中工作的工人两姐妹的故事。《同居》讲述了小
说家安德烈-雅扬的生活,他婚后发现妻子贝妲不贞
,便离开她而前后与一个叫布兰雪的高级妓女和一个
叫雅娜的女工同居。《顺流》讲述了一个受蹂躏的巴
黎小书记员让·弗朗丁的故事,他始终在寻找精神的
幸福和物质的舒适,却屡屡遭受挫折。以上作品,都
因其高度写实的风格、直接描绘社会的主题,而成为
自然主义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了于斯曼的写作后期,即以《逆流》一书为标
志而告别自然主义流派之后,他的主题和风格大大地
改变了。《那边》讲一个平庸的巴黎作家杜塔尔对法
国历史上被认定为罪人的吉尔·德·雷斯展开了调查
研究,这些研究引起了尚特露弗夫人的极度兴趣,她
不久就投入了杜塔尔的怀抱,两人从此进入了撒旦的
世界中。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口,宣告自然主义已
走进死胡同,而只有神秘主义才有出路。在于斯
于斯曼出生在巴黎左岸的圣日耳曼德普雷街区,
那天我去见P.O.L_出版社的老板Paul
(~tchakovsky—Laurens(P.O.L.恰恰是他姓名的
首写字母)。他的办公室窗户正对着的,就是当年于
斯曼出生的那栋房子:那是Suger街的9号。Paul
Otchakovsky-Laurens先生热心地领我出后门,来到
那9号的门前照相留念,并预祝我翻译《逆流》顺利

又一日,我从Saint Placide地铁站出来办事时
,专门绕道到Saint Placide街31号,那是于斯曼的
故居。1907年5月12日,干斯曼就死在这栋楼里,享
年不满一花甲。
另外,我还特地去了向往已久的小镇革特奈玫瑰
。因为这是于斯曼写不朽小说《逆流》时,想象主人
公所居住的地方。一经过丰特奈玫瑰镇的小树林,《
逆流》的感觉就扑面而来了,离巴黎那么近,却那么
安静;这应该就是于斯曼的选择。告别巴黎,告别科
学,告别自然主义流派,告别左拉;走向寂寞,走向
孤独,走向神秘,走向象征森林。
最后,我还去了他的坟墓,那是在巴黎左岸的蒙
帕纳斯墓地,第二墓区中,墓碑石上最醒目的是一个
大大的十字架形状的凸雕。
他的坟墓附近,就有不少法国作家长眠的安息处
,如莫泊桑,如波德莱尔,前者曾是“梅塘集团”中
于斯曼的同党,人们一说到于斯曼的《背包在肩》,
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莫泊桑同样在梅塘小镇左拉的家
中讲述的《羊脂球》;而波德莱尔则可被看作是于斯
曼的精神导师,一本《恶之花》,无疑极大地影响了
《逆流》。一百多年来,于斯曼始终与莫泊桑、波德
莱尔为邻,而他的《逆流》,则在读者的心中,跟《
羊脂球》和《恶之花》一样,标志着19世纪法国文学
史的那一段: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从现实走向神
秘……
余中先
2011年圣诞节写于
北京蒲黄榆寓中
改定于2011年最后一天
导语
于斯曼是颓废主义的典范作家,但他刚开始其文学创作时则被视为自然主义者,属于自然主义阵营,遭到左拉的轻视之后,他才于1881年开始动手创作《逆流》,并于1884年出版。这既表明颓废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又表明颓废主义只有离开自然主义才有自己更为清晰的身影。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德塞森特在乡下隐居期间的日常生活,它从头到尾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杂乱地、随心所欲地、充满细节真实地描写家里家外的各种事物,以及主人公看到这些事物时心中的种种联想。而这些联想,分别涉及到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艺术现象、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的时尚文化、传统的文明、各种艺术的发展情况、各种风俗习惯的演进所做的个性化的价值评判,颇有一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小说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百科全书来阅读。
精彩页
这只乌龟是德塞森特离开巴黎前不久的一个突发奇想。那一天,他借着烛光,瞧着一块东方地毯,只见它随着落到羊毛纤维上的银白色微光而生出异光,阿拉丁灯的暗黄,李子的紫色,他便对自己说:最好这地毯上有某种能动弹的东西,好让它的暗色调使那些色泽更显生动。
带着满脑子这样的想法,他信步闲逛在街上,不知不觉来到了王宫街区,脑门竟然磕在了合维店的橱窗上:那里有一只巨大的乌龟,待在一个水池中。他便买下了它:然后,把它放在地毯上,在它面前坐下,久久眨巴着眼睛,观察着它。
甲壳是黑人脑袋的深棕色,还带有锡耶纳生土色调,无疑污脏了地毯的反光,根本映衬不出其鲜亮来;地毯那占主调的银光现在几乎微乎其微,以赤裸裸的锌白冷色调潜人到这一坚硬而又暗淡的硬壳边缘。
他咬着自己的手指甲,想方设法要促成这些不和谐色彩间的姻缘,阻止这些色调的执意离异;他最终发现,先初的想法是错误的,他无法通过地毯上的一个色泽阴暗物件的活动来拨旺料子上的火;总之,这地毯依然还太鲜艳夺目,太活跃,太新。颜色减弱和淡化得还不够;他需要推翻原来的设想,通过一个鲜亮的物件来缓和色调,来熄灭那些色调,来粉碎周围的一切,向苍白的银色投撒出金色的光芒。问题这样一提出,就变得简单,迎刃而解了。于是他打定主意,给乌龟的背壳镀上一层金。
一旦被带离艺匠的家,离开了它的寄宿地,那畜生就像太阳那样闪闪发光,光芒从西哥特式样的盾牌上投射出来,这鳞片形状却经由一个趣味野蛮的手艺人排列,映照得地毯上的色泽更显黯淡。
德塞森特起初着迷于这一效果;随后他想到,这一巨大的饰物还只是个半成品,只有为它镶嵌上罕见的宝石之后,才能算大功告成。
他在一套日本艺术收藏集里挑选了一幅素描,画的是一根细树枝上密密匝匝地开满了鲜花,他把这幅画带到了一家珠宝店,为这束花配了一个椭圆形的框架,他还让那位珠宝商把那些叶子,还有这些花的每一片花瓣,都做成玉石的,并且镶到那畜生的鳞片上去,珠宝商听了惊得目瞪口呆。
宝石的选择着实为难了他好一阵;自从所有的商人都在小手指头上戴上了钻石,钻石就变成了大路货;东方的绿宝石和红宝石倒不怎么贬值,它们会喷发出光彩夺目的火焰,但它们过多地令人想起某些公共马车上的那些绿眼睛和红眼睛,就是安在边框上的这两种颜色的信号灯;至于黄玉,无论是熟玉还是生玉,都是一些廉价的宝石,为小市民所钟爱,打成首饰塞在一个带镜子的大衣柜中;另一方面,尽管教会为紫水晶保留了一种圣器的特点,滑腻而又庄重,这种宝石同样也在肉铺老板娘血红的耳朵上和圆管般的手上自糟自践,她们花上一份不多的钱,就想用真正的有分量的珠宝打扮自己;在这些宝石中,只有蓝宝石保留了未被工业和金钱的蠢行玷污的火一般的光彩。它那如在一种清澈而又清凉的水上噼啪作响的火星,从某种程度上说,保证了它矜持而典雅的高贵不受任何污染。不幸的是,在灯光下,它清新的火焰不再哔哔剥剥作响;蓝色的水回到了它自身,似乎沉沉熟睡,只在黎明时分醒来,噼噼啪啪地响起来。
确实,这些宝石中没有任何一种让德塞森特满意;此外,它们还太文明化,太有名气了。他让一些更惊人、更奇特的矿石在手指间流来流去,终于挑选了一系列天然的和人造的宝石,相信它们的混杂应能制造出一种迷人的、惊心动魄的和谐来。
他就这样构成了他的花束:叶片使用一些带一种脆生生的碧绿的宝石:芦荟绿的金绿玉;葱绿的清松石;橄榄绿的橄榄石;它们从茎枝上突兀出来,而树枝则以一种红里透紫的铝榴石和绛铜石构成,放射出一种带丝丝的闪光来,就像是那些酒石薄片,在酒桶里微微闪光。
至于那些花儿,跟枝条分离,与底部相距甚远,他用的是蓝色的碳酸铜;但他显然排斥了通常用来做胸针和镯子的那种东方绿松石,它们跟平庸的珍珠和丑恶的珊瑚相配,深得小老百姓的喜欢;他只选择西方的绿松石,还有那些实际上只是一种象牙化石的宝石,它包含有一些铜化物,其泛蓝的灰绿色有些壅塞、模糊、含硫,像是略略发黄的胆汁。
这之后,他现在就可以在花束中间镶嵌那些怒放的花瓣,那些靠得最紧的花,离枝干最近的花,他选用一些透明矿石,发出毛玻璃般透亮和病态的微光,光束狂躁而又尖锐。
他只用锡兰猫眼石、波光玉和假蓝宝石。
这三种宝石确实放射出神秘而又邪恶的闪光,并且从它们混浊的冰冷底色中痛苦地扯离出来。
灰中带绿的猫眼石,带有同心圆状的脉纹,在光线的作用下仿佛在变动,随时随地都在移位。
波光玉带有蓝色的波纹,在内部微微飘荡的乳白色泽之上穿越而过。
假蓝宝石在巧克力一般的褐色底子上闪耀出蓝莹莹的磷光。
珠宝商在应该镶嵌上宝石的地方一一标出记号。“那么甲壳的边框呢?”他问德塞森特。
……
P60-6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逆流(精)/译文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于斯曼
译者 译者:余中先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71264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30
CIP核字 2015271128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4
出版地 上海
192
137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1: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