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9辑)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家庭和性别模式的变迁是当代社会最引人关注的事件之一。认识、发现和揭示这一变迁过程的规律及其特性是社会科学的职责所在,也是现实对理论工作的期待和召唤。施芸卿主编的《家庭与性别评论(第9辑)》将分专题系统地刊发和评论在家庭和性别研究领域中有独到见解的研究论文,用以展示和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多样化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 目录 变迁中的亲职与抚育(代序) 承前启后:1929~1933年劳动法对现代母职和父职的 构建 教育“拼妈”:“家长主义”的盛行与母职再造 母职的经纪人化 ——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母职变迁 信息沟通技术与母职:一项关于香港菲佣的实证 研究 新世代台湾母亲的处境与挑战:就业母亲在照顾与 工作之间的文化矛盾 从在线母职书写看台湾母亲的认同建构与母职展演 做父母、做阶级:亲职叙事、教养实作与阶级不平等 “分而不离”:波士顿在家教育家庭的抚育逻辑与策略 养育快乐的孩子 ——流行育儿杂志中亲职话语的爱与迷思 集体化下的童年:“大跃进”时期农村幼儿园研究 集体互助与妇女解放 ——北京地区街道托幼机构的兴起(1954~ 1957) 导语 施芸卿主编的《家庭与性别评论(第9辑)》以近年来家庭性别领域讨论较为热烈的亲职与育儿为主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选取了相关优秀论文,展现了有关母职变迁、女性作为母亲的体验、儿童教养方式及抚育的社会支持变迁等不同切面,共收录文章11篇,其中中国大陆7篇,台湾3篇,香港1篇;其中,原创文章1篇,英文翻译文章1篇。充分展示了这个主题下的研究的多样性。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家庭与性别评论(第9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施芸卿 |
| 译者 | |
| 编者 | 施芸卿 |
| 绘者 |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3696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1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35 |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 首版时间 | 2018-11-01 |
| 印刷时间 | 2018-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52 |
| CIP核字 | 2018240270 |
| 中图分类号 | C913.1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0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65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