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狗与狼/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内容
作者简介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出生于俄国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第一次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
除了《法兰西组曲》,内米洛夫斯基的代表作还包括短篇小说集《星期天》、中篇小说《大卫·格德尔》《库里洛夫事件》《舞会》《秋之蝇》《孤独之酒》《伊莎贝尔》、传记《契诃夫的一生》等。
后记
管筱明
笔者是怀着一分特别的虔诚和沉重来捧读和翻
译《狗与狼》的。也是,面对一个在世界上遭受了
千年迫害的民族的成员,面对一个被无情的命运拨
弄,先是为十月革命的风暴所席卷,后又遭受纳粹
的蹂躏与折磨,最终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女性,
我们轻松得起来吗,随意得起来吗?
乍一读起来,《狗与狼》似乎只是一部平常的
爱情小说。犹太姑娘亚达从小暗恋着犹太男孩哈里
,想方设法与之接近,却因个性与社会的鸿沟而无
结果,多年后两人在巴黎重逢,虽然一个发达,一
个贫贱,但是乡愁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相互的激
赏与共同的志趣使两人冲破婚姻的藩篱,走到一起
。然而,祸从天降,为了挽救心上人的名誉与地位
,亚达勇于做出牺牲,把哈里还给他有权有势的妻
子,自己则远走他乡,孤身在千里之外生下并抚育
哈里的血脉。一见钟情,异地相逢,凄伤离别,惨
痛牺牲,爱情小说该有的元素都有,能说它不是爱
情小说吗?然而,读完这本小说,在流下同情的眼
泪之后,读者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感得异样
的沉重,不像读别的爱情小说,流泪之后是喜悦,
是轻松。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作
者在这部爱情小说的框架里,加进了犹太民族数千
年积淀的苦难,和处在社会边缘与下层的民众的梦
想和希望。这就使得作品别具一种普世的悲悯情怀
,对人的命运表现出特别的关照与关怀,也就有了
一分别样的深刻与厚重。
这部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来了一段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希纳一家出生并居住的乌克兰城市,
在城里的犹太居民看来。是由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
的,就像古老的画卷上所表现的那样:被上帝排斥
的人处在下层,为地狱的黑暗与烈火所吞噬;平凡
的人住在中层,被微弱的光线照亮;而处在上层的
,则是上帝选民的居所。”
亚达家住在河边下城,那是下层犹太人集中居
住的地方,邻居不是贱民、小手艺人,就是小商小
贩、流浪汉。“一大帮儿童成天在泥水里打滚,说
的是一口意第绪语,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衬衣,细瘦
的脖颈和又长又黑的鬈发上,罩一顶宽大的工作帽
。”亚达的父亲伊斯拉埃尔·希纳是一个掮客,也
就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牙人”,干这行全靠伶牙俐
齿,舍得跑腿。为了拿到订单,“他们不惜乞求、
哀求顾客,贬低竞争对手;他们叹怨命苦,不惜对
天发假誓”。亚达的父亲能力不强,又有孩子拖累
,因此属于被上帝排斥的人,只能处在社会下层。
而哈里的境况完全不同,作为同姓希纳的犹太
人,他的爷爷因为善做生意而发了财,成了极少数
发达的犹太人。他们可以破例违禁,搬离河边的犹
太人隔离区,住到树木围绕、绿树成荫的上城。他
们是下城所有犹太人羡慕的对象。下城的许多犹太
人怀着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层次的希望,“举目瞻
望富人居住的青翠山岭”。一个偶然的机会,还是
个孩子的亚达来到上城,看到了富家小少爷哈里,
从此生出终生不渝的爱恋。这种感情虽然是自发的
,而且十分朦胧,但潜意识里很难说没有改变命运
,提升社会层次的成分。
由于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犹太
人被赶出自己的家园,在世界各地迁徙流浪,成了
许多国家不受欢迎的居民。受到统治者和非友好势
力煽动的民众的迫害。小说里就多次提到,政府一
遇到麻烦,就掀起排犹浪潮,以转移视线,转嫁危
机。犹太人尤其是下层犹太人,成了种种政治失误
、经济危机和天灾人祸的牺牲品。他们遭受的苦难
真是罄竹难书!在逾越节的前几天,城里又掀起了
排犹浪潮,暴民们砸犹太人的店铺、房屋,抢劫犹
太人的财物。更有军队借口镇压爆乱来趁火打劫。
为了躲避排犹主义的暴乱,亚达被迫和她的小堂哥
本在阁楼的一只箱子里躲了一夜。第二天走到街上
一看,犹太人住的街道完全变了:“这就是他们熟
悉的街道吗?它那荒凉凄惨的景象,他们都认不出
来了。……众多的破棚子,小摊子,平常屠宰牲口
的地方,那些底层一间店堂,中间一间阁楼,上面
有个破顶的店铺,一夜之间全不见了,仿佛刮了一
场龙卷风,或者发了一次洪水……还有一些房子,
不是缺了门,就是少了窗户,墙壁被熏黑,墙体被
捅破,一副被剜了眼珠、惊恐不安的样子。地上一
片狼藉,满是五金件、玻璃片、铸铁块、地板条、
残砖断瓦,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破烂,有时从里
面认得出一只靴子、一只泥盆或者一只锅柄,再远
一点有一只女鞋,鞋跟都扭弯了,接着是几把椅子
,一只几乎是新的漏勺,还有一只上了蓝釉的陶壶
,几只断颈的空瓶。……一些白色和灰色的羽毛在
空中缓缓悠悠地飘摇……”
下层犹太人就过着这种时刻提心吊胆,动辄遭
受洗劫与打击的悲惨日子。上层犹太人由于住在富
人区,安全较有保障,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仍然
受到排斥。为了逃避战争,避免受到革命的冲击,
哈里一家来到巴黎。虽然他作为这家国际知名的希
纳银行的继承人,富甲一方,可以过上优裕生活,
却为了娶巴黎姑娘劳伦斯为妻,忍辱含垢,苦苦等
待了两年,因为在巴黎的老德
目录
狗与狼
译后小识
精彩页
希纳一家出生并居住的乌克兰城市,在城里的犹太居民看来,是由三个不同的层面组成的,就像古老的画卷上所表现的那样:被上帝排斥的人处在下层,为地狱的黑暗与烈火所吞噬;平凡的人住在中层,被微弱的光线照亮;而处在上层的,则是上帝选民的居所。
住在河边下城的人,不是贱民、不可经常与之来往的犹太人、小手艺人,就是租下那些脏不拉叽的店铺的小商人、流浪汉。一大帮儿童成天在泥水里打滚,说的是一口意第绪语,穿的是破破烂烂的衬衣,细瘦的脖颈和又长又黑的鬈发上,罩一顶宽大的工作帽。远处,是生长着一圈圈葱茏的椴树的山丘。丘顶建有俄罗斯高级公务员的公馆、波兰贵族的府邸,还有几座精美的宅第,属于几个有钱的伊斯拉埃尔人。他们选择在这个地段安家,不仅是因为这里空气纯净,更是因为在俄罗斯,本世纪初在尼古拉二世治下,当局只允许犹太人在某些城市、某些区段、某些街道,有时甚至是某些街道的某一边居住,其余地方一概不许犹太人涉足。然而,禁令只对穷人有效。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贿赂攻不破的禁令。即使是最严厉的禁令也不过如此。这些犹太人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无视这些禁令,在不许他们居住的地方安身。这倒不是出于有意对着干、出口怨气的想法,或者为了面子的缘故,而是为了让别的犹太人知道,人家就是比他们强,挣的钱比他们多,甜菜或小麦卖得比他们好。这是一种得体地展示财富的办法。一个犹太人,出生在隔离区,二十岁时有了几个钱,就在社会生活上升了一级;他搬了家,住到了市场附近,那里离河很远,处在下城边缘;待到结婚时,他又搬了家,住到了街道对面的禁区;接下来,他还在攀升,住到了法律规定任何犹太人都不得出生、居住或者死亡的街区。人家对他肃然起敬。他成了亲友们羡慕的对象、希望的化身:犹太人竞能升得这么高!有了这样的榜样,饥饿就算不得什么了,寒冷、肮脏也算不得什么了!在下城,许多人都怀着这份希望,举目瞻望富人住的青翠丘岭。
在下城与富人住的山丘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那里平淡的气候虽然催孕不出巨大的财富,但也让人穷不到哪里去。那是俄罗斯、波兰和犹太布尔乔亚的居住区。大家住在一区,倒也并无太多冲突。
然而,这个处在中间的城区本身也分为一些小帮。它们互相嫉妒,又互相蔑视。社会上层被医生、律师、大公司经理占据了,卑贱的下层则由小店主、裁缝和药店职员等人组成。
不过,社会上有一类人充当了联系不同街区的纽带。他们从上城到下城,在走家串户中艰难地赚钱度日。亚达的父亲伊斯拉埃尔·希纳就是这群“代理人”中的一员。这些人的职业就是收进卖出。甜菜、食糖、小麦和农业机器,凡是乌克兰出产的东西,都是他们经营的商品。不过,只要顾客需要,他们的供货目录上也可以添上丝绸、茶叶、阿拉伯糕点、煤炭、伏尔加河的鱼子酱和亚洲出产的水果。他们乞求、哀求顾客跟他们做生意,贬低竞争对手的货色;他们叹怨自己命苦,不惜对天发假誓;他们为了拿到订单,想尽办法,用尽心机;从他们匆匆的行色(在别人都不着急赶路的时间和地段)、急促的话语、连比带划的手势、低三下四的态度、软缠硬磨的精神,以及其他种种为他们所独有的品质,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他们。
亚达差不多还是个婴孩的时候,有时就跟着父亲在外头东奔西跑。父亲是个眼睛忧郁的瘦小老头。他喜欢亚达,每次把她抱在怀里,就觉得有了慰藉。他放慢步子行走,好让她跟上;他俯下身子问她累不累,走不走得动;他帮她整整披在旧外套上的灰色羊毛大围巾,理理带护耳的棕色小绒帽。当冬天刮起大风时,他就伸出大手捂住她的嘴巴:街角上,凛冽的寒风在觊觎着行人,不时欢欢喜喜地蹿出来,猛掴他们的耳光。
“当心!你不冷吧?”父亲问。
他叫女儿用围巾裹住嘴巴,透过羊毛吸气,好把冰冷的空气加热。可是不行,女儿受不了,觉得憋闷。等父亲刚刚把头掉回去,她就用指甲把围巾抠出一个洞眼,试着把舌尖伸出去,接天上飘下的雪花。她身上裹了那么多衣服,只看见两条细腿上支着一个小小的方布砣。走近一点,透过深色的绒帽和灰色的围巾,才看清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由于有棕色的绒帽圈着,眼睛显得还要大,射出的目光直愣愣的,十分容易受惊,就像一头小野兽。
P3-5
导语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旅居法国的俄罗斯作家。二战爆发后,她躲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里,但仍然没有幸免于难。1942年夏天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因此,尽管早在1924年,她就凭处女作《大卫·格德尔》登上法国文坛。但长期以来,她在文坛可以说默默无闻。《狗与狼/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是她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
内容推荐
《狗与狼/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由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小说《狗与狼》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年,简单来说,是少女和少年之间的三角恋故事。女主人公亚达是一位贫穷的犹太女孩,童年的一次短暂历险让她偶遇了富有阶层的男孩哈里。长大后,她嫁给了青梅竹马的男孩本,一起逃亡到巴黎,并再次遇见了哈里。此时,亚达和本依旧贫穷,而哈里仍然富有,更不用提他娶了巴黎银行家的女儿。背井离乡的处境滋养着新的情感,也为三人分崩离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在这部小说中,内米洛夫斯基并不满足于讲述缠绵悱恻的恋爱故事、剖析爱情的发生机制,更深刻地呈现了犹太人的生存状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狗与狼/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译者:管筱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41463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1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34
CIP核字 2018086215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4
130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3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