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不舍集(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张岂之先生的学术随笔及部分讲话稿,篇幅短小,内涵丰富。共分三部分,一是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萃,二是讲诸多经典历史文化图书精华,三是讲思想文化研究的心得体悟。
《不舍集》涵盖了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剖析了其内涵和生命力,阐释了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全书饱含着作者对中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忧虑和思考,他以一位学者、思想者、教育者的眼光,看待所见所闻所感,为中华文化继承和文明传承进言献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跃然纸上,引发我们的深深思考。
作者简介
张岂之,1927年生,江苏南通人,思想史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教干汤用彤、朱光潜、张颐、贺麟、容肇祖等教授;1950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庐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学任教。曾任西北大学校长,现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文化》(季刊)主编。参与主编《宋明理学史》等,自著和主编的著作有《中华人文精神》《儒学·理学·实学·新学》《张岂之自选集》《乐此不疲集》《大学的人文教育》《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历史》(6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6卷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丛书》《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33卷)等。
目录
通论
文化自信的深厚历史底蕴
大学素质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读书心得
怎样读《孟子》?
《十三经注疏》的学术价值
评荐《清通鉴》
我读《经史说略》
从一本书里想到的文化问题
读《中国文化史要论》
大学:“文化中心”“经济中心”?
《众妙之门》序言
《中国古代医学伦理道德思想史》序一
历史与文明——《中国历史十五讲》序
素质教育图书该是什么样?
《城市国学讲坛》辑序
思想文化研究
“理学”的开端:二程的《易》学思想
论明代刘蕺山学派思想的贡献
17世纪清朝初期中国学术史上的两大家:东南的黄宗羲与关中的李颙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与道教文化
陕北文物点考察记
忆《宋明理学史》的撰著——邱汉生先生对《宋明理学史》一书的贡献
序言
我的学术随笔《春鸟集》于2017年5月由陕西师
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后,我即着手整理另一本学术
随笔《不舍集》,仍然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编
辑出版。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约前298—前238年),
在《劝学》篇中有这样的名言:“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
不舍,金石可镂。”这里,荀子阐述了一个真理:
泥土积累成为一座山,风雨由此兴起;水积成深渊
,这里出现蛟龙;人积聚善行,成为美德,智慧聪
明也由此产生。因而不从积累半步一步开始,走不
了千里之遥;不积若干细小的支流,也形不成汪洋
大海。一切皆形成于积累。由此可知:如果人们不
能坚持做一件事,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以雕刻为
例,如果刻一下就停止,即或是朽木也难以刻透;
只有不间断地雕刻,即或是金石也能成为精美的艺
术品。总之,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讲的道理,集
中到一点上,就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的这本学术随笔集,公开出版,经过了较长
时间。早在2008年1月,西北大学校友吴小强同志在
广州大学教书,他编了一本校友间传看的内部文稿
集,名《张岂之先生随笔》,其中有些文章,我此
次收进《不舍集》中,在此表示对小强校友的感谢

《不舍集》成书,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所的夏绍熙博士在稿件的整理和编校方面做了不少
工作,减轻了我的许多负担,谢谢他。
张岂之
2018年3月于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

导语
《不舍集(精)》是张岂之先生的学术随笔集,以单篇短文的形式依照内容分篇。涵盖了作者对国学的认识和看法,学术研究的观点;从思想史、哲学史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在新时代如何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精神;同时随笔集中也包含了作者对中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忧虑和思考;以一位学者、思想者、教育者的眼光,在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点滴感受。读来能感受到文中饱含了作者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饱含了作者对青年人、年轻人的关注和期待,也能够引发我们的深深思考,值得细细品读。
精彩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我国有悠久的连绵不断的开创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建立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在评价方面带有片面性。特别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有人对传统文化采取了不慎重的否定态度,由此带来消极影响。70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全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方面的思想资料需加选择和整理,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教材。
应当承认,每个中华儿女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含民情风俗)的影响,其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使人们感到亲切而易理解的传统文化在他们的精神生活领域里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重要的精神养料,而其消极因素同时得到抑制和克服,这样,全民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这一点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为任何事都是有意识、有思想的人去做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相应地,由他们所创造的成果也会具有较高的水平。总之,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前提是承认它历经了时间的沧桑变化,但是,它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其他问题就不好讨论,而文化遗产的继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需要全面地理解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矛盾运动的原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存在了,并不能引起与之相应的全部上层建筑的消失,也就是说,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可以适应任何社会的经济基础,这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2500多年前儒学的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一个社会道德原理,他是这样表述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其正面意思是一个社会要有好的风气,必须遵循见义勇为的道德伦理原则。这个原则今天仍然有效,并没有失去它的生命力,将来也是青春常驻。又例如战国中期儒家的另一位代表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大丈夫”面对富贵温柔之乡,面对穷困潦倒之境,面对粗暴强力威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宏大志愿。这句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陛格的特征,其基本原则是永恒的,其具体内容则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丰富充实,不能说这样的民族性格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和未来。
说优秀传统文化中含有一些永恒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其中含有一些绝对真理的粒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这是对于“真理”这一概念的科学表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谈相对性、变异性,回避绝对性、稳定性。这样就易于导向相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并不相符。只有承认相对与绝对的统一,绝对寓于相对之中,才是对于“真理”的科学认识。
举例来说,孔子伦理学说中含有一些绝对真理的粒子,它们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文质彬彬”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认为对于人来说,内心和行为、内容和形式应当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朴质多于文采,难免粗野;文采多于朴质,可能会有虚浮。这是孔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一大贡献。这一理论,我们今天仍然要讲。又如孔子提出道德的最高标准,主张道德与行事相结合,这就是中庸之道。人们思考问题和办事,既不过头,也不误时,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这是一种反对片面性,主张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在今天和未来都不会过时。又如孔子认为,有学问、有道德的君子应当胸怀宽阔,容纳百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采众家之长,不局限于一隅。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对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
以上所举孔子的一些言论,反映了历史的同一性,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当代以及未来的岁月。当然,它们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充实丰富。可见孔子关于伦理道德的学说中确有绝对真理的粒子,也就是说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对于这些,后来者的责任是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而“保护”是继承和发展的前提。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很大,不能忽略。春秋时期的《老子》一书发现了自然和人生“物极必反”的规则。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个规则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辩证思维,它贯穿于政治、军事、管理等方面,成为富有魅力和智慧的一页。道家的另一位代表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中论述一切都是相对的,因而人们的视野必须突破自己的一隅,看到世界的整体。《庄子·秋水》有一则寓言故事说,连绵的秋雨,引起河水上涨,百川皆汇聚于黄河,黄河之水浩浩荡荡。河神很得意,自以为集天下之美于一身。当他来到北海,看到一片汪洋,浩瀚无边,这个时候他才醒悟,他原来只是坐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不舍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岂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99620
开本 32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8-06-01
首版时间 2018-06-01
印刷时间 201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70
CIP核字 2018096867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198
148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