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与权力对话(儒家政治文化述要)/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林存光、侯长安著的《与权力对话(儒家政治文化述要)/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为“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第六册,除“导言”“结语”“后记”外,共6章。本书稿旨在论证专制帝王与儒家学者、王权与儒教及其两种权力之间的对话、博弈、互动与冲突,共同地塑造了整个儒教中国的主要历史面貌与政治形态这一主题。其中,尽管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是专制帝王的政治权力,但儒家的政治文化信念和“软权力”却为专制帝王的政治权力及传统政治形态的演生与运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价值信念支撑和思想文化环境。从而突显儒家政治文化要义,即儒家的政治性的、同时亦是道义性的人文价值信念和思想文化资源,为统治者的政治权力的正当行使及传统政治形态的演生与运行发挥着支撑或引领、构筑着基础或环境的历史作用。 目录 总序 导言 一、古圣先王的故事——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圣王与黄金时代 (一)远古帝王传说 (二)尧舜的禅让 (三)舜帝的孝悌 (四)大禹的治水 (五)汤武的革命 (六)周公的制礼作乐 (七)大同与小康 二、仁爱、礼义与政治——儒家之道的政治含义 (一)修己与治人 (二)仁心与仁政 (三)君道与礼治 (四)何去何从:王道与霸道之争 (五)民惟邦本:政治的人民性维度 (六)内圣与外王 三、道与势之间——儒教中国的基本问题 (一)治乱的循环:王朝政治的历史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儒家化的政治角色期望 (三)儒教中国的文化政治理念 四、历史变革与政治斗争——儒家形态的政治改革与党争运动 (一)王莽改制 (二)东汉末清议与党锢之祸 (三)王安石变法 (四)东林党社运动 (五)晚清维新变法运动 (六)小结 五、政制与科举——制度化的儒家政治文化 (一)皇权与儒家教育 (二)历代选官制度 (三)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语 后记 再版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与权力对话(儒家政治文化述要)/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林存光//侯长安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70839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34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4 |
| 出版时间 | 2018-07-01 |
| 首版时间 | 2018-07-01 |
| 印刷时间 | 2018-07-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84 |
| CIP核字 | 2018050149 |
| 中图分类号 | D092.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5.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40 |
| 宽 | 170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