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虚无的意义(萨特短篇小说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虚无的意义:萨特短篇小说研究》是作者李克对萨特出版于1939年的小说集《墙》的详细解读,融汇了作者对萨特文学与哲学多年的研究心得。本书首先梳理了萨特小说与哲学的关系,总括其小说创造的特点,并论述其哲学的关键概念;再进行文本细读,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墙》《艾罗斯特拉特》《卧房》《闺房秘事》《一个领袖的童年》。作者认为,萨特小说不以情节的曲折和悬念引人,也不以生动的故事和浓烈的感情抒发打动人。萨特小说的显著特点是从选材到情节设置以及主题开掘等各个创作环节,都与存在主义哲学有密切关系,这为其作品带来了哲理性和深刻性的品格。萨特小说的主题、人物都反映着人的存在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自由”。萨特哲学关于自由的思考和论述是理解和把握其小说创作的一把关键而独特的钥匙。《墙》中的伊比埃塔、《艾罗斯特拉特》中的艾罗斯特拉特、《卧房》里的爱娃、《闺房秘事》里的露露等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萨特哲学对自由的理解,而处于他们“对立面”的人物也以不同方式展现了萨特对不自由的理解。本书通过对文本详细解读的方式,在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自由概念的解读上分析这些人物如何荒诞地践行了“自由”,通过他们内心的思考和行为的古怪来深入挖掘其“存在与虚无”。 作者简介 李克,北京人,任教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从事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存在主义文学和萨特文论的研究和讲授。 目录 第一章 萨特的创作:哲学与文学 一、萨特哲学的自由概念 二、萨特哲学自由概念的特征 三、自由观念与人物塑造 第二章 《墙》 一、伊比埃塔:革命者抑或自由者? 二、死亡的荒谬意义 三、自由为什么是焦虑? 四、“墙”的意义 五、场景分析 第三章 《艾罗斯特拉特》 一、历史原型与小说人物 二、艾罗斯特拉特对人的仇视 三、艾罗斯特拉特“仇视”的独特意味 四、艾罗斯特拉特为何“仇视”人类? 五、场景分析 第四章 《卧房》 一、达尔贝达夫妇 二、爱娃的“固执 三、爱娃的立场 四、客厅与卧房 五、彼埃尔:清醒与疯狂的双面特征 第五章 《闺房秘事》 一、亨利:木然的人生 二、露露:存在的流动和“溢出 三、莉雷特:原则的化身 四、分手 五、露露存在的意义 第六章 《一个领袖的童年》 一、“昏昏沉沉”的童年 二、朦胧中的“开窍”:“自我”的迷惑 三、贝尔里亚克和贝热尔:介入和超越 四、贝尔特:对未来行动的考验 五、勒莫尔当:实践的魅力 六、吕西安成长的存在主义路径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虚无的意义(萨特短篇小说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克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62777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6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
| 出版时间 | 2018-10-01 |
| 首版时间 | 2018-10-01 |
| 印刷时间 | 2018-10-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320 |
| CIP核字 | 2018139296 |
| 中图分类号 | I565.07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60 |
| 高 | 11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