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跨文化视野论丛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王柯平、胡继华主编的《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跨文化视野论丛》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组织选编的“跨文化视野”(Transcultural Views)系列论文集之三,论题覆盖古典学和现代人文学科及其当代发展趋势,论者以跨文化研究方法研究中外美学、比较文学和思想史的重要问题,凸显古典性、人文性和远缘汇通性。论者以今观占,释放古典的生命力,阐发经籍的微言大义,探索人文精神在现代境遇中的命运;同时,以古鉴今,希图获取现代学术的古典血脉,审视人类精神的当代境遇,邀请古圣先贤对当代世界重新发言。论者尽力破除人为的学科区隔,体现跨学科研究的进向,尝试以中化西的理路,瞩望“全球人文主义”的前景。 目录 文史辨正 人类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情理中和说 中西古今之间的政体问题 高尔吉亚《海伦颂》译注 《浮士德》的景观体验 普罗米修斯与拜伦式英雄 占典学与比较文学——从20世纪德国学术视野看 文化批评的政治想象力 十字架上的叩问与告白——解读王桂林的组诗《我的耶路撒冷》 文教源流 现代人文教育中阿波罗的威权——阿诺德、白璧德和瑞恰慈文学思想论略(上) 法兰克福“中国学院”1928年秋季会议发言 西方思想的中世纪基础 文心互鉴 从边缘到中心——媵妾们的文学志业 当鲁滨孙遭遇西门庆——中英文小说中原生的物质利己主义 四海为家,世界大同——早期中国佛教辩惑与世界文学 文苑览胜 与西方古典诗学的高贵相遇——评王柯平先生《(理想国)的诗学研究(修订版)》 两位中国现代哲学家论斯宾诺莎——评中德版《斯宾诺莎纪念文集》 文海悠游 论《庄子》“三籁”的境界 君子如何可能——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至善城邦的可能途径——论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 面孔的转换,精神的流变——重塑“拉奥孑L”形象之思 金闺花柳质,终陷泥淖中——论安冬妮·布登勃洛克的市民精神 另一个“摩西”——试析《野草在歌唱》中的黑人形象 编辑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跨文化视野论丛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柯平//胡继华 |
| 译者 | |
| 编者 | 王柯平//胡继华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22283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45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412 |
| 出版时间 | 2019-01-01 |
| 首版时间 | 2019-01-01 |
| 印刷时间 | 2019-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626 |
| CIP核字 | 2017085550 |
| 中图分类号 | I109.2-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9.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61 |
| 高 | 22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