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姚剧》由李永鑫主编,王浩光编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本书通过对姚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介绍,旨在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余姚姚剧,并为深入研究姚剧历史提供相关资料,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图书 | 余姚姚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余姚姚剧》由李永鑫主编,王浩光编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本书通过对姚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介绍,旨在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余姚姚剧,并为深入研究姚剧历史提供相关资料,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内容推荐 《余姚姚剧》由李永鑫主编,王浩光编著。余姚姚剧用当地方言演唱,俗称“余姚滩簧”,脱胎于当地民间歌舞及说唱艺术,形成于清代中期。早期表演往往因陋就简,利用稻桶和门板搭成舞台,以手帕、伞、扇为主要道具。其表演注重角色内心体验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质朴自然,但无严格的表演程式。 《余姚姚剧》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总序 前言 序言 概述 【壹】余姚的戏曲渊源 【贰】姚剧的历史沿革 【叁】姚剧的复苏与振兴 姚剧的舞台艺术 【壹】脚色行当 【贰】表演艺术 【叁】方言语音 姚剧的音乐唱腔 【壹】板式 【贰】唱腔 【叁】伴奏 姚剧的剧目 【壹】传统戏 【贰】现代戏 【叁】代表剧目 姚剧的传承 【壹】代表性传承人 【贰】其他传人 姚剧的现状和保护 【壹】姚剧的濒危状况 【贰】姚剧的保护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余姚,是一块丰饶的文化土壤,戏曲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姚江一带已经出现了图腾崇拜和傩舞表演。汉代,角抵戏、傀儡戏由宫廷流传至民间,经广收并蓄,几度发展,被称为“百戏”。百戏代表作当称《东海黄公》。《东海黄公》系浙东民间传说,经民间艺人加工逐渐形成表演节目,成为姚江一带广大民众的重要娱乐形式。 唐代参军戏大盛,由绍兴流入余姚。宋代戏文产生后,长期在江南民间流传。当时姚江两岸庙会、宗祠、勾栏、瓦舍兴盛,戏文演出风靡余姚城乡,诸般技艺名噪一时。 明初南戏盛行,余姚及其相邻地区戏曲十分繁荣。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为优者,名日‘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耻为之。” 清中叶以后,演剧活动更为频繁,全年演出不断。如正月灯头戏,二月芦城庙会观音戏,三月东岳巡游庙会戏,四月演“甲戏”,五月关帝神庙会戏,六月龙王戏,七月演昏戏(即“目连戏”),八月搭“河台”,九月迎城隍演出,十月绪山庙庙会戏。冬至演唱堂戏,也称“冬至戏”。此外,还有迎将军菩萨的蚱蜢戏,保护耕牛的牛太平戏,以及青苗戏、封山戏、还愿戏等。黄宗羲在《姚江春社赋》中记述庙会情景时写道:“岁丙寅,余以先忠端公入祀乡贤,留城数日,值赛神之会,举国狂游……虞初故事,院本俗演,改陆从舟,施轮暗转,弧鹘旦末,乐工不选,乃命稚女充赋,粉子蒙遣,沤珠槿艳,神心缱绻,至若夜以继昼……” 此时演出的除昆剧外,还有调腔、乱弹、目连戏以及各种说唱曲艺、民间社火等,其中又以乱弹班(绍兴大班)的演出最多。 因演戏需要,各地庙宇都有固定的万年戏台,村村几乎都有晒谷场可搭供演出的草台。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余姚全境有寺庙、祠堂等专供戏班演出的固定戏台一百七十五座,其中著名的有始建于南宋的鹿亭中村仙圣庙戏台,斗拱挑檐,藻井蟠龙,建筑精巧而有特色。各地戏台大都有戏联,如“忠孝节义须著眼,风花雪月不存心”,“但凭能算能谋看下去终无结果,毕竟好心好报做将来总有团圆”,“做做做戏做做做,看看看戏看看看”等,各具风味。有的戏台款式独特,如西十三渡财神殿和五圣殿之间的戏台,一分两半,中间是戏房,前后台可同时演戏,供两殿观众分别选择自己爱看的剧目,可见余姚古时对演戏场所设计之讲究。 随着江浙一带戏曲活动的开展,姚江两岸在历史上戏曲人才辈出,其中突出的有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吕天成、叶宪祖等。 吕天成弱冠之年便从事戏剧创作,撰写传奇、杂剧作品不下数十种,并著有评论传奇作家的专著《曲品》。此书开创剧评先河,系当时收集剧目和剧作家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评论集。 叶宪祖是黄宗羲的岳父,万历年间进士,作品有传奇、杂剧、诗文集等多种。 到了清代,剧坛又有黄百谷、徐沁等姚籍剧作家,此类戏剧人才的优势_直延伸到近代。 除戏曲作家外,戏曲演唱家在余姚的历史上也不乏名人。明代李开先的《词谑》中曾记载了余姚名伎董鸾其人,他是昆山腔创始人之一,魏良辅的同辈曲家,善弦索弹唱,《词谑》中说“鸾则妆生,做手尤高”。明末清初的张岱在散文集《陶庵梦忆》中,也写到女戏子朱楚生的情况:“盖四明姚益诚先生精音律,尝与楚生辈讲究关节,妙入情理……虽昆山老教师细细摹拟,断不能加其毫末也。” 余姚是元明时期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明嘉靖年间,余姚腔不但在越地盛行,还外传流行于江苏的常州、镇江、扬州、徐州以及安徽的贵池、当涂等地。它的特点是曲牌联套体结构,不用管弦,只用鼓板,滚白滚唱,将传奇曲词通俗化,所以平民百姓易于接受。余姚腔曾风靡数百载,至明末清初才消失。它对南方戏曲诸多声腔、剧种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P008-011 序言 余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誉为“浙东名邑”、“文献名邦”,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_,也是闻名遐迩的河姆渡遗址所在地。历史上诞生了汉代高士严子陵、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明末清初民主主义思想家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先驱朱舜水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也是我国古代戏曲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又是著名的四明山浙东抗日革命根据地。 在余姚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姚江两岸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余姚姚剧,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从余姚滩簧(鹦哥班)发展壮大,以其浓郁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特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浙东地方戏曲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姚剧与其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一样,迎来了姹紫嫣红的春天。浙江省文化部门及历届余姚(县)市领导均十分重视姚剧的传承与发展,余姚姚剧团长期坚持上山下乡为农民服务、坚持编演现代戏,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 2007年,姚剧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姚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余姚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余姚市文化部门承担起了姚剧保护与传承的重任,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保护的具体举措。 本书通过对姚剧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特色等介绍,旨在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余姚姚剧,并为深入研究姚剧历史提供相关资料,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编者 后记 姚剧是余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之一,对姚剧剧种的历史沿革及其艺术特点,乃至现状与今后发展方向的探索和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而长期的任务。 在姚剧的发展进程中,余姚已出版了《姚剧发展简史》(蒋中崎、黄韶、严亚国编著)、《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姚剧音乐条目》(沈守良、张钱苗撰稿)、《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姚剧分卷》(张钱苗撰稿)、《姚江戏曲》(周建华、钱百治、寿建立编著)、《姚剧音乐》(张钱苗编著)、《姚剧剧作选》等。如今,《余姚姚剧》将成为介绍姚剧的又_重要史料。 在本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余姚姚剧》的编著过程中,我们参阅了以上所提及的诸多书目,又得到了徐宏图等许多前辈老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余姚市艺术剧院作为姚剧的“非遗”申报单位和传承基地,在此谨表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望不吝指正。 余姚市艺术剧院 2011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余姚姚剧/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寿建立//袁可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140032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2-05-01 |
首版时间 | 2012-05-01 |
印刷时间 | 2012-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825.55 |
丛书名 | |
印张 | 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30 |
宽 | 154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