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书内容足达三十八万字,是一般论语读本的4倍】论语( 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精彩诠解)
内容
亮点展示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节取《论语》中对今天仍有意义的内容加以解读, 目的在帮助读者真正读懂《论语》, 并结合现代的社会环境, 吸取对今天有益的营养, 建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论语》原文共503段, 本书选取300多段, 分为二十三章, 每章若干段不等。书后附有《论语》全文, 以供读者阅读和参照。

作者简介

唐翼明,1942年生于湖南衡阳,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书法家,新中国 di 一 位硕士学位获得者。武汉大学中文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硕士、博士,师从夏志清。曾任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院长。

唐翼明出身文化名门,家学甚严,学术专长为魏晋文学与魏晋思潮,著作甚丰,代表作包括《魏晋清谈》《古典今论》《魏晋文学与玄学》《大陆新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1977—1989)》《大陆“新写实小说”》《唐翼明解读<颜氏家训>》等。

目录

1??前?言

1??学而篇第一

28??为政篇第二

51??八佾篇第三

76??里仁篇第四

98??公冶长篇第五

121??雍也篇第六

148??述而篇第七

176??泰伯篇第八

194??子罕篇第九

217??乡党篇第十

238??先进篇第十一

263??颜渊篇第十二

286??子路篇第十三

313??宪问篇第十四

353??卫灵公篇第十五

384??季氏篇第十六

401??阳货篇第十七

424??微子篇第十八

436??子张篇第十九

457??尧曰篇第二十

前言/序言

两年前我的《论语新诠》出版后,收到读者反馈,有人希望我用同样的方式做一个《论语》的全书解读,于是便有了现在这本《论语》。

《论语新诠》只选取了《论语》全书的百分之六十,约300段,按内容重新编排,分为23章。现在《论语》则是全书解读,考虑到完整性和习惯性,便不再按内容重新分类。

《论语》除在《论语新诠》的基础上补足另外百分之四十外,同时对原选的百分之六十也做了若干修正,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改正了几处错误。所以即使二书相同的段落,解读也可能不尽相同,如果读者碰到两者有扞格之处,请以《论语》为准。

《论语》跟《论语新诠》一样,对于每段的解读仍然分为三个部分:解释、大意、导读。只是第一部分《论语新诠》作“释词”,现在换成“解释”。下面分别说说。

【解释】这一部分是对字、词、句的疏解,需要时也做一些背景交代。为了帮助一般读者真正读懂《论语》,我不用传统注家只对重点字词单独解释的方式,而改采逐句串讲的办法,尽可能让解释清楚明白而又好读,但避免繁琐炫博的考证,以免增加读者的负担。同时考虑到今天大部分读者都缺乏古文基础,所以会连带讲一点文言语法。这样大家在读《论语》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的古文修养。

【大意】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用流畅的白话文把本段的意思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完解释之后对全段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不说“译文”,而用“大意”,是因为我更注重意义的传达,而不追求严格的直译。这里有个分寸问题,不注意白话文的语法,一味硬译,不仅会减少读者阅读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甚至损坏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做过了头,也容易造成偏离原意、“增字解经”的现象。两者都要避免。

阅读本书的读者请先把“解释”部分确实读懂,再来看“大意”,而不要图方便,直接跳到“大意”。

【导读】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更全面、更深一层理解本段的内涵,所以注重本段跟孔子整体思想的关联,以及它跟其他中外文化思潮的比较。尤其注重经典和现代的对接,希望借此彰显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参考了许多前辈和时人的著作,得益不少,其中朱熹《论语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李泽厚《论语今读》、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以及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所资尤多,除随文标明外,并总此申谢。

唐翼明

二〇一八年三月十四日

精彩书摘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 [1]

解释?“学而时习之”句,“时”字一般会解作“时常”,它准确的意思是“适当的时候”“一定的时候”“需要的时候”。

“不亦说乎”中的“说”要读成“悦”,意思也同“悦”,古代“说”和“悦”是相通的,或者说“说”是“悦”的通假字。“通假”是讲古文时常常要用到的一个术语,它的意思是两个字本非一字,但却可以互相借用,例如早上的“早”,可以用跳蚤的“蚤”来表示。不过通假常常是单方向的,不是双方向的,例如“早起”可以写作“ 蚤起”,但“跳蚤”却不能写作“跳早”。

另外,“亦”的意思是“也”,“不亦”就是“不也”,“不亦……乎?”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句式,大致意思是“不也……吗?”但不一定全要翻成“不也……吗?”“乎”在古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表示疑问,但“乎”字表达的疑问一般不强烈,不一定期望对方的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句,“朋”就是朋友,但严格说来,“朋”和“友”略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的“朋”也许隐含着同一个老师的弟子之意,在春秋战国时代,意味着同一个学派的人,所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主张译作“志同道合之人”。其实“朋”和“友”这样严加区分在当时就已经没有多大必要,这只要看本章第四条曾子的话“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经“朋”“友”连称就知道了。

“人不知而不愠”句,“知”一般都解作“知道”,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不完整,这里的“知”含有“理解”“懂得”“欣赏”“赏识”的意思,所以不完全等于今天的“知”,其实这种用法一直保留在今天还使用的若干词语中,例如“知心”“知交”“相知”“知己”“知音”“知遇”“旧雨新知”,这些词语中的“知”都含有“赏识”的意思,不单纯只是“知道”而已。“愠”的意思是“懊恼”“不快”,“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别人不理解我,不欣赏我,我也不觉得懊恼,也没有什么不快”。

大意?孔子说:“一个人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加以温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不懂得自己,自己也不懊恼,这样的人不就是个君子吗?”

导读?这是《论语》开篇的一段话,并不深奥,但千万不要轻易看过。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这三件事情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什么是人一辈子自少至老都可以做,都应该做,做起来都会带给人快乐的事情呢?仔细想想,就只有一件,这就是学习。没有人不需要学习,也没有什么时候不需要学习,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千真万确。尤其是今天,一个人不学习,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且要不断地学,因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一放松学习就会“out”,就会被时代抛弃了。比如电脑、手机、网银、网购,许多老年人就不懂,因为十几二十年前这些东西还没有问世呢。如果你不学,很快你就会感到很多事情没法办,跟社会尤其是跟年轻人脱了节,你立刻就觉得自己真正老了。但如果你一直在学习,与时俱进,就会活得轻松愉快。而且学习是一件可以终身行之、随时行之、时时有得,也就时时有新鲜感、有成就感、有满足感的事情,吃喝玩乐终有厌倦的时候,没有一件事可以像学习一样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的快乐。许多人,从学校毕业以后就忘记了学习,或者在打拼事业的时候疏忽了学习,结果到中年以后,知识结构、思维习惯仍然停留在青年时期,慢慢变得固执、僵化,退休后甚至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好像在等死。所以从小养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至为重要,如果你希望你的人生始终快乐,那就千万不要忽略这件事情。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论语》中“学”字几乎是除了虚词和个别常用名词以外出现最频繁的词之一[2]。孔子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他的知识是靠不断的学习累积起来的,他描述自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称赞别人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由于孔子的影响,好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点在全世界可能只有犹太民族能够同我们相比。但令人感叹的是,这一传统在今日的中国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现代中国人的学习热忱在全世界显得并不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与警惕。

[1] “1.1”表示第一篇第一章。在每一章后均有篇章标号,方便读者识记。——编者注

[2]1?据杨伯峻《论语译注》,“学”字一共出现了64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书内容足达三十八万字,是一般论语读本的4倍】论语( 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精彩诠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翼明
译者
编者 唐翼明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0546
开本 16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22
CIP核字 2018124506
中图分类号 B222.22
丛书名
印张 2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3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