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美谈美书简
内容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目录
谈美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八 依样画葫芦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十 空中楼阁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
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书简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三 谈人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精彩页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
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
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P25-28
导语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朱光潜!
《谈美谈美书简》将朱光潜两本最经典的美学入门书合为一辑,全面呈现作者在美学方面的独到见解。
以书信体的形式与读者探讨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怎样学习美学等问题,语言通俗易懂,读来亲切生动。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地了解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提升自己的美学修养,学会慢下来,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序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
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
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
,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
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
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
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
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
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
,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
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
——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
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
,够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
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之
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烦
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理
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意
听这一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做
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 “客观的”两
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多青
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 “
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之
”,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除
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
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青
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们
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等不够透
彻,必须放在新的光里看才行。但他们的力量不够
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浅,并非他
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
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
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些
简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
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
样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
一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
误,针砭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
熟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的态度的亲切和谈
话的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
很大的,
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
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
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
黑的未来。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
;他散布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
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
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 “
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
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
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
的”。(第九章)“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
生不息的。……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
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
)这便是“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
欣赏”;(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
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
。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
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
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子;
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
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
生”却并无隔阂; “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
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
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
说:“生活上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又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美在无所为而为的
玩索”,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
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
理在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
对象……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
”这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先生引读者
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
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
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
知灼见的。P2-5
内容推荐
《谈美谈美书简》包含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和《谈美书简》这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其中《谈美》主要阐释了美与美感、美与自然、美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并对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模仿、灵感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
《谈美书简》由十三封关于美的书信构成,探讨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问题,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也进行了论述。《谈美谈美书简》语言深入浅出,将原本理论性比较强的美学叙述得通俗易懂,是我们了解美学知识的入门书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美谈美书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光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257756
开本 32开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34
CIP核字 2018135223
中图分类号 B8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