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流去(鲍鹏山思想史)(精)
内容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研究。出版《寂寞圣哲》《中国人的心灵》《风流去》《论语导读》《孔子传》《孔子如来》《先秦诸子八大家》等。2013年创办浦江学堂。
目录
总序:唯文字可以完成抗拒
原版序:父亲的家国
第一部 天纵圣贤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庄子:永恒的乡愁(上)
庄子:人在江湖(下)
苟子:养在深闺人未识
屈原:无路可走(上)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下)
仲尼弟子:昨夜星辰
第二部 彀中英雄
商鞅:斯人自杀
韩非:折断的双刃剑
李斯:斯人斯鼠
张良:绵软的剃刀
陈平:黑暗的囊
贾谊:没有席位的发言
晁错:多情却被无情恼
东方朔:谈何容易
司马相如:A Playboy
董仲舒:巫师与媒婆
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
朱买臣:我们为什么站在他这边
扬雄:从向隅而泣到向隅而笑
王充:文化清洁工
第三部 绝地生灵
李固:头颅掷处血斑斑
梁冀:过把瘾就死
宦官:道德的唾液
桓帝与灵帝:笑骂由你
党锢群英:道德清洁工(上)
党锢群英:嫜直与残忍(下)
建安烈士:不朽的大纛
魏晋名士:向死而生
诸葛亮:历史的雕塑
孔融与祢衡:文化的垢甲
曹丕:缺德的禅让
阮籍与嵇康:谁的去处好
元康之英:末日狂欢
陶渊明:南山种豆
谢灵运:生活在别处
精彩页
这生下来就头发花白的老子,到底要教我们什么?就教我们如此下贱如此卑鄙地活着么?
很多人都在这种层面上大骂老子,否定老子。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不可以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生活,那样社会就太卑污了,我们自身也太肮脏了。我们不能像老子所说的那样自渎清白。但我在这里要为老子辩护几句,我在上文已经为他的治世哲学做过辩护,此处我还要为他的处世哲学做辩护。这也是我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之一。
首先,辩护一,前面我提到,由于汉语缺乏必要的时态限制和虚拟语气,有些句子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作者的理论主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就看刚才分析的句子,“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我们刚才是把它看成老子的理论主张的,看成是他的一种提倡;但把它看成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不也可以吗?鲁迅说老子时有愤激之辞,我们把它看成是老子对这种颠倒的社会现象的愤激之辞不也可以吗?
辩护二,撇开辩护一中的理由不谈,我认为,读老子的著作,重要的不是看他提倡什么,而是看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看他向我们描述的我们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可怕。
人生哲学一般包含两个内容:首先是对生存状态的研究与描述,然后才是在此生存状态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存态度或生存对策。这里,显然起决定作用的乃是生存状态。对老子哲学,我们应侧重研究他所描述的生存状态,看他所描述的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状态是多么可怕。马克思说,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我想,一个民族早熟未必好,烂熟更不好。老子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应该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吧?从野蛮状态走出来才几百年,文字的成熟也才几百年。可他已经是“老子”而不是“孩子”了。浪漫天真的希腊人在地中海那边唱着童谣一般的英雄史诗,在海滨的灿烂阳光下相互炫耀他们健美的体形和膂力。而地球的这一侧,却是苦难重重:
什么样的血没流过?
什么样的阴谋没有被制造过?
什么样的悲剧、闹剧没有上演过?
什么样的纯洁没被玷污过?
什么样的正义与良心没有被扼杀过?
什么样的邪恶与残忍没有猖獗过?
什么样的友情没有被利用过?
什么样的信义没有被出卖过?
什么样的承诺没有被背叛过?
老子熟读历史,他的心早就冷了。他知道丑恶是用什么掩盖着的,真善美是用什么名义去扼杀的。鲁迅不也从中国历史布满“仁义道德”的字缝中看出“吃人”二字么?
我以前写文章说,韩非子是第一个对人性失去信心的人,这观点我现在要做修正,韩非的学术高高祖老子才是第一个对人性失去信心的人。历史太黑暗了,在阴暗的散发着霉变之气的档案馆里青灯苦读的老子,心灵也不免随之阴暗;现实太邪恶了,饱学博识的老子亦不免随之油滑,甚至狡诈。这是黑暗的历史与现实侵蚀正常的心灵,使心灵亦随之蜕化变质的典型事例。老子《道德经》中朗朗上口的韵文,也可看作是变态心理学的典型材料。
颠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灵,也扭曲了他的哲学。智慧有两种,世俗的智慧与理性的智慧。中国式的精明的商人,反复无常的政客,以及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商极高的小人,拥有的是世俗的智慧;迂腐的孔子、苏格拉底等人拥有的是理性的智慧。这两种人往往格格不入,这两种智慧也极难融合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有理性智慧的人未必有世俗智慧。有世俗智慧的人也往往缺少、藐视理性智慧。而老子却是这两种智慧兼而有之了。是啊,身处不完美的社会,光有理性智慧固然能明哲,但没有世俗智慧又何以保身?
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生存的技术,是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术。其诀窍就是通过压缩主体精神与人格,来取得苟且偷生的空间。一句话,有专制,必有老子思想。正如有专制,必然导致全社会的变态。
所以,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与其喋喋不休地提倡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不如先想法建立一种正当的社会秩序。因为,“正确”的生活态度,只有在正当的社会秩序中才行得通。有了正当的社会秩序,人才能用正当的方法生存于社会。老子“戒多言而时有愤辞”,他在直面惨淡人生、不讲空头大道理上倒可以做我们的榜样。
P21-23
导语
《风流去(鲍鹏山思想史)(精)》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用思最精、用力最勤、用时最久,也最经典的文章,是一部充满逻辑与诗性力量的个人思想史,集结了大时代下36位圣贤英雄文臣的际遇。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
序言
父亲的家国
2003年春天,父亲患带状疱疹,辗转数家医院竟无医
生能确诊,两个多月以后,还是我一字不识的母亲突然悟
出,父亲得的可能是蛇丹疮(即带状疱疹的中医名),以
此提醒某大医院的医生,医生方恍然大悟。但此时我父亲
已经被剧烈的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从此引发多种疾病,
直至无药可医。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此时的父亲骨瘦如
柴,并且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
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
但是,在精力好的时候,父亲的谈兴还好,他给我们
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我们鲍姓在当地是小姓,
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
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一
百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一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
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
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
我不知道当初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结交的,在我的记忆中
,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
酒之欢。到了后来,竟至于不来往了。我们也不明白为什
么。父亲此时才告诉我们,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
朋友病了,父亲听说后,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
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
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
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
“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
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
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
?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
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
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
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
,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唯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孟》,读《千家诗》
,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身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
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
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
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
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这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
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没有父
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
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终身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
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
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
—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
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
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
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在父亲给我们背的两首诗中,我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
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
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
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
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
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
”,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实现父亲对我的全部期望,但我会一直
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
像我父亲一样,为了天下家国祈祷。
2008年12月1日于沪上偏安斋
内容推荐
《风流去(鲍鹏山思想史)(精)》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作者鲍鹏山每处下笔,亦持“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之心,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流去(鲍鹏山思想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鹏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52411
开本 32开
页数 78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0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890
CIP核字 2018186937
中图分类号 B215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7
5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