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拉斐尔前派的梦
内容
编辑推荐

《拉斐尔前派的梦》讲述了拉斐尔前派、唯美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兴衰史,共同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乃至欧洲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生活风貌的全景。在《拉斐尔前派的梦》中,作者冈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实利主义时代中的一些困惑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求和高远的志向。

内容推荐

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作家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1900—1980)的名作《拉斐尔前派的梦》发表于1941年,最初的书名是《拉斐尔前派的悲剧》。书中的纷繁人物和事件被作者的生花妙笔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今天的人们读后掩卷沉思,在全面了解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之外,又多了一份对艺术与社会现实、艺术与人生的思考。

本书不但是一部史料丰富、立论严谨的艺术史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有人物、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丰富诗意、有审美追求的文学精品,如同生动的纪实文学乃至长篇小说,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本书的文字带有典型的英国风格,既有狄更斯式的温婉幽默,又不乏哥特小说的怪异诡谲,这个特点恰与本书评述的艺术运动的悲剧性相契。作者旁征博引,对大量的西方文化史料和文学原著如数家珍,运用自如。这个特点在作者这部“三部曲”的另外两本著作中也非常突出。正因如此,冈特的这些著作才被英国评论界誉为不可模仿的经典。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兄弟会

 1.一个孩子的传奇

 2.两人的密谋

 3.第三人加入

 4.三个变七个

 5.七人成兄弟

第二章 分手

 1.梦想的女子出现了

 2.一个叛徒和一位捍卫者

 3.无可挑剔的私奔

 4.澳洲之旅

 5.梦乡的“牛棚”

 6.兄弟情谊的消失

第三章 梦想与幻灭

 1.死海之滨

 2.追着猎犬的尾巴

 3.和罗斯金一起办学

 4.魔光一闪

 5.河畔的快乐骑士和女郎

 6.圆桌骑士的木工手艺

 7.给药丸裹上糖衣

 8.孤独的单身汉

第四章 高潮与祸患

 一

 1.过量的鸦片酊

 2.哈里发的怪念

 3.城堡中的忧郁症

 4.来自坟墓的诗

 5.生死攸关的论争

 6.过量的氯醛

 二

 1.梦的作坊

 2.合租尘世天堂

 3.冰岛之行

 4.合伙关系的完结

 三

 1.闪光的大奖

 2.《肥皂泡》

 3.令人失望的成功

 4.雅各·奥尼姆的批评

 四

 1.不安的灵魂

 2.奇特的殉教

 3.曼莱萨路的魔鬼

 五

 1.从亚瑟王到卡尔·马克思

 2.福尔海姆的修道院

 3.不顾一切的计划

 4.流血星期日

第五章 最后阶段

 1.榭涅路隐士

 2.大象与犀牛

 3.来自曼岛的鲍斯韦尔

 4.波钦顿的平房

 5.普遍的误解

 6.美好时光的完结

 7.价值问题

 8.一个梦的终结

结论

试读章节

拉斐尔前派的悲剧(如果可以使用这个说法的话)不同于其他任何悲剧。它首先是一个理念的悲剧。在它反抗的工业和实利社会的力量面前,拉斐尔前派的理念崩溃了。这个理念对现实的把握太微弱了。它就像一团透明的梦幻之云,透过它,依然可以看见带撑架的长裙、双排扣常礼服和大礼帽,依然可以看见贫民窟和纺织厂,依然可以看见向农田胡乱延伸的丑陋城市,依然可以看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中财富的平庸辉煌,而拉斐尔前派的理念虽然悬浮在这个时代之上,却与它格格不入。这些骑士穿着中世纪的盔甲,勇猛地冲向敌人,但他们幻影般的冲锋却对敌人的坚固实体毫无作用。威廉·莫里斯英勇地领导了一场政治反叛——却发现戈莱斯顿们和索尔斯伯里们的世界依然照旧运转。拉斐尔前派理念的复杂内涵从未被解释过,从未被明确过。这个理念被挫败了,而其核心的悲剧则反映在了每一位成员的事业上:赫尔曼·汉特是一种未加宣示的宗教的先知,在他身上,绘画和宗教最终变成了一种杂乱的混合物;但丁·迦百列·罗塞蒂徘徊于诗歌与绘画之间,最终将生活与梦幻混在了一起;威廉·莫里斯则试图从14世纪中提炼出社会主义;密莱斯的事业却暗示出了另外一种悲剧,因为他最终变成了社会的支持者,而其他人则从那个社会中引退了。对拉斐尔前派理念的每一种阐释在其阐释者看来都完全符合逻辑、都极具吸引力,但在其他人眼里却都是天大的误解,这个事实增加了拉斐尔前派整个思想主题的尖锐性。因此,莫里斯的政治理念就成了被罗塞蒂诅咒的东西,而罗塞蒂的中世纪理想就成了使汉特厌恶的东西,而汉特的宗教目标就成了莫里斯根本无法理解的东西。

这个悲剧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剧。拉斐尔前派面对的难题并不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它今天依然存在。他们提出的问题会不断被适时地提出来,那就是:社会究竟该不该是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更有力、更复杂的机器产品究竟该不该是生活的目的?我们是不是一种制度的受害者?那种制度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却被强加在了我们头上,它使我们建造出工厂以后,就势必不惜一切代价地填满它们,却不问我们是否是为了我们的心灵才需要它们;它使我们让轮子转动起来以后,就不得不使它们不停地运转,却不管它们在做些什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什么?那个办法是否就是一种生活?其中人人都能快乐而自由地以某种方式表现自我,从事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工作;那种生活最推崇人的价值,而位于人的价值之上的,则是一种万物都具有神性的感觉。如此表述的拉斐尔前派的目标(这绝不是误解)并不像初看上去那么空幻缥缈、那么远离现实,却包含着一个20世纪所必须回答的令人不安的问题。

拉斐尔前派的成就

拉斐尔前派运动不可避免地创造出了一部人性的戏剧——它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非凡的互动,是一系列情节,反映了拉斐尔前派画家如何按照他们的复杂艺术去生活。这部戏剧的情节十分曲折,可谓达到了令人迷惑的程度。在以下的章节里,我力图讲清这部人性戏剧以及拉斐尔前派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不过,对他们的艺术再多说几句,或许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读者大概会意识到:作为一个画派的拉斐尔前派运动并不来自于以前的传统,而是一次人为的复兴运动。如果画出欧洲绘画各个画派的图表,便会发现:各个画派都在有规律地发展到了顶点之后,便会出现分化。我们还会发现:拉斐尔前派运动最终也出现了分化——当时,欧洲大陆的一个被中断的画派在英国得到了延续,其表现形式就是英国的印象主义绘画。这个隔绝时期中产生的作品不同于英国美术的其他一切作品。拉斐尔前派画家本能地采用了早期意大利画家的作画方法(即在新粉刷的墙壁上绘制蛋彩画),只是他们是用油画颜料绘制架上画而已。他们往往先在画布上涂上一层白色的底色,不等这层底色干透,便在上面用小号油画笔和稀薄的油画颜料作画。稀薄的颜料与底色融合在一起,因此白色的底色可以透出画面,形成明丽透彻的效果。这种效果可见于拉斐尔前派画家的作品,是它们独具的特征。拉斐尔前派的绘画大多都格外新鲜、亮丽,令人称奇(尽管他们的画法已经失去了油画的最典型特征),并且与油画艺术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很少相似之处。然而,他们的绘画作品却常常极具美感,色彩富于奇妙的情感表现力,其细节的精确令人迷醉,但这并不是由于那些细节完全忠实地再现了自然,而是由于它们揭示了自然中某种陌生的东西,是由于它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梦中见到的那些突兀的对象上。他们描绘的人物肖像的表情都严肃而惆怅,仿佛象征着未获得满足的渴望。拉斐尔前派画家很喜欢用明确、完整的线条表现对象的轮廓,这种方法完全适应了他们对作品的要求。拉斐尔前派的油画和插图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部分非常具有表现力的作品。很难说哪一幅作品是拉斐尔前派的最佳之作。P16-18

序言

英国著名艺术史论家、作家威廉·冈特(William Gaunt,1900—1980)的名作《拉斐尔前派的梦》发表于1941年,最初的书名是《拉斐尔前派的悲剧》。或许是更想强调这些“艺术骑士”的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含义,冈特才决定隐去了“悲剧”这个书名。但是,拉斐尔前派的历史和作者叙述文字的悲剧基调却依然浓重,这使全书如同一曲凄美的挽歌。书中的纷繁人物和事件被作者的生花妙笔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今天的人们读后掩卷沉思,在全面了解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之外,又多了一份对艺术与社会现实、艺术与人生的思考。

冈特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把艺术史当作小说来写。他的“维多利亚时代思想成就史三部曲”(Trilogy of Ideas and Efforts in the Victorian),即《拉斐尔前派的梦》(The Pre-Raphaelite Dream)、《美的历险》(The Aesthetic Adventure)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Victorian Olympus),就是如此。这三部作品的历史背景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分别讲述了拉斐尔前派、唯美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兴衰史,共同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乃至欧洲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生活风貌的全景。

在《拉斐尔前派的梦》中,冈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实利主义时代中的一些困惑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求和高远的志向。他们的长矛所指并非风车,而是工厂。他们奋力搏击的龙不是神话中的巨蜥,而是工业时代的铁路火车,是身披钢甲、喷着蒸汽的龙”。堂·吉诃德是可敬的,任何时代的理想主义者都是可敬的,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也是可敬的。这些人都是时代的敏感神经,众人还在居生处乐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挺身反抗脱节的时代了。在庸人眼里,这些“艺术骑士”的上下求索是离经叛道,是标新立异,是自讨苦吃。但是,正是他们的理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正是他们的艺术革新甚至社会改革尝试的失败,才启发了后人,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家园的可贵。这些“艺术骑士”不是超越时代的神仙。他们把艺术题材的复古当成了革新,他们用梦境去逃避现实矛盾,他们把不成熟的理想当作了变革现实的指南。他们从拉斐尔前派的理念出发,很快分道扬镳,用生命谱写了一出出不同的悲剧:但丁·迦百列·罗塞蒂“徘徊于诗歌与绘画之间,最终将生活与梦幻混在了一起”;赫尔曼·汉特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绘画“最终变成了一种杂乱的混合物”;威廉·莫里斯试图以拉斐尔前派理念去变革社会制度,却感到力不从心,只好退而求其次,致力于工艺美术改革运动,成了现代设计之父;而约翰·密莱斯幡然“悔悟”,重归正统,名利双收,“却暗示出了另外一种悲剧,因为他最终变成了社会的支持者”。拉斐尔前派的梦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消散了,他们的绘画和诗歌作品也离今天很远了,而唯有他们敢用生命去殉理想的勇气和艺术创作的诚实态度,会永久地感动后世的艺术家和开拓者。

《拉斐尔前派的梦》提出了一个当代人迟早要回答的重大问题:“社会究竟该不该是一台没有灵魂的机器?更有力、更复杂的机器产品究竟该不该是生活的目的?我们是不是一种制度的受害者?那种制度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却被强加在了我们头上,它使我们建造出工厂以后,就势必不惜一切代价地填满它们,却不问我们是否是为了我们的心灵才需要它们;它使我们让轮子转动起来以后,就不得不使它们不停地运转,却不管它们在做些什么。”商品社会生产的功利主义是艺术的夙敌。庆幸艺术创造终于化作了商品生产,这是现代社会的悲哀。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很古老了,但至今没有找到答案。在商品社会中,从事超越功利的艺术是一种奢侈,守望内心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坚持,为追梦而挣脱束缚、敝屣名利是一种勇敢。这条荆棘路上前有古人(例如拉斐尔前派),也一定会后有来者。

本书的写法颇具特色。冈特是艺术史和文化史的研究者,他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分析拉斐尔前派的绘画和诗歌作品,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产生作品的文化土壤和契机上,将人物、事件和历史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精美的文学语言营造出异彩纷呈的情节和氛围,将多方面的翔实史料连缀成了不断发展的叙述结构。因此,本书不但是一部史料丰富、立论严谨的艺术史论专著,而且是一部有人物、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丰富诗意、有审美追求的文学精品,如同生动的纪实文学乃至长篇小说,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本书的文字带有典型的英国风格,既有狄更斯式的温婉幽默,又不乏哥特小说的怪异诡谲,这个特点恰与本书评述的艺术运动的悲剧性相契。作者旁征博引,对大量的西方文化史料和文学原著如数家珍,运用自如。这个特点在作者这部“三部曲”的另外两本著作中也非常突出。正因如此,冈特的这些著作才被英国评论界誉为不可模仿的经典。

威廉·冈特生于英国约克郡,父亲是美术设计师和套色印刷技师。冈特自少年时代起就热爱美术和文学,14岁时曾以一篇评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文章,在《鉴赏家》(Connoisseur)杂志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进入牛津大学沃塞斯特学院学习现代史,其间加入了学院的美术协会。1922年毕业后,他在罗斯金绘画学校学习,开始写作美术评论,成为《画室》(The Studio)杂志的自由撰稿人。1926年,冈特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1930年举办了个人画展。冈特一生写了20余本著作,包括艺术史论、名画家评传以及英国文化胜地史话等多种题材,例如《希望之箭——威廉·布莱克和他的世界》(1956)、《简明英国绘画史》(1964)、《英国绘画的伟大世纪》(1971)、《英国18世纪绘画》(1972)以及《绘画艺术常用辞典》等等。他的艺术史论著作《拉斐尔前派的梦》(1941)、《美的历险》(1945)、《维多利亚时代的奥林匹斯山》(1952)、《现代派的步伐》(1949)和《印象主义画派》(1970)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他作为艺术史论家的重要地位。

肖聿

2005年7月识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拉斐尔前派的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威廉·冈特
译者 肖聿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0496
开本 16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09.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1
14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