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开国领袖毛泽东/王朝柱精选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毛泽东的名字,同他博大如天、精深似海的才学;同他的举天拔地、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气魄;同他的料事如神、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同他的气势磅礴、吟颂世传的诗词;同他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伦理风范;同他的彪炳千秋、光照后人的功绩紧密相连。他的名字为中外反动派敬而远之,甚至惊畏恐惧,使敌手成为败家;他的名字,也为一些人感到神奇,去了解、追随、预测大势和历史的走向……《开国领袖毛泽东》是王朝柱精选文集之一。此书从不同侧面展现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与领袖风范。对于当代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的伟大一生具有重大的思想和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王朝柱精选文集之一。

《开国领袖毛泽东》真实地再现了共和国开国奠基特定历史环境中领袖人物毛泽东的心路历程、行为轨迹和伟人风采。书中展现的毛泽东在创建新中国时的雄才大略,廉洁清明、反贪惩恶的平民意识,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领袖胸襟,在今天具有深壳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目录

上卷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下卷

第四篇

第五篇

尾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一九四九年一月一日,晨曦刚刚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华大地就响起了一个伟大的声音: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一伟大的声音——“将革命进行到底”,在长空中回荡,它不仅惊醒了沉睡百年的大地,而且也进发出中华民族压抑了一百多年的心声!

这一伟大的声音——“将革命进行到底”,就像是震聋发聩的号令,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解放区的军民凝聚在一起,伸开双臂,迈动大步,迎着东方即将升起的火红的太阳,去迎接一个伟大的新中国的到来;更为称奇的是它还像是一枚巨大的炸弹,把蒋家王朝这座行将倒塌的大厦抛向空中,而静候尘埃落定的蒋介石也唯有哀鸣自语:“毛泽东!毛泽东……”

抑或是久战为敌知己知彼的缘故,蒋介石说对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伟大的声音,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西柏坡为一九四九年写的新年献词!

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是平山县内的一个普通的村庄。由于它背倚群山环抱、松柏苍翠的柏坡岭而得名。那时,全村只有百十来户农家。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几千年来,勤劳的西柏坡人民靠着滹沱河两岸肥美滩地,耕作稻麦,捕捞鱼虾,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堪称是太行山中的鱼米之乡!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日本的铁蹄踏碎了华北的国土,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西柏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他们举着救亡抗日的大旗,高唱着《在太行山上》的战歌,谱写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篇。而所在平山县被誉为晋察冀边区著名的抗日模范县!

解放战争爆发不久,毛泽东为了诱敌深人,在运动中歼灭入侵陕北的胡宗南集团,遂决定于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八日主动撤离延安,从而揭开了转战陕北的序幕;接着,毛泽东又于三月二十六日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史称枣林沟会议),决定中央机关分为中央前委、后委和工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并直接指挥西北战场我军的作战;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央后委去晋绥,负责保障中央前委的供给以及和各解放区的联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率领中央部分工作人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向华北转移,完成中央托付的重任。是年五月初,西柏坡又成了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委的所在地。

毛泽东在撤离延安一年并取得转战陕北_的决定性胜利之后,于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日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作出决定:中央准备移至华北,同中央工作委员会合并。三月二十三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北吴堡县的川口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于翌日——二十四日到达中央后方委员会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几经辗转,毛泽东一行于四月十一日到达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由于毛泽东准备动身访问苏联(后未成行),故于五月二十六日到达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也“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人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毛泽东到达西柏坡不久,解放战争遂进入第三个年头,即战略决战的前夜。为了向全国人民表示必胜信心的同时,并进而分化瓦解敌人的营垒,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借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发布口号,提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了适应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的需要,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及时地研究了华北、中原解放区建立统一的中央局——以及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接着,毛泽东又亲自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提出了在五年内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五百万人民军队的伟大任务。为了适应战略决战的需要,要求全党、全军克服无纪律、无政府的状态,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决策大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简言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历经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完成了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的准备工作!

九月十二日,我东北野战军发起了辽沈战役,正式揭开了中国命运大决战的帷幕。毛泽东在西柏坡相继起草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与此同时,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一起研究战局发展,听取前线各战场的情况汇报,并提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和设想。在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我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得了战略决战的决定性的胜利!待到一九四九年元旦,“敌人的战略上的战线已经全部瓦解。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因此,毛泽东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毛泽东作为一代军事战略家,不失时机地向全国军民郑重指出:蒋介石集团及其他们的后台老板——美帝国主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阻止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同时,他作为了不起的政治战略家又十分清醒地知道:将要获得最后的胜利,并不等于已经获得最后的胜利。为此,他在指挥三大战役的期间,一直都在关注敌我友三方随肘随地发生的变化。同时,他为了准确地提出政治方面的新决策,或及时地调整战略决战最后阶段的军事上的部署,还经常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军委参谋长周恩来进行磋商,有时还要有意地发出一个又一个提问。

周恩来是一位胸有全局且又十分聪明的大政治家。他不仅了解毛泽东的心路轨迹,而且还知道毛泽东发出的这一个又一个提问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能对这一个又一个提问进行准确无误的阐演,为毛泽东决策提供有关的依据。因此,他在西柏坡期间,一边夜以继日地协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一边又经常和毛泽东纵论天下大势,真可谓是为新中国的诞生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恩来,你是如何看待美国人导演的以李代蒋的好戏呢?”毛泽东深沉地问道。

周恩来当然知道以李代蒋的“李”,是指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说到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周恩来又很自然地想到在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的二十多年的历史中,蒋介石为了实现削藩裁军、一切权力归中央的终极目的,曾经与诸地方实力派演出长达数年的内战。结果:冯玉祥的西北军被蒋氏击垮后各奔前程,冯氏怀着怆然的心情远走美国,不久前在应邀回国出席新政协的归途中,由于轮船失火死于黑海;张学良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分崩离析,而意气用事的张汉卿也因兵谏获罪于蒋介石,后被蒋氏软禁在宝岛台湾;刘湘等人的川系常年闭锁夔门,坚拒国民党军队入川。之后,蒋介石借“追剿”红军长征之名,不用一兵一卒,使大批的中央军堂而皇之地跟进蜀地。接着,蒋氏巧调刘湘率部出川抗战,遂又演出气死刘湘、张群“图川”等好戏,致使庞杂的川系逐渐解体;龙云的滇军位于西南边陲,向来与蒋介石貌合神离,抗战胜利之后,蒋氏采用军事政变的手段将龙云软禁,随之滇军名存实亡,就连逃出樊笼的龙云也只能在香港反蒋;至于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南粤王陈济棠等地方实力派更不在话下,早就纳入蒋氏的势力范围。然而唯有实力并不算强大的桂系虽多次败于蒋氏的手下,但却能在李宗仁、白崇禧等的领导之下化险为夷,并成为活跃于中国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更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是:随着蒋氏集团在政治、军事等方面败走麦城的颓势,李宗仁不仅在美国人的支持下当上了副总统,而且还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逼蒋下野,进而问鼎中央的闹剧。因此,在周恩来看来,毛泽东问话的第一层意思是,桂系李宗仁很快就要成为共产党人的一个政治对手了!P2-5

序言

回忆总伴着缕缕惆怅,哪管岁月激扬、世事通达,当他站在成就的高山、回望登山时的蜿蜒小路,也不禁会慨叹连连,这或许就是人化“追忆似水年华”时兴叹迭起的缘由,也是近年来,每每夜深人静朝柱和我通话时屡屡流露的岁月催人的脉息所在。

我们常常掐指计算,论年月,我们已经相识相交23年了。那时,我们正当壮年;那时,国门初开,西风东渐,随着思想解放的大潮,文化思想界流派纷起;文学艺术界无不想求新求变,模仿、舶来、横移,奇招百出;技法上,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内容上,解构传统解构观念,于是出现了重塑信仰重塑观念重塑审美的风潮。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同朝柱认识了。先是编辑赵燕玲拿来了他的《李大钊》和《土肥原贤二》两部厚厚的书稿,说她以为书稿不错,颇有历史价值。于是我抓紧审读,读后以为,作为堪与英国大间谍劳伦斯媲美的土肥原,无论其谋略、奸诈、野心、阴毒及至他在直奉战争、谋杀李大钊、炸死张作霖、“九一八”事变、策动溥仪出关、筹建伪满洲国、策反汪精卫等事件中所起的谋划指挥作用,都写得出神入化,其文献历史与社会价值自不必说,即使当时出版界已孜孜追求的经济效益也殷殷可期;至于皇皇72万字的《李大钊》,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们读书趣味的选择,怕是不易有多少印数。可看看朝柱那宏大高远的立意、严谨大气的结构、丰盈翔实的史料,特别是李大钊坚定的信仰与当今信仰迷失的对接与启示,此书的价值远在那时一部部热炒着的图书之上!何况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作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代学人和革命先烈,至今尚无一部完整的传记出版,岂不是文化界、出版界的失职?于是,我请责任编辑邀请朝柱来出版社面谈。

是个初冬的上午,他身着一件旧绿呢军大衣,头戴一顶也是半旧的灰呢鸭舌帽,蹬着一辆嘎嘎作响的自行车来到了出版社。出版社连环相套的四合院已拆得零零乱乱,正建如今的办公大楼,我们无处可坐,只好在后院的食堂接待他。不知是仍未走出他创作的思维,还是军人的不苟言笑,第一次见面的他没有现在的滔滔不绝,只是定定地用那双近视镜片后面睿智而多思的眼睛看着我。为打破沉默,我直截了当说出了我对他两部书稿的评价和意见,当我说到《李大钊》一书篇幅太长,引文太多、希望他删除十万字时,他说话了:请让我想想,过几天回答你……我深知作家对作品的感情,为礼貌也为慰藉,我留他吃饭。但以那时的条件风习,在机关食堂吃份客饭,多加几个菜,也就只能如此了。后来,当两书出版,特别是《李大钊》一书破格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作品研讨会,当时出席的国家主管最高领导人胡乔木、冯牧和众多著名评论家都满怀深情地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朝柱声名鹊起。他这也才暂时忘却了《李大钊》一书删掉十多万字的遗憾。可当后来谈起我们的初次见面时,朝柱总是幽默地调侃着:那是他告别音乐(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之前主要从事音乐创作)、踏入文坛的第一步,可那一步并不愉快,因为我不容商量地“割了他的肉”,而他对我的第一印象是“霸气”。

以书结缘,虽然我们性情不同、审美有异,虽然他仍以为我“霸气”不小,可因为彼此的真性情和相通的心灵,我们的关系却从作者与编者的友情润物无声地流向披肝沥胆、以诚相见的知己境界。就在《李大钊》和《谍海奸雄——土肥原贤二》两书出版后不久,他拿来了一部厚墩墩的书稿《龙云、卢汉和蒋介石》,之后,或一年一部或一年两部又陆续拿出《李宗仁和蒋介石》、《冯玉祥和蒋介石》、《宋美龄和蒋介石》、《汪精卫和蒋介石》、《张学良和蒋介石》。开始,我被他的写作题材大转移蒙住了:一个作家怎么可能自研究写作共产党创始人始,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接续跳到蒋介石和那么多国民党的重量级人物上?而且一年一至两部、每部都在三四十万字以上!他是如何写出的?这样的书稿经得起推敲吗?我不能不在认真审读的同时提出一个个疑问。他倒并不反感,说他是在“文革”中趁别人忙着打派仗,并把他打成“反革命”的劳改6年中认真研习、陆续写出的。一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毕业生扔掉音乐、研究近现代史不觉可惜吗?他自幼钟爱音乐,16岁就进入音乐学院附中,大学毕业后学校又已准备让他做院长赵讽的秘书,本该在乐坛有所作为,一旦决绝地扔掉音乐真是撕心裂肺地疼痛,可那时没有自由,只能如此。那又为什么选择了蒋介石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的一生几乎涵盖了中国现代史的方方面面。在他身上还集纳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治国平天下的治国之术。这才想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学习太史公“以人为史”的手法,在塑造历史人物的同时,尽可能真实生动地揭示这段极为复杂的历史,借以道出这段历史文化的内涵,以启悟后人。果然,从成书后的效果看,他的确未负初衷。无论是他笔下的蒋介石和他麾下的各路国民党大员,都从历史、文化、谋略各自不同的角度,刻画得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而由他们衍释出的那段纷繁诡谲的历史也呈现得条理分明。如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中,他集中表现的就是先利用假左派汪精卫击垮右派元老胡汉民,而后又利用胡汉民逼迫汪精卫拱手让权、下野出国,最终达到了蒋介石兵不血刃地掌握了国民党军政大权的目的;在外交方面,“九一八”事变前,他对日、美采取等距离外交,事变后才逐步过渡到联美抗日,才使得美援源源而来,这真是典型的因时而异的远交近攻策略;在《宋美龄和蒋介石》中,他浓墨重彩渲染的就是两个人身上附着的不同文化心理结构,他们有影响有渗透有碰撞,终归衍释出种种不同平常夫妻的戏剧来……正是基于他艰苦的研究、别致的视角、成熟深邃的思索,他笔下的蒋介石形象才从表层到深层、从脸谱描画到文化探究,终于以一个背离历史进程的纵横高手的悲尉形象展现在今日的读者面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当他的蒋介石系列街谈巷议的时候,他笔锋一转,又写起共产党的重大事件和高层人物来。拿给我的第一部书稿是皇皇73万字的《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那时,“非毛”的声音不绝如缕,几十年来,长征题材的小说、回忆录和影视作品也屡见不鲜,他的长征能有什么新意吗?我不能不抱着审视的态度认真审读。我不能不承认,他又一次使我震惊了。不同于任何这类题材作品的是:他既摆脱了空洞抒情高调歌颂的旧套,又抛却了以个人经历个人所知的某战役某人物的回忆描摹,而是将这一壮举放置于世界大势两个阵营角逐的大势中,以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辨析为指导,既写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略图谋与残虐、第三国际和苏俄的错误干扰,又写了国共高层的纵横谋略及至他们迥然相异的胸襟抱负和文化心理,以此折射,长征中,共产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激烈复杂也写得条分缕析,在不伤党的伟大团结的主旨下,毛泽东、周恩来的英明伟大、智慧情怀卓然而观现。其风格的大气磅礴,其结构的细密相间,其史料的翔实丰富,其人物的呼之欲出,都是在史传文学领域里不多见的。我预感到,在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下,此书的出版完全会廓清不少是是非非的传言,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保持毛泽东形象、对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必会有不菲的贡献。

果然,《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出版后,朝柱成了朋友圈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时的作协党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与他切磋;当时主管影视的文化部副部长丁峤给他命题;军界领导周克玉和军内著名作家徐怀中对其创作关怀备至;那时的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广电部部长田聪明、财政部副部长李延龄爱听他讲国共大事的来龙去脉,作家柳萌更是以兄长的身份关爱鼓励无以复加。

就在朝柱创作丰收、友情熏熏的时刻,因为家庭原因我移居了美国。未料,第二年4月,他借赴夏威夷采访张学良之机假道旧金山来看我。岁月翻转,地域更迭,能在旧金山接待专程来看我的朝柱,真是百感交集五内翻动。他带来了国内友人的问候,我陪他从渔人码头来到金门大桥。望着大桥上、山脊间那郁郁蓊蓊的潮雾,我指着西面的太平洋说:越过这片大海就是我们的故乡……他沉静了一会儿,定睛说:……老兄瘦了……我一见你就觉出了你的困顿和惆怅……要是想家,就回去吧,跟我一起做电视剧,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朋友们都在等着你……我咽回冲到喉头的感慨,问:除了我曾参与的《周恩来在上海》又做了什么?他说:《开国领袖毛泽东》已经播出且反响强烈,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已开机。我明白了,他在史传文学这块园地上收获了骄人的成绩后又转向影视。我佩服他的创作嗅觉,更佩服他的敢于颠覆,颠覆前人,也颠覆自己。

2003年回国探亲时,正赶上他的20集电视连续剧《回声》审片会。此时,两位前辈冯牧、丁峤已经离世,我们共同的好友李延龄也匆匆西去,这不能不给我这去国5年的游子带来难以忘却的悲伤。可审片会上,另一批前辈逄先知、金冲及、何敬修和同辈朋友李准、仲呈祥却友情习习、佳语阵阵,给予了颇高的评价。后来得知,这部戏就是朝柱依据他十几年前的长篇小说《囚徒的长征》改编的。我找来原作重读,又不能不赞赏他的敏思与胆魄了。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文革”时期极左思潮并未全面溃退的时刻,他已经将笔端触入描写人性、呼唤人性的领域,而且题材背景是共产党的长征途中。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没有对人性与阶级性的深层研究,谁敢如此大胆书写!可惜,书是出版了,这部戏却至今并未正式播出!尽管如此,无论在史传文学还是影视荧幕,朝柱已以一人之力,历几十年风雨,写尽拍尽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这是一片独特的风景,也是至今很少有人能绘制的风景。

作为肝胆相照的朋友,我们曾不止一次地讨论过彼此的作品,我说,他的作品部部都是洪钟大吕、每一部都是沉实的钢锭。所以能如此,皆在于他丰博的学养、架构的能力,更在于他超人的政治智慧。智慧来自何方?来自他执着的信仰和哲理的修持。自然,钢锭总难免有需要打磨的毛刺。要是他能有更细腻的情思更讲究的语言,其作品当更会锦上添花。自然,豪放和婉约历来难于兼得,大江东去的史传与小桥流水的抒发也本不是一种风格。尽管我还有其他朋友对朝柱仍有更多期许,但看到他如今的成就,也不能不满腔真诚和喜悦地称他为大家了。作为一个作家和从事过多年编辑工作的人,当听到作家出版社慨然决定出版《王朝柱选集》时,我不能不感佩作家出版社何建明先生和众多编辑们的眼力、胸襟和作为。朝柱选集的出版,定会是于史有益、于国有益、于民族文化积累有益的一件大事。当此书即将出版之际,说说我对朝柱其人其作的了解和体悟,实感快意,或可成序。

2012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开国领袖毛泽东/王朝柱精选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朝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0807
开本 16开
页数 67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84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图书小类
重量 0.7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A752
丛书名
印张 4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3
3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