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态伦理常识读本/绿色未来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昔日的家乡山川秀美,江水清澈,林海雪原,风和日丽。我们眼中现实的家乡是黄土高坡,是长江浊浪,是荒山秃岭,是尘土飞扬。而我们憧憬、追求的未来,是绿色的未来,是绿色的家园。

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在不断的膨胀,新技术还在不断地涌现,环境问题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难题,且日趋严重。

为了我们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每一个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组织,都已经别无选择,必须通力协作,长期协作。我们需要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

内容推荐

本世纪初年,《绿色家园》杂志的创办人李庆文先生在其创刊词中,曾满怀激情的谈到他加入到绿色呐喊的行列“是富有挑战性的崇高的人生追求,是胸中热情与责任不断奔涌、升华的结晶,是超越现实功利奉献人类的价值理念的奋力张扬,是对人类与自然历史长河中的征服与摧残、索取与破坏、胜利与失败惨痛教训的大彻大悟,是面对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人仍然贪得无厌、无休无止、近似于疯狂、愚昧无知地破坏着自然、损害着自己观念行为,充满着激情与理性的批判”。

目录

第一部分 生态伦理基础知识

 一、伦理、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概念

 二、生态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三、生态伦理学的内涵和特征

 四、生态伦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五、生态伦理学的流派

第二部分 学派观点一览

 一、古典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比其他生物优越

 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

 三、仁慈主义:从保护动物到善待动物

 四、动物解放论:把道德关怀扩展到动物

 五、动物权利论:动物拥有天赋权利

 六、敬畏生命:生命本来就应该受到尊重

 七、尊重自然:所有生物都拥有相同的道德地位

 八、阿提费尔德的理论:生物都有价值但不平等

 九、大地伦理:大地共同体应当受到尊重

 十、深层生态学:人类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大自然

 十一、自然价值论:大自然拥有客观价值

第三部分 学科代表人物

 一、彼得·辛格

 二、汤姆·里根

 三、阿尔伯特·史怀哲

 四、奥尔多·利奥波德

第四部分 经典文章选读

 一、《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

 二、《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

 三、《我的呼吁》

 四、《像山那样思考》

 五、《诗意地栖息于地球》

 六、《伦理学的扩展与激进环境主义》

第五部分 建立和谐生态伦理

 一、建立生态制度

 二、企业清洁生产

 三、发展生态农业

 四、公众参与环保

 五、进行合理消费

 六、控制人口规模

 七、维护世界和平

 八、建立自然保护区

 九、进行国际合作

试读章节

生态伦理学是环境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一样,它解决的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而是在环境的框架下,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生态学思维与伦理学思维的契合。

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者在生态伦理学的定义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关系说,一是义务说。当然,定义的差异只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起点和观察视角的差异,而不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对象的差异。不论从哪个角度来定义环境伦理学,任何一种环境伦理学至少要解答下面一些基本问题:

第一,义务的对象问题,即人对哪些存在物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与此相关的是,人对人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是否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如果没有,理由是什么?如果有,根据又何在?适用于这个伦理领域的美好品格的标准和正确行为的原则是什么?它们与人际伦理原则有何区别?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

第二,自然存在物的价值问题,自然存在物是否只具有工具价值?它是否拥有内在价值?它们所具有的价值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第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还要权衡人对人的义务与人对自然的义务。如果这两种义务发生冲突,我们应根据什么原则来化解这种冲突?

第四,为上述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个恰当的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背景。

生态伦理学就是试图回答上述问题的智力探险。

关系说的代表人物是德斯查丁斯和泰勒。德斯查丁斯在其所著的《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一书中有这样的话:“一般来说,环境伦理学是系统而全面地说明和论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学说。环境伦理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行为是能够、且可以用道德规范来调节的。因而,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必须要:说明这些规范是什么;说明人对何人何物负有责任;证明这些责任的合理性。”

泰勒认为:“环境伦理学关心的是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支配着这些关系的伦理原则决定着我们对自然环境和栖息于其中的所有动物和植物的义务、职责和责任。”

关系说看到了人对自然存在物的行为所包含着的伦理意蕴,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生态伦理学的关注对象,这揭示了生态伦理学不同于人际伦理学的一个根本差别所在。但是,关系说也存在着两个不足:一是它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环境伦理学所要着重讨论的却是用来调节这种关系的规范和原则,以及人对大自然的态度;二是关系说不能把人类中心主义纳入环境伦理学的视野,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承认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任何道德关系。因此,关系说似乎过于狭隘。

义务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尔斯顿以及《环境伦理学:分歧与共识》一书的编者阿姆斯特朗和波兹勒。罗尔斯顿认为,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环境伦理学既不是关于资源使用的伦理学,也不是关于利益和代价以及它们的公正分配的伦理学;也不是关于危险、污染程度、权利与侵权、后代的需要以及其他问题(尽管它们在环境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伦理学。孤立地看,这些问题都属于那种认为环境从属于人的利益的伦理学。在这种伦理学看来,环境是工具性的和辅助性的,尽管它同时也是根本的、必要的。只有当人们不只是提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而是提出对它的恰当的尊重和义务问题时,人们才会接近自然主义意义上的原发型环境伦理学。阿姆斯特朗和波兹勒也认为,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它与价值问题有关:大自然是否具有超出其满足人的需要的明显功能之外的价值?大自然的某些部分比别的部分更有价值吗?人对大自然和自然实体负有哪些义务?

义务说揭示了生态伦理学的“规范性品格”,而且也涵盖了人类中心主义(因为人类中心主义也承认人负有保护大自然的义务,只不过它认为这种义务只是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但是它容易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与人对人的义务毫无联系,似乎我们可以离开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新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理论表现形态,生态伦理学不是对现有的伦理学原则的简单应用,它对传统伦理学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但创新多于继承。生态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是,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它是伦理范式的转变,是一种新的伦理学。生态伦理学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广延性。古典主流伦理学探讨的主要是人际义务,而且主要是生存于同一个时代中的人之间的义务。生态伦理学从两个方面拓展了伦理学的视野,一是使伦理学的关注领域从共时性的人际义务扩展到了历时性的代与代之间的人际义务,二是把对非人类存在物的义务即种际义务纳入了生态伦理学的关注视野。

第二,多学科性。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许多学科都共同关注的主题。环境科学、环境美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神学、浪漫主义文学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看法。这些学科各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较为强调理性、逻辑、客观性和规律性,有的则较为重视直觉、情感、想象、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这些学科的独特视角和科学方法都对生态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这些学科也把生态伦理学的某些价值取向当作自己的理论前提。生态伦理学与这些学科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许多生态伦理学著作都是由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撰写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生态伦理学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环境科学(包括生态学)的帮助;只有用环境科学所提供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生态伦理学才能成为一门充满大智慧的成熟的伦理学学科。

P4-7

序言

我们需要永无止境的战斗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位25岁的美国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在美国发起了一个覆盖全美各地的宏大的社区性活动计划。1970年4月22日这一天,有2000万人参加了一个叫做“地球日”的声势浩大的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如此巨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20年后这一天,全世界共有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在各地纷纷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从此每年的“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

事实上,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并非无动于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将保护地球环境问题作为最为重要问题来对待。特别是新世纪年来,已有一系列有关环境的全球公约得以通过并实施。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与环境保护问题有关。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也就生物多样性及化学品管理等问题达成了协议。2004年国际可再生能源会议上,与会各国通过了一项可再生能源国际行动计划。全球瞩目的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生效。这一系列的国际公约有利于推动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并巩固和加强各国在环保目标上的承诺。

然而,尽管人类保护地球的行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地球的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显著改善,我们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依然十分严峻。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最近50年余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退化的后果正在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

不幸我们已经看到,最近以来的地震、海啸、冰雪、旱涝等重大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类的健康也正在受到新的威胁,非典、禽流感、甲型HlNl等一些新的疾病相继出现,而一些旧有疾病则开始以新的变异抗药形式出现。

大自然在不停地警示与报复,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无可逃避的现实。

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做些什么?

是的,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有世界环境日无车日减灾日无烟日湿地日等等,我们有节能减排植树活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荒漠化和干旱等等,我们还有垃圾归类电池回收环保购物减少白色污染等等。

但是,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在不断的膨胀,新技术还在不断地涌现,环境问题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难题,且日趋严重。

为了我们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现在,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每一个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组织,都已经别无选择,必须通力协作,长期协作。我们需要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

本世纪初年,《绿色家园》杂志的创办人李庆文先生在其创刊词中,曾满怀激情的谈到他加入到绿色呐喊的行列“是富有挑战性的崇高的人生追求,是胸中热情与责任不断奔涌、升华的结晶,是超越现实功利奉献人类的价值理念的奋力张扬,是对人类与自然历史长河中的征服与摧残、索取与破坏、胜利与失败惨痛教训的大彻大悟,是面对现实中许许多多的人仍然贪得无厌、无休无止、近似于疯狂、愚昧无知地破坏着自然、损害着自己观念行为,充满着激情与理性的批判”。

我们一直在行动,我们还需要持续的行动。

就让我们持续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情吧。

原《绿色家园》杂志社首任执行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态伦理常识读本/绿色未来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晖龙//于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010545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10-01
首版时间 2009-10-01
印刷时间 200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05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