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人的成长》的第一部分,卡尔·罗杰斯大师回顾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历、成长体验,以及人生观的起源等。此书的第二部分,罗杰斯详细介绍了其个人的专业观点和参加的各种活动。书中的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教育问题,他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罗杰斯发表了他对文化巨大改变的看法,也推测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的方式。
此书讨论的内容,已不局限于心理疗法,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任何国家、任何职业的人都能非常热衷的、使生命得以扩展的方式。
| 图书 | 论人的成长(第2版)(精)/世图心理大众新经典丛书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在《论人的成长》的第一部分,卡尔·罗杰斯大师回顾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历、成长体验,以及人生观的起源等。此书的第二部分,罗杰斯详细介绍了其个人的专业观点和参加的各种活动。书中的第三部分,重点讨论了教育问题,他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中,罗杰斯发表了他对文化巨大改变的看法,也推测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的方式。 此书讨论的内容,已不局限于心理疗法,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任何国家、任何职业的人都能非常热衷的、使生命得以扩展的方式。 作者简介 卡尔·罗杰斯(Carl R.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创立非指导性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他提出了“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会心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技术,这些理论的魅力至今不减。他于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目录 第一部分 个人体验和观点 第一章 关于沟通的经验 第二章 人际关系及其成长的哲学 第三章 四十六年以来 第四章 变老还是变成熟 第五章 我们需要一个“现实”吗? 第二部分 关于个人中心取向 第六章 个人中心取向的基本理念 第七章 共情:一种饱受争议的存在形式 第八章 埃伦·万斯特:孤独 第九章 建立个人中心的团体:对未来的启示 第十章 六篇短文 第十一章 助人职业的新挑战 第三部分 教育过程及其未来 第十二章 学习能够涵盖观点和感受吗? 第十三章 分水岭:现在在哪里? 第十四章 大团体中的学习:它们对未来的意义 第四部分 展望未来:一个自我中心的剧本 第十五章 明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人 参考文献678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论人的成长(第2版)(精)/世图心理大众新经典丛书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美)卡尔·罗杰斯 |
| 译者 | 译者:石孟磊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251475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22 |
| 版次 | 2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275 |
| 出版时间 | 2019-01-01 |
| 首版时间 | 2019-01-01 |
| 印刷时间 | 2019-0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72 |
| CIP核字 | 2018224744 |
| 中图分类号 | B08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0.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广东 |
| 长 | 217 |
| 宽 | 152 |
| 高 | 20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