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
作者简介
吕泽华,男,1974年6月生人,辽宁铁岭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会员,北京市比较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学研究。
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学杂志》《法学论坛》《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等法学类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独立出版或者参与完成各类著作1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主持20万元横向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第31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法学类)一等奖等各类科研奖项9项。
目录
导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
四 创新之处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的阶段划分
一 混沌阶段(1979—2005年)
二 过渡阶段(2006—2009年)
三 独立阶段(2010—2012年)
四 探索阶段(2013年至今)
第二节 死刑证据控制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一 死刑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 死刑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力所不及
三 证据意识的增强与证据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死刑证据控制改革的前瞻
一 司法机关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二 立法机关应适时介入
三 学界应继续发挥智识作用
第二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理论
第一节 证据图景理论
一 自然科学中的“历史实在论
二 证据图景理论
三 证据图景理论对死刑案件的思想引领
第二节 沉没证据理论
一 沉没证据理论的衍生
二 沉没证据理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证据完整性理论
一 证据完整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 我国证据法律体系的不足和完善
第四节 证据人文理论
一 证据法中的人格尊严保护
二 证据法中的人伦亲情保护
三 证据法中的人之常情保护
第三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原则
第一节 证据法治原则
一 法治到证据法治
二 证据法治原则
三 我国证据法治现状分析
四 我国证据法治的推进
第二节 证据为本原则
一 “证据裁判”抑或“证据为本
二 死刑控制中的证据为本原则
三 我国证据立法的不足与完善
第三节 综合取证原则
一 何谓“综合取证”原则
二 死刑案件证明对象的广延性
三 取证环节的重要性
四 综合取证原则的要求
第四节 强制证明原则
一 何谓“强制证明”原则
二 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发展完善
第五节 证明程序法定原则
一 程序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二 死刑证据控制之程序法定原则
三 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发展完善
第六节 定罪量刑证明程序分离原则
一 我国量刑程序改革中的问题
二 死刑量刑程序的独立性
三 定罪与量刑证明程序分离设计
第七节 印证原则
一 印证原则确立的合理性
二 印证证明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三 印证原则的立法体现
四 印证原则在我国证据运用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第四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规则
第一节 证据规则体系
一 证据资格规则体系
二 证据力规则体系
第二节 证明规则体系
一 取证规则体系
二 其他证明规则
第三节 应当创设的规则
一 DNA证据强制鉴定规则
二 口供必要性规则
第五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责任
第一节 传统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面临的挑战及更新
一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二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面临的挑战
三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更新
第二节 死刑控制证明责任分配应当引入新理论
一 理论更新的必要性
二 证据协力义务理论及对死刑案件的意义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及证据协力义务的制度保障
一 死刑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体系
二 死刑案件证据协力义务制度及保障机制
第六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有关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主要观点
一 死刑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采行相同的证明标准
二 死刑案件采行最高的证明标准
三 死刑案件采行较高的证明标准
四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无为与转向
第二节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反思
一 证明标准的研究与设计问题不应被回避
二 定罪标准应统一
三 量刑标准应分层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分类建构
一 死刑案件定罪的证明标准
二 死刑案件量刑的证明标准
第七章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规范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运用中规范与适用问题
一 关于“合理说明或解释”问题
二 关于通过特殊侦查措施获取证据的审查问题
三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问题
四 关于自首、立功等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
五 关于通过录音录像获取口供的问题
六 关于辩护律师获取证据问题
七 关于证据补强问题
八 关于DNA鉴定问题
第二节 死刑案件证据规范与适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立法理念
二 立法经验
三 立法技术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据规范的完善设想
一 合理界定“合理解释或说明
二 完善法庭质证与听取意见
三 充实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制度
四 完善录音录像制度
五 调整辩护律师获取证据制度
第六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标准
第一节 有关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主要观点
一 死刑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采行相同的证明标准
二 死刑案件采行最高的证明标准
三 死刑案件采行较高的证明标准
四 死刑案件
内容推荐
吕泽华著的这本《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超越死刑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的传统研究框架,提出了死刑证据控制研究的新视角。通过创设沉没证据理论、证据人文理论和证据图景理论等新理论,开辟了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研究的新方向,充实了死刑控制理论的发展,为刑事诉讼法学与证据法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增量贡献;通过创建DNA强制鉴定规则、证明标准分层设置制度和多元化证明责任制度等新制度规则,不仅助推了我国死刑控制立法的完善,也丰富了我国证据制度内涵。本书的理论制度研究有效践行了法学与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范式,有助于推进证据法学的学科建设。本书的对策研究能够有效指导司法实践,控制死刑的适用。本书的研究顺应了“限制与废止死刑”的世界性趋势,符合我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宪法性要求,应和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有关“公正司法、加强人权保障”的法治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泽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32088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440
CIP核字 2018220841
中图分类号 D924.124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4: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