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代中国口述史
内容
内容推荐
作者朱佳木1977-1980年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同志的秘书,由于工作原因,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一些高层决策过程。在《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对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之前的背景、会议期间的进展,以及会议文件的形成等三个方面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重点叙述了会上关于若干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个别领导同志的错误问题、真理标准的问题、中央人事安排问题的讨论,特别是邓小平“主题报告”的形成情况。既具有宏观的历史高度,又不乏微观的历史细节,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
朱佳木,中共党员,研究员。籍贯江苏南通。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委员。1946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同年年底参军,历任陆军第二十七军师宣传科报道员、干事,军宣传处干事。1975年,调至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在理论组工作(1976年10月,任室党支部书记)。自1977年起,历任胡乔木秘书,陈云秘书(1982年2月,担任陈云办公室负责人),天津港务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秘书长、室务委员兼第四编研部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2000年12月—2012年4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党组书记、所长。2001年12月一2013年12月,兼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友好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主席、“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和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陈云年谱》(主编)、《老一代革命家论党史与党史研究》(主编)、《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专著)、《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论文集)、《论陈云》(文集)、《当代中国史理论问题十二讲》(专著)。
目录
一 引言
二 会议之前的若干情况
(一)关于确定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关于要求对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革
(三)关于解决重大历史遗留问题
(四)关于肯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提出健全民主与法制、加强党内民主集中制
三 会议中间的若干情况
(一)关于会议的一般情况和特点
(二)关于会议的大致过程
(三)关于会议讨论最多的几个问题
四 会议文件形成的若干情况
(一)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稿
(二)关于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
(三)关于叶剑英在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
(四)关于全会公报稿
(五)关于华国锋在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稿
五 结束语
再版后记
序言
现代史学越来越不满足于文献资料,而求索于
人们的记忆。于是,口述史于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
勃然兴起,20世纪80—90年代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关
注。口述史让历史的参与者直接对“历史”说话,
不仅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而且使历史更加鲜
活、生动。口述方法更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
一,因为许多事件的当事人健在,他们能从不同方
面、不同角度生动地诉说自己参与的那段历史。
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强盛,谱写了中华民族
五千年文明史中zui为壮丽辉煌的篇章,对当代中国
史的研究是一项应大力加强的工作。毫无疑问,参
与共和国重大事件决策的老同志的记忆对于国史研
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他们年事已高,自己动手
困难,访谈并整理他们的口述,成为十分紧迫而带
有抢救性的工作。作为国史研究专门机构的当代中
国研究所建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口述史料的搜集和
整理,并由《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陆续发表了一
些口述史方面的成果。我们意在将这些成果汇集出
版,并由此进一步萌发出版《当代中国口述史》丛
书的想法,以此汇集和整理亲历者记述当代中国史
的资料。在酝酿这套丛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
亲历者可以自己动手撰写,有些亲历者生前对其亲
人讲述过自己所亲历的事件或与一些要人交往的情
形,其亲人以回忆的形式述出。很显然,这些记述
都是十分宝贵的当代中国史资料,因此,我们也将
它们收入这套丛书中。
《当代中国口述史》丛书的首要宗旨是存史,
为当代中国史研究者提供可信的史料。而史料的生
命在于真实性。因此,丛书所收以亲历者的叙述为
主体,无论是口述、自述,还是回忆录,都必须是
亲历者作为事件的当事人、决策者或参与者对事件
的叙述;而且必须是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
度来叙述。当然,完全避免情感的因素不仅不可能
,而且会使之失去鲜活性。但情感的倾诉应限制在
合理的范围。如果是对口述的整理,整理者应对事
件背景有必要的了解,要对关键的情节、关键的人
物以及时间、地点作必要的查证。同时,要理顺叙
事逻辑。文采不求飞扬,但必须成诵。
这项工作既已开始,就要扎扎实实做下去。亲
历的内容十分丰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
事、外交及个人生活史、家族史都可涵盖;亲历者
可以是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也可以是普
通老百姓,总之,工、农、兵、学、商都可以成为
本丛书的作者。他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叙述当
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记录下一个比较真实的当代,
对于丰富国史内容,弄清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
,资政育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希望本丛书能够成为当代中国史研究者的
资料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增益智慧的智囊团,成
为关心共和国成长和命运的中国公民的图书馆。
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部
导语
如果你想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个清晰的了解,那不妨来看看《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书。本书作者朱佳木将以亲历者的身份,带你亲临全会现场,带你了解会议前后和会议当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关于确定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关于会议的大致过程、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稿等等。
后记
2018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
40周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决定将10年前出版的拙著
《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版,并嘱可以利
用这个机会作些补充修改。过去10年里,我曾利用
本书第四次印刷和被纳入政府精品工程译成英文出
版的机会,对个别文字错讹和不够准确之处作过订
正,也对个别内容作过补充。这次除作少量文字和
史实订正、补充外,对结束语中谈到的几个问题也
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不过,本书是2008年前写的
,所有认识都应截至那个时间,否则既不符合历史
唯物论原则,也会破坏本书述事的完整性。于是,
想到写一篇再版后记,把根据近10年形势发展变化
引出的新思考放入其中。
当我在本书结束语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成果时
,曾说到三中全会路线的实质,四项基本原则和解
放思想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的方向等问题。我说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在谈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只讲解放思想,
只讲一个中心和改革开放,不讲甚至反对讲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而且谁主张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谁就被骂成是极左,是保守派,是要改变
三中全会路线;而那些实际上要扭转改革的社会主
义方向从而改变三中全会路线的人,反倒自我标榜
为“三中全会路线的维护者”,是“改革派”,是
“思想解放的先锋”。
我还说: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些年来,国内外少数资
产阶级自由化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遥相呼应,总是
试图胁迫和引诱中国放弃四项基本原则。他们要么
模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提出改革无所谓
方向问题,市场经济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
;要么主张以所谓民主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
人道社会主义、民生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或社
会民主主义等等,来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
不谙世事的人可能会以为,接受他们的主张会使中
国人过上欧洲发达国家的那种生活,殊不知,这些
主张的实质,恰恰是要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壮
大。
针对上述言论,我又写道:
只要是尊重事实的人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十一
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这条路线,实质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开放,促使
生产力不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大限度
地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制度;而不是相反,要搞什么指导思想的多
元化、经济制度的私有化、政治体制的西方化,使
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
。搞清楚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搞
清楚什么叫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什么叫坚持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
我还写道:
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实行市场
经济的,也是对外开放的。但为什么唯独中国在改
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连续3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被国外一些评论家称赞为“中国模
式”、“中国道路”或“北京共识”?如果说这其
中有什么奥妙的话,最大的奥妙恐怕就在于四项基
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结合。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路线,在理论上的展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在实践上的展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说到底,就是要始终全面坚定地坚持把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
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现在10年过去了,各种曲解十一届三中全会路
线、歪曲改革开放的声音虽然仍时有出现,但比起
当年的气势显然弱多了。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舆
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明目张胆攻击四项基本原
则的言论,在互联网上仍未绝迹,但在报纸刊物上
已经基本看不到了。个中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我
认为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
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依据共产主义、社会
主义的理想而确立的,改革开放的方向是不断推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各级党委对涉及
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的问题要敢于亮剑、敢抓
敢管、正面交锋,并且指导有关部门真抓真管,不
断构建导向正确、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
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
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实行
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
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
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怎
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
治定力。”“我国改革开放之所
精彩页
当然,对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不等于说认识的角度、深度就都一样了。就拿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来说,华国锋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讲话中虽然宣布了中央政治局关于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但却在前面加了一个“帽子”,就是“要在新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而所谓“新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要在新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引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也就是要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的指引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显然,这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工作重点转移的含义是不同的。另外,华国锋在讲话中解释转移的理由时,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形势的需要。他之所以作这样的表述和解释,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想把“以阶级斗争为纲”同“以经济建设为重点”调和起来。这种表述和解释如果成立,工作重点转移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一个路线性质的问题就会变成一个工作安排性质的问题。
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进入小组讨论后的第二天,即11月12日下午,午睡一醒,胡乔木同志就叫我到他房间,说:“把工作重点的转移讲成是形势的需要,这个理由不妥。应当说,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就要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建国后,我们已开始了这种转移,但是没有坚持住,这次转移是根本性的转移,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转移。不能给人一种印象,似乎今天形势需要,就把工作重点转过来,明天不需要了,还可以再转回去。”他要我帮他查几条马列和毛泽东的有关论述,说在下午的小组会上要用。下午,他在发言中引用了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话,说明“我们的一切革命斗争,终极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不是任何阶级斗争都是进步的,其是否进步的客观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经济脱离政治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政治脱离经济也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他说:“除了发生战争,今后一定要把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作为中心,不能有其他的中心。只要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国内的阶级斗争也不会威胁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地位。”
胡乔木同志的发言很快被简报全文刊用,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赞同。在他后来负责起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这个意思也反映了出来。公报说:“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应该按照严格区别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去解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去解决。”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赋予了“工作重点转移”这一命题以更大的科学性、稳定性,使它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虽然停止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但对这个口号本身的是非没有涉及。会后,胡耀邦同志兼任中宣部部长,他感到胡乔木在会上关于阶级斗争问题的那个发言很好,请他再展开讲一次。胡乔木同志作了一点准备,于1979年1月3日到中宣部作了题为《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一些提法问题》的讲话,提出要有足够的理论勇气,继续清理一些旧的说法,如“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历史是路线斗争史”,等等。他说:“‘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提法,要看在什么意义上、在什么范围内讲才有意义。不讲清楚就会引起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的混乱。人们会认为,只要还有残余形态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就还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这样势必造成阶级斗争的人为的扩大化。而且,照这样推论,社会一旦消灭了阶级,失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根据,社会发展就似乎没有纲、没有动力,或者忽然有别的矛盾起而代之,成为纲和动力了。这是牵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问题,一定要给予科学的解释。”“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现在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他的讲话等于宣布,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情况下,再讲“以阶级斗争为纲”,从理论上说是错误的,从实践上说是有害的,今后不应当再讲了。
P28-3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代中国口述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佳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8873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图书小类
重量 304
CIP核字 2018255814
中图分类号 D220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0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9: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