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作者同时也有很好的历史人文学养,文笔流畅,故事引人入胜之余,也不乏深度的思考。与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有一定的相似性。
本书的定位为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人文读物。即以通俗的文字讲述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种细菌和病毒的历史与故事,同时揭秘医学史上不为人所知的秘闻与趣事。具有一定文学性和很强的可读性。对细菌和病毒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对医学、历史、战争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高中文化以上,都可以阅读。
图书 | 上帝的跳蚤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作者同时也有很好的历史人文学养,文笔流畅,故事引人入胜之余,也不乏深度的思考。与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有一定的相似性。 本书的定位为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人文读物。即以通俗的文字讲述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种细菌和病毒的历史与故事,同时揭秘医学史上不为人所知的秘闻与趣事。具有一定文学性和很强的可读性。对细菌和病毒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对医学、历史、战争有兴趣的普通读者,高中文化以上,都可以阅读。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围绕鼠疫杆菌、天花病毒、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这四种烈性微生物对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几个不同的侧面阐述微生物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翻云覆雨手是如何改变、推动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人类历史的。 目录 第一部:世纪瘟疫 一、欧洲上空的黑云 1 老鼠的迁移 2 改变历史的口角 3 来自东方的黑死病 4 蒙古帝国的非正常事件 5 查士丁尼大瘟疫 6 一剂几乎使人类灭绝的猛药 7 欧洲最后的鼠疫 二、肉眼看不见的历史 1 隋朝究竟亡于何事 2 1644年的北京春天 3 李闯王功败垂成 4 改变历史的看不见的手 5 宿命的结局 6 吴三桂的如意算盘 三、最后的征服 1 瘟疫再现 2 一夜空城 3 世纪较量 4 真相只有一个 5 从日本人的脚气病说起 6 伍连德出关 7 揭开鼠疫的面纱 8 最后的反扑 9 人类的胜利 10 不仅仅是尾声 第二部:斑点恶魔川 一、征服 1 一夜入魔 2 往事如花 3 帝国双璧 4 倾国之恋 5 古典病毒 二、人类的故道 1 古道西风瘦马 2 从此鸡犬相闻 3 天女散花 4 伺必马革裹尸还 三、黑暗中的摸索 1 童贞女王 2 人间昆仑 3 上帝的意愿 4 百分之二 5 寂寞的十年 6 那一夜的星光 7 墓碑的重量 8 无法征服的恶魔 附录:历史上著名的麻人 第三部:魔鬼的舞蹈 一、神秘女郎 1 故意遗忘的历史 2 一笑倾城 3 再笑倾国 4 最后的艳舞 二、女郎再现 1 传奇的开始 2 与乔治竞赛 3 女郎的面纱 4 曙光初现 5 露西现身 6 女郎重生 三、魔鬼没有消失 1 最惨烈的战争 2 魔鬼的暗示 3 真正的元凶 4 下一场浩劫 第四部:世纪末的救赎 一、横空出世 1 有一种东西叫病 2 我们看到了开始 3 有一种译法叫救赎 4 谁发现了真相 二、一个病毒的童年 1 它从何处来 2 一个病毒的足迹 3 当世界停止转动 4 出乎意料的开始 三、人类和一个病毒的较量 1 20世纪的征服 2 制胜法宝 3 绝处能否逢生 四、不可预知的未来 1 文明有病 2 无法逆转的改变 3 唯一的武器 4 不可预知的未来 试读章节 4 改变历史的看不见的手 历史在后人眼里是规律是必然,因为它已经发生了,甚至可以被分析被统计一下,就像美国电视广播里面的天气预报:今天晚上下雨的几率70%。可是在处于历史之中的人们的眼里,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无序的,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件都是偶然,不是零就是百分之百。从历史事件的本身来说确实都是偶然的,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会演化成大事甚至世界大战。史学家会说世界大战早晚会打,但是终归会落实到某一个偶然事件上。如果讲历史的必然性的话,那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偶然汇总起来,显示出历史的所谓的自然规律。至少局部的历史变幻莫测,难以用自然规律解释。这些偶然往往被史家忽视,因为在他们眼里是既成事实是十足的理性。历史不可能假设,但历史中的偶然性或者被当时人甚至现代人忽视的东西往往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偶然中,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翻云覆雨地折腾着历史,于是便有了命运的说法。无论个人的命运还是人类的命运似乎都不是人类自己所能够掌控的。人类自认为是地球主宰,可是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这些非人为的东西一样能改变历史。因此历史不仅仅属于人类,历史是这个星球的日记,这个日记有时候是由人来书写的,但更多的时候却不是。 1644年,北京的春天,书写历史的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群人,而是一个肉眼看不见却无所不在的东西,它的名字叫:细菌。 1644年,全世界的人们还不知道细菌为何物,尽管它们比人类的历史长得多。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大疫往往代表着细菌造成的传染病流行。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后期,大疫在北方多次流行。从万历年间开始,山西开始出现瘟疫。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疫情,崇祯十年,山西全境大疫,十六、十七两年为高峰。河南、江苏在崇祯十三年到十七年间也多次出现大疫。北京附近,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有大疫。崇祯十六年,通州、昌平州、保定府均有大疫,并且传入北京。明史云:“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和山西的情况一样,在初次流行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北京大疫进入高峰,高峰期正是春季的三四月间。 当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北京城里的瘟疫正好是突然爆发的关键时刻,联想一下萨斯在北京爆发时那种恐慌的情形,如果有敌人大举来攻,根本守不住,据说当时城墙上三个城垛才能分到一个士兵去守卫。守城的士兵“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这不是人心涣散造成的,而是真的没法站起来了。原因就是当时瘟疫流行,感染以后身体虚弱,心有余而力不足。 北京城里的人本来就多,闯军逼近,大批逃难的百姓涌进北京,城中人满为患,更推动了瘟疫流行。不过瘟疫主要在卫生环境差的百姓和士兵中间流行,官僚家庭受波及很少,所以在深宫里的崇祯不知道,在城外的李自成自然也不知道,这才有议和的事。 北京不是第一次被兵临城下,崇祯有充足的信心,北京城是不可能被攻破的。等到议和失败,李自成想惩罚性地攻一下城,没等开始,守城的便纷纷献城。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守不了,再守下去就是一个死城,献了城至少还可以出去找条活路。如果没有瘟疫,靠着大炮和坚固的城防,怎么说也能坚持几天。 大明朝虽然千疮百孔,但是半壁河山还是有的。北京失陷后南明继起,表明人们对明朝依然忠心耿耿,视其为正统。当时的北京城中尚不至人心思变到这种程度。即便是李自成这一次横扫了北方,可是他不一定能一统天下,大局还有变数。 这一切都说明,北京城里在闯军到来之时,对守城一事和崇祯一样乐观。就在和谈的那几天,城里发生了突变。历史上并无相关记载,说明这个变故不是人为的,唯一的解释就是瘟疫。短短几天内,被围的北京城内,瘟疫在积累了一定的患病基数后,便以最快最大能力进行传播,于是就在这一刻,瘟疫如冲击波一样大规模爆发了。 于这个人心惶惶的时刻,突然出现了死亡率极高的瘟疫,对于迷信的古人来说,传达的只有一个信息,就是上天已经抛弃了明朝。于是众人的抵抗意志彻底涣散,不约而同地献城投降。崇祯在城破之日召集群臣,居然没有一个前来,明朝再不得人心,也不会没有一个忠臣。这也是因为人们从瘟疫中看到“天意”。被上天抛弃的崇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最终只得在一个太监的陪同下在景山上吊身亡。 李自成就这样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地轻易地进了北京,同时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地发现他梦里繁华的京城现在如同鬼域。 进了北京就等于继承了明朝的正统,他当然不肯退出去。城破之后,瘟疫传染的环境得以透透风,随着城里的人逃出去,疫情自然缓和下来。大顺在西安已经立国了,这么轻易地进北京,自然要登基称帝,把这里作为京城。一路跋涉,也不可能马上派人四处征讨。有人指责李闯部进北京后不先安定天下,而是忙着登基,失去了稳定的良机。实际上此时尽快登基才是稳定的最好方式,崇祯已经死了,李自成在紫禁城登基,就表明他继承了明朝的正统地位,各地的明朝官员和造反的人才会归顺。 于是大顺的精兵良将就在北京住下了,不是住兵营就是住民居,降卒也要收编,因此和瘟疫的感染者有了无数密切接触机会。本来缓和下来的瘟疫便开始在这些外地人中间流行了。让李自成部在短短的41日内迅速丧失战斗力的,不是北京的花花世界,而是满城看不见的细菌。 拿下京城后,李自成手下马上向官员们追缴财物,这类行为作为一个新王朝来说非常怪异。江山已经是自己的了,没有必要这么着急,因为他们跑不了。李自成已经不是流寇了,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正经八百地要坐江山了,手下读书人有的是,不会连这点政治头脑都没有。说明李自成当时是实在没有办法,才会出此下策。 宫里空荡荡,老百姓贫病交迫,只有官员有油水,况且万一疫情恶化,也得给自己留退路。其实这也不是闯部一家所为,古来叛军入城,都是烧杀奸淫掠夺,李自成算是文明的。很多次的政权更替中,前朝的王公贵族被屠杀得几乎干干净净。 历史上瘟疫造成大军死亡几成的记载比比皆是,行军打仗,最怕瘟疫。李鸿章便深有体会,他当年考察西洋军事时,最大的感慨就是西方部队以医官为重,于是向西方学习,开设北洋医学堂,培养军医。在古代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之下,一旦军营出现瘟疫,整个部队就有可能不战而溃,许多即将到手的胜利就是让瘟疫夺去的,李自成也一样,只不过他是在江山已经在手的时候丢了,而且丢给了异族,让人万分感慨。不过后人在为历史的变幻无常而感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其中的必然因果,也就是瘟疫的作用。 当初出西安的时候,摆在李自成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经营河南湖北,夺取江淮,二是直接进逼北京,最后他采取了顾君恩的中路直进策略。从夺取北京的结局来说,是个好计谋。可是冥冥之中看不见的瘟疫之手,让还没有把皇位坐暖的李自成急速地走向败亡。如果当初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先把占领的地盘稳固了,然后再夺取北京,结局也许会截然不同,毕竟就当时而言,明朝的灭亡是迟早的事,而北方除了大清以外,再没有别人能与他相争,更何况满清那时根本没有入关的念头,多等一年有何不可?这就是所谓死催,催着催着便走上末路。P50-54 书评(媒体评论) 在病毒、细菌这些小东西面前,人类表现得既渺小又伟大:渺小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的生命在烈性传染病面前毫无保障也毫无尊严;伟大则是因为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鼠疫、天花……本书的最大特点正是用传奇笔法再现了历史长河中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揭示了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中被忽视的翻云覆雨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杨维中教授 翻开师弟王哲的新书,仿佛回到了那一段纯粹而闪亮的岁月,与名利无关,与成就无关,只与自己内心的感受息息相关。那些为医科生所熟知的名词在王哲笔下仿佛有了生命,个个新鲜生动。可以说他是将最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典故与历史文化杂糅在了一起,好看好读之外,更赋予了医学和历史全新的思考方向。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新艾滋病首席专家 邵一鸣教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上帝的跳蚤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205558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2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8-08-01 |
首版时间 | 2008-08-01 |
印刷时间 | 200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37-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00 |
宽 | 150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