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著顾乡校注的《顾城海外遗集》是作者的第5部作品,延续散文卷《半梦》的设计风格;《看见睡莲之后(讲演答问卷顾城海外遗集)》是顾城所有作品中极富深意、思想火花迸射的篇章;全书采用露脊装帧,书页180度摊开,纸质精良、印刷精美,适合阅读、收藏。
图书 | 看见睡莲之后(讲演答问卷顾城海外遗集) |
内容 | 内容推荐 顾城著顾乡校注的《顾城海外遗集》是作者的第5部作品,延续散文卷《半梦》的设计风格;《看见睡莲之后(讲演答问卷顾城海外遗集)》是顾城所有作品中极富深意、思想火花迸射的篇章;全书采用露脊装帧,书页180度摊开,纸质精良、印刷精美,适合阅读、收藏。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当代诗人。1956年生于北京,曾辍学放猪,做过木工。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学写诗,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于欧、美、新西兰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作。德国汉学家顾彬称顾城是中国当代“最好的诗人”。 目录 第一辑 1987-1988 年 德国明斯特、英国伦敦、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 哪怕无声也能听见 / 006 大游戏?小人间 / 011 声音的道路 / 012 恢复生命 / 016 忘了录音 / 027 评述 / 031 需要一个答案 / 034 第二辑 1992 年(一):春与夏 美国纽约- 旧金山、英国伦敦、德国柏林、荷兰阿姆斯特丹 真理是简单的 / 040 沿着痛苦和希望的指引 / 047 越过界限 / 049 我将和诗在一起 / 053 冥冥的人间游戏 / 058 “等待这个声音……” / 066 看见睡莲之后 / 074 是不是活着 / 082 “别有天地非人间” / 092 第三辑 1992 年(二):秋和冬 德国柏林- 慕尼黑- 芬宾根- 佛莱堡- 海德堡- 波恩- 波鸿、法国巴黎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 134 感性即自然的理性 / 139 艺术—灵性的选择 / 148 生命与生活无关 / 156 于小城书店 / 176 树枝轻轻动,屋里有灯光 / 181 这一瞬间破译出全部飞翔的奥秘 / 193 自然在心里,心在自然中 / 206 语言是自己的就好 / 227 从自我到自然 / 240 巴黎片段 / 258 第四辑 1993 年:春天 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柏林 我们是同一块云朵落下的雨滴 / 264 它对我来说就有了季节 / 283 我就看它是不是真的 / 294 编后记 / 303 精彩页 刚才一个小女孩儿很高兴地点着我的帽子,我想她是问我我的帽子是怎么回事儿;我就用中文跟她讲,又用很坏的英文跟她讲;她当然是一点儿也没听懂;最后她笑了,我也笑了,我们都很开心,就结束了。 我觉得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语言无可奈何的时候呢,我们倒好像更清楚是怎么一回事。而当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就开始制造道理,道理呢,就把我们带跑了,于是反让我们离开了事情本身。比如要是我懂那个小女孩的语言,她也懂我的,那我也许就会说出许多关于这个帽子的道理来,讲它的来历,我为什么戴它,我和这个帽子的关系等等;而越说呢,可能就离这个帽子越远。因为所有这些说法,我知道都是遇到提问之后产生的;我原本就戴着这个帽子,其实并没有这些问题。现在我们坐在这里开会,开会就要产生道理,只要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不过是开会的产物,它同真知的距离不会比一个小女孩儿的微笑接近,而且甚至还很有可能让我们失去这个微笑;认清了这点之后,我就可以往下说了。 我今天想讲的呢,属于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关于中国现代诗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别关系,这样一个问题。说被人们忽略了,是说我这里说的这个文化传统只是传统中的一支,而至今于理论界它似乎还是一个研究冷门儿。这一支传统便是与“无为”意识相辅相成的“无不为”意识。它一直偶有彰显地潜行于中国文化史中,及至对现代诗的诞生产生影响。 我们知道中国人很早就离开了神,屈原大概是最后一个有着神巫信仰的诗人了,所以他才会对它充满疑问,对它提出很多的问题。自他之后,很少中国人继续发问了。于是问天的历史在中国看起来早早地就结束了。 天不回答人的问题,天对人的哀乐生死置之不理,天视人一同宇宙间的一星灰尘—中国人知道了这个现实,也接受了这个现实。 李贺写诗说: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更变千年如走马—他这显然是从天的角度看世界的,神州大地不过是几缕烟尘,汪洋大海仅一杯水而已,人世在哪里?眨巴眨巴眼千万年就过去了,并不在宇宙中留下痕迹。李贺很年轻便知道,事物近看就大,远看就小。你以人看,人世就大得不得了;而中国人早早地就学会了“以道观”。 “以道观”之下,老子说过无为无不为,就是在这个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人世间其实你是随便的,死活没什么管你。儒家则明确地选择生活下去,不再追究生活的目的,它于是要求以伦理为核心建立严密而和谐的生存秩序,目标只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延续。那么这两者就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它们交织起落,演绎出了中国三千年的沉闷又时而明亮的不时被“突变”惊撼的独特历史。 所谓“突变”像发生战争、朝代更替,虽然都贯穿着“无为无不为”意识的潜在影响,但这一意识还从来没有成为过运动的实质,也就是说还一概是通常情形之下的“有为”行为,即有具体目的的行为。“无为无不为”意识制造的突变还一直没有越出个人的艺术表现、思想表达的范围,同人间的生存秩序还始终幸运地保持着一个距离。这一意识最早制造的突变可以看见的是庄子。 导语 顾城著顾乡校注的《看见睡莲之后(讲演答问卷顾城海外遗集)》汇辑顾城1987年5月至1993年3月在德国及全欧、中国香港和美国东西部城市参加文艺活动,公开朗诵诗歌、发表演讲与现场答问存留的笔记和录音整理稿。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四个部分呈现,并附加了非常细致解析顾城思想脉络的图片和编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看见睡莲之后(讲演答问卷顾城海外遗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顾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550178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8-10-01 |
首版时间 | 2018-10-01 |
印刷时间 | 201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44 |
CIP核字 | 2011191782 |
中图分类号 | I0-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