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萧友梅编年纪事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用朴实的史笔描绘了一幅我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的历史和历史中的萧友梅的音乐史长卷,“人”和“历史”紧密地交织一体,有史、有论、有评,求真、求实、求深,形成了《纪事稿》最重要的特色与价值。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文图并重、一一注明史料出处、按年月记述萧友梅生平事迹的著作。全书包括“家世纪略”、“生平纪年”、“身后纪事”三个部分。在核心内容“生平纪年”中,分为“家乡时期”、“留日时期”、“参政时期”、“留德时期”、“北京时期”、“上海时期”六个时段。每段均有用不同字体加以区别的“纪事要略”、“补叙解说”、“深情回忆”、“学者评说”、“编者按语”以及“时政提要”、“相关链接”等几个互有联系的文字版块,构建了一个视野开阔、具体真切的历史语境;同时又编配了450余幅黑白、彩色插图,形象、生动、客观地再现了萧友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萧友梅的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执着追求及其音乐思想、创作成果、学术业绩、人材培养、历史贡献和独特的个性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与后人对他的敬重与缅怀。

目录

喻宜萱题词

周巍峙题词

王震亚题词

王次炤题词

序言一:

更好地展开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代序

序言二: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写在《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出版之际

依托前辈肩膀运笔 期望有心学人修订——编者寄语

体例说明

家世纪略

生平纪年

家乡时期(1884-1901)

 1884年

 1885年

 1888年

 1889年

 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1894年

 1895年

 1896年

 1898年

 1899年

 1900年

 1901年

留日时期(1902-1909)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从政时期(1910-1912)

 1909年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留德时期(1912-1919)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北京时期(1920-1927)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上海时期(上)(1927-1935)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上海时期(下)(1936-1940)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身后纪事(1941-2007)

附录

一:萧友梅信函选

 (1)1917年3月本部留德学生萧友梅学业成绩报告及请予研究期限一年理由书(摘录)

 (2)1929年7月20日 致立法院胡汉民院长函

 (3)1930年2月19日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

 (4)1931年9月致立法院院长邵元冲函1930年2月19日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5)1932年1月25日与杨仲子、林风眠联名呈文教育部函

 (6)1933年5月24日与林风眠联名致函教育部

 (7)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长养成班理由及办法

 (8)1937年12月14日致函王世杰

 (9)1938年3月24日致教育部次长张道藩

 (10)1938年4月23日致教育部次长张道藩

 (11)1938年6月21日致高教司司长吴俊升函

二:北大音乐传习所音乐会节目单

 (1)1922年12月17日第1次演奏会秩序单

 (2)1923年1月19日第3演奏会秩序单

 (3)1923年3月10日第4演奏会秩序单

 (4)1923年3月24日第5演奏会秩序单

 (5)1923年4月5日第6次音乐会秩序单

 (6)1923年4月21日第7次音乐会秩序单

 (7)1923年5月5日第8次音乐会秩序单

 (8)1923年5月19日第9次音乐会秩序单

 (9)1923年6月2日第10次音乐会秩序单

 (10)1923年10月7日第11次音乐会秩序单

 (11)1923年10月21日第12次音乐会秩序单

 (12)1923年11月4日第13次音乐会秩序单

 (13)1923年11月18日第14次音乐会秩序单

 (14)1923年12月12日音乐传习所第1次学生演奏会秩序单

 (15)1923年12月17日第15此音乐会秩序单

 (16)1924年4月19日第16次音乐会秩序单

 (17)1924年6月5日音乐传习所第2次学生演奏会秩序单

 (18)1924年12月13日第17次音乐会秩序单

 (19)1925年1月17日第18次音乐会秩序单

 (20)1925年3月28日第19次音乐会秩序单

 (21)1925年4月25日第20次音乐会秩序单

 (22)1925年5月30日音乐传习所第4次学生演奏会秩序单

 (23)1926年6月8日音乐传习所师范毕业音乐会演奏单

 (24)1927年5月29日嘉祉先生告别音乐会节目单

三:《萧友梅自编影集》亲笔说明

四:参考书目

几代人集体的劳动成果——编后记

试读章节

1884年(清光绪九至十年 诞生)

本年,去年底爆发的中法战争正在进行中。

本年,上海工部局(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在中国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已设立30年。

1月7日

1884年1月7日(清光绪九年,癸未,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石歧镇兴宁里萧氏老宅。原名乃学,字思鹤;长大有志学习音乐后,始名友梅,别号雪朋。[注:父萧煜增,字焱翘,又字砚樵,清末秀才,以教家馆为业。母梁碧帆,生有二子一女:长子杞柟,字伯林[1],次子即友梅,女早年夭折。母于友梅出生后不久去世。父续弦胡瑞莲,生有二子十女。](萧淑娴《回忆我的叔父萧友梅》,《萧友梅纪念文集》第8页)

[按一:据《萧世范公世系表》,萧友梅是萧世范的第25代,与他同辈堂兄弟排行的有乃灏、乃贯、乃瀚等。“乃学”一名,现有资枓中仅见过一次(参见1901年9月3日条)。]

[按二:有人写过萧友梅的生平文章,说先生出生于澳门。这是不确的。据侄女萧淑娴说,她曾问过姑姑(指先生的妹妹),证实萧友梅生于香山石歧;他是5岁离开家乡去澳门的。1916年,萧友梅在留德期间提交博士论文时填写的简历中,明确写为“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省香山”(详见1916年6月27日条),又可得到证实。(《萧友梅传》第4页/孙海《萧友梅旅德史料新探》《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廖辅叔忆评 先生名为友梅,别字思鹤(联系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这该是父亲给取的。后来又字雪朋。据他德文证书上的写法,正是萧邦姓氏的原文Claopin,可见是萧邦的谐音。他为什么改字雪朋呢?梅雪争春,固然古有明文,但是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受到了萧邦身抱亡国之痛,不甘屈服于沙皇的暴政之下,宁愿流亡法国,支持波兰复国运动的爱国精神的感染。萧友梅留学日本期间,孙中山所领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运动已经蓬勃开展。青年萧友梅与萧邦产生强烈的共鸣是很自然的。别字雪朋,也说明这是他在对西洋音乐有了相当的认识之后,才选上这个与萧邦谐音的名字的。(《文化史料》第5辑第2页,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83年2月)

本年,孙中山已18岁,蔡元培已16岁,廖仲恺已7岁。

与萧友梅同辈的音乐家中,沈心工已14岁,郑觐文已12岁,王露已6岁,曾志态已5岁,李叔同已4岁。与之长期合作的歌词作家易韦斋已10岁。

中山县古称香山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于同年4月15日决定,将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以示纪念。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1988年1月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中山市位于广东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距广州86公里;东与深圳市、香港隔海相望;东南与珠海市接壤,毗邻澳门:西邻江门市、新会市和斗门县:西北与顺德、番禺两市相接。澳门本也在香山县辖地范围,四百多年前为葡人所占。

中山市除是孙中山、萧友梅的故乡外,还出了其他许多杰出的政治人物和学者名流。明嘉靖年间,香山出了16个进士,180多个举人。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前,香山己出现过好几位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人物。如响应太平天国革命、领导小刀会起义的刘丽川;第一位在外国高等学府毕业的学士、博士容闳;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提倡“洋务运动”的实业家、《盛世危言》的作者郑观应等。

此外在政治、教育、文化界的香山籍名人还有:民国初期第一位内阁总理唐绍仪;著名教育家、岭南大学创办者钟荣光:编辑《万有文库》、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的王云五;主演过29部电影,演技高超的著名影星阮玲玉:著名电影演员和导演郑君里;传奇文人苏曼殊:著名的“广东音乐”作曲家、高胡演奏家吕文成等等。

[注释]

[1]蕭杞楠(1881-1952)宁柏林,9岁(1890年)往香港入英人所办的学校住读,1895年於皇仁大书院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医科大学堂。1900年学成後定居于天津行医,后晉升為平民医院院長。因英文流利而調至吉長铁路局作车务处处长的副手,后又調至粵汉铁路局工作。

1885年(清光绪十至十一年 1岁)

6月,中法战争结束

本年,杨仲子出生。

本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在天津招收一批中国青年,开始组建起西洋管弦乐队。此乐队虽比1879年成立的上海工部局乐队略晚,但其演奏员全部由中国人组成。乐队解散后,许多成员被袁世凯军乐队、北大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等所吸纳。

[注释]

[1]赫德(Hart sir Robert,1835-1911)英国北爱尔兰人。1854年来华,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达四十余年。1908年回国。

P15-17

序言

今天来参加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建设奖管理委员会成立典礼暨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首届会员大会开幕式,非常高兴。首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并预祝会议开得完满成功。

最近我仔细阅读了廖辅叔教授所写的《萧友梅传》,受益很多,使我知道有关萧友梅先生以及和他同时代音乐家的许多历史事实,帮助我对萧先生的生平和他在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他的政治品德和音乐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萧友梅先生是一位非常关心祖国命运的进步知识分子。他早年追随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当时的种种政治活动,富有正义感,是一位坚定的民主主义者和爱国王义者。他对发展中国音乐事业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他有很深的民族文化修养,热爱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同时十分重视对西洋音乐的学习、介绍和借鉴,以促进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和提高。萧先生是中国近代音乐事业的最早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者,是中国近代音乐发展过程中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音乐界的老前辈。他在外国留学近20年,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了西洋音乐文化的各方面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回国后的20年,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音乐事业的开创、发展和提高的紧张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中去。他在中国音乐新创作的推动和鼓励上,在民族音乐的研究和推广上,在音乐演出的普及上,在音乐理论的建树上,特别是在建立正规的音乐院校与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上,都做了大量的组织和业务工作,为中国音乐的发展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在中国近现代有不少有成就的音乐家,都曾求学于他的门下,这就是有力的证明。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作品、教材、论文和译著,这更是一笔对今后音乐工作的发展很有价值的财富。

过去我们对萧友梅先生的情况介绍很少,对他在中国近代音乐发展上所起的重大作用的研究和学习更差。在音乐界当中对过去一些问题曾有过争论,现在已取得共识还很难说。我希望以成立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等组织为契机,更好地层开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破掉一些旧框框或习惯看法,通过百家争鸣、民主讨论的方法,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代表性音乐家、有代表性的作品和一些重要的音乐史实,逐步求得共识,做出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写出一篇篇好的研究论文,一本本好的人物传记,一部部好的近现代音乐史和专业史。这对全国音乐家和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团结,更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好地执行党的文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文艺创作,活跃理论研究,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将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7年4月19日

后记

《萧友梅编年纪事稿》的撰写、编辑、出版工作,已进入核红阶段,按惯例是该写一篇“编后记”的时候了。一般说,在“后记”的结束语中,往往会讲到某某指导、帮助的感谢话。而对本书而言,我们觉得不仅应该如此写,且一定要以“感谢”为“后记”的主题,所写内容绝不是客套话、应景话,而是由衷的实实在在的真心话。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我院音乐出版社总编辑兼副社长俞人豪教授;是他,出于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料建设和萧友梅研究的重视,为本书的出版工作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否则“纪事稿”就不可能于今年10月问世。下面,想主要谈谈本书之所以能编成的几个因素。

第一,如果没有音乐界的先贤们写下的一系列关于萧友梅真实而又丰富的史实、史料,没有前辈与当代一些音乐家们对萧友梅音乐思想与实践所进行的研究及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论评,我们就茫无头绪,无从下笔,更不能也不敢在行文中妄加“按语”。在纪写生平事迹的正文中,我们还引用穿插了某些过世或健在学人的回忆和评说,加起来所占篇幅不少,对这些回忆和评说的学人,我们除了感谢外,还应承认他们实际上也是本书的作者之一,因为这些内容是“纪事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在我们看来,社会是一个富有鲜明形象的人生大舞台,每个人都在表演;且每个人也都有一张大小不同的社会关系网。一本年谱,实际上就是记写一个人在社会大舞台上的所言(思)、所行、所为以及在这个“关系网”上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所生发的影响;如果在用文字记述的同时,又能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即相联系的某些人、事、物的图像一起编排,不但丰富了内容,具体地展示谱主的社会关系,且还能更真实、更生动地反映历史原貌,加深读者印象,增添阅读趣味。这就是我们撰写本书时所确定的“图文并重”的指导思想。萧友梅在文化教育界的人际关系极广,与之联系、交往、相识的人士相当多,可图像从哪里来?过去虽也积累了一些,但按内容需要所缺甚多。我们解决的办法,一是自己从图书、资料上去找,从网上找;二是求请“纪事稿”中所记到的人物后代,或萧友梅学生或学生的子女设法为我们提供;三是委托热心的朋友、同事帮助查找,通过他们的关系,或扫描或复印给我们。有时要牵动和麻烦许多人,辗转相托素不相识的人,但他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四是请人到现场拍摄,有时还须请当事人专程赴外地去拍。我们之所以能基本实现“图文并重”的编撰思想,完全是与大家无私出力、热情相助分不开的。

很清楚,没有上述两个因素,“纪事稿”就编不成或不可能编成目前这个样。众多学界人士为本书提供了文字材料和图像资料,我们是不会忘记的(有的已在书稿中注明)。现把他们的芳名(排名不分先后)一一写在这里,记在心上。

故世的有:蔡元培、赵元任、杨仲子、龙沐勋、吴伯超、萧淑娴、赵梅伯、陈洪、廖辅叔、黄自、朱英、贺绿汀、谭抒真、应尚能、熊乐忱、陈振铎、洪潘、刘雪庵、易开基、丁善德、李焕之、邓尔敬、杜矢甲、张貞黻、王浩川。

健在的、曾就读于20世纪30年代国立音专的前辈:喻宜萱、陆仲任、钱琪、陈传熙、钱仁康、马思琚、韩中杰、汪启璋。

为本书程度不同地出力贡献的人士:缪天瑞、赵新那、黄培云、王震亚、孙继南、段平泰、戴鹏海、刘再生、俞玉滋、姜夔、居其宏、丁柬诺、丁芷诺、蒋巽风、曹汉琦、王玉泽、常受宗、赵节明、奚曙瑶、张甫柏、柴本善、倪瑞霖、陈比刚、陈比维、陈世垠、陈聆群、张前、乔建中、张静蔚、王安国、向延生、梁茂春、瞿晓星、张锦岳、郑祖襄、张雄、朱天纬、朱纪辉、陈建华、谢佩霓、杨忠极、陈俊辉、欧阳美伦(旅美)、孙海(旅德)、彭伟(旅澳)、李毅飞、安宝娥夫妇(李华萱子、媳)、李岩、王勇、孟酋、祁彬彬、宋歌、方瑞。  再有萧氏的亲友:萧勤、萧惠(萧淑芳之女)、曾鸣(萧淑庄之子)、台湾王秋华(王世杰之女)。尤其是萧勤,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直至今年9月,还找到一份极富史料价值、极其珍贵的清学部颁发给萧友梅的“文科举人”证书,且将其捐赠给中央音乐学院。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所给予的具体帮助。他不但提供手边已有的图片资料,且亲自去实物所在地现场拍摄,还及时把孙海和自己新发现的资料供我们使用;又一丝不苟地阅看了本书的部分内容,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指出了在史料引用和表述上的某些病疵。

第三,“纪事稿·附录一”北大音乐传习所时期的音乐会节目单中有不少人名、曲名都是外文,这方面的翻译、今译、校对全赖我院学报编辑部的欧阳蕴,由她一手“包办”和负责,付出了相当的劳动。

第四,本书为三年多来我俩刻意搜集资料,学习研究切磋,埋头写作,不断补充,反复修改的结果;所化的时间与精力,是相当大的。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算是作者,更确切地说是领衔编著者。至于“纪事稿”的得失成败,当由学界来评说;而在内容上的失误差错,全由我俩负责。我们之间的合作情况,在前面“寄语”中已说,这里不再重复。

从以上所列人士今年的年龄结构来看,最长者为98岁,最轻的为19岁。如按15年算一代的话,至少有六代人不同程度地为本书付出过劳动。逝者已不得而知,有些健在者也许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为我们所用或并不在意(乎)。但作为引用者的我们,则必须尊重他们的劳动,真诚向他们表示感谢。

此外,本书的编务和某些辅助性工作,由萧琳、周建都、王天红分担。汪的贤内助全力支持“纪事稿”的编写,为汪之得力帮手,有些史料的发现,也有她的一份功劳。黄的老伴承担一切家庭事务,且无微不至地照顾,使黄全身心地投入。

综合以上诸多方面,我们完全可以说,“纪事稿”是几代人集体的劳动收获。

在结束这篇“后记”之时,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一位先辈,他就是陈洪先生。在1937-1940年艰苦的抗日战争前期,他和萧友梅一起,在敌占区里坚持办学,决心与国立音专共存亡。萧、陈共事虽不足4年,但结下了生死之交。在“寄语”开头我们曾提到1945年他写《萧友梅先生五年祭》时,曾希望有人来给萧友梅“写一本详细的传记”。今年是陈先生百年冥诞、逝世5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谨以这本自认为还算“详细的传记”,敬献给陈洪先生,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黄旭东 汪朴

2007年10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萧友梅编年纪事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旭东//汪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962070
开本 16开
页数 6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97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4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2
188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