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拿起针筒的国家(20世纪中国性病控制社会史) |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杜鹃,女,北京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社会史、社会分层、人口健康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中国性病控制的社会史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基地项目“社会网络视角下的北京市流动人口风险性行为与生殖健康”等。在《光明日报》《社会学评论》《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华医史杂志》等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自序 导论 章20世纪上半叶的性病及其问题化 节花非花,柳非柳,奈何以性为名 第二节性病的问题化 第二章拿起针筒的国家 节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性病流行的时空特征 第二节医学建制化与新中国成立后消灭性病运动的过程 第三节消灭性病运动中的“去性化”特征 第四节性病的治疗——路线之争 第五节疾病控制的议程设置 第三章消灭了性病的中国 节最后的胜利 第二节污名重现 第四章死灰复燃 节旧炉添新火 第二节应对 第三节“爱之病” 第五章新的治理 节法制规制 第二节流行病学治理模式 结语 附录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性病防治机构 附录二:青霉素治疗方案(1956年全国性病专家座谈会提出,经卫生部发到各地参考) 附录三:1949—1964年《中华皮肤科杂志》发表的介绍苏联性病疗法的文章 附录四:1949—1964年间中医疗法治疗性病文章汇总 附录五:性病相关政策法规(1960-1999年) 附录六:禁止卖淫嫖娼的相关法律法规汇总(1979-1999年)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对中国1949—1964年消灭性病运动的社会史进行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分析。首先,利用系谱学的方法,通过对医学论文、报刊杂志等文献关于性病态度的文本进行收集和分析,探究“性病”这一医学概念的建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此揭示这种在中国存在数百年的个体医疗实践,如何被建构成为需要治理的社会问题;进而这种由于性欲不节导致的疾病,又是如何在新中国的语境中被建构成为“旧社会”的疮疤,而成为被清除的对象。 本书将利用诸多从未公开过的内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详细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消灭性病运动的背景(性病流行情况)、策略和结果;引入知识-权力关系的分析框架来解释,现代细菌学说、公共卫生学的发展如何促使知识将性病“问题化”,并创造了权力作用的空间,权力又是如何通过建制化的过程,获取对知识的解释权和使用权,并赋予知识以合法性。通过这样的分析,提供关于中国消灭性病运动的另一种叙事。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拿起针筒的国家(20世纪中国性病控制社会史)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杜鹃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16034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4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40 | 
| 出版时间 | 2019-11-01 | 
| 首版时间 | 2019-11-01 | 
| 印刷时间 | 2019-11-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00 | 
| CIP核字 | 2019263901 | 
| 中图分类号 | R75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6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