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从七个角度向我们呈现了德国教育体系的概貌: 从历史视角说明了德国教育体系的结构是如何发展形成的; 从结构视角展示了德国各级各类教育在21世纪初的发展现状和改革趋向;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分析了德国在各个维度上的教育公平问题以及受教育的益处; 从调控理论视角指出了联邦、州和地方层面的教育管理权限和协调机制、个体学校的协调机制以及教育调控方式的转向; 从质量视角总结了德国学生在国内外学校成就测试中的表现和问题,并剖析了衡量学校质量和课程质量的维度和指标; 从发展视角介绍了德国用于教育评估、教育监测和学校发展的工具和举措; 从学校理论视角探讨了德国学校所承担的能力培养功能、筛选与分配功能以及融合与合法化功能。 作者简介 孙进,博士、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在德国波鸿大学先后获得欧洲文化与经济硕士、教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主要从事德国教育研究、跨国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与方法论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历史的视角: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结构特征是   如何形成的?   第一节  义务教育:从宣言到落实的路途很漫长   第二节  “高级”学校教育体制:准入制度与普通教育三蒙   方案相结合   第三节  “初级”学校教育体制:限制教育成了原则   第四节  “中级”学校教育体制:实用导向占据上风   第五节  现代化趋势:教育体系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发展   第六节  民主国家中的学校:改革教育学的革新与结构   改革的启动   第七节  纳粹时期的学校:意识形态占主导   第八节  1945年后的学校:经过最初几年的恢复旧制   之后进入改革期   回顾与思考 第二章  结构的视角:21世纪初的教育体制是如何设计的?   第一节  上学之前的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上升   第二节  普通中小学教育体系:传统与变革之间的冲突   第三节  完成普通教育之后:多样化的升学选择   回顾与思考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的视角:谁在接受教育?有什么益处?   第一节  教育扩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越来越久的   教育   第二节  教育扩张的结果:既有受益者也有失利者   第三节  教育体系的分配效果:机会不公平的问题仍然   存在   第四节  教育的益处:接受教育是值得的   回顾与思考 第四章  调控理论的视角:教育体系及个体学校是如何   得到调控的?   第一节  教育体系层面的调控:在联邦制国家,管理权限   分散在不同的层面   第二节  个体学校层面的调控:在新公共管理的背景下   行动   第三节  教育体系与个体学校之间的关系:从输入式   调控转向输出式调控   回顾与思考 第五章  质量的视角:成就测试所显示的德国中小学的   质量如何?   第一节  成就测试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很复杂   第二节  比较测试回顾:问题早已被认识到   第三节  学校成就的影响因素:基于理论模型的分析   第四节  学校质量:研究发现给出具体指示   第五节  课程质量:有关有效教学模式和特征的   提示在增多   第六节  比较测试的优势与局限   回顾与思考 第六章  发展的视角:如何通过评估改善学校和课程?   第一节  教育标准作为参照标准:跨州比较中的素养目标   第二节  评估目标实现的程度:需要区分不同的评估形式   第三节  聚焦外部评估:新工具应改善学校质量   第四节  教育发展报告   第五节  基于实证的教育体系:通过数据进行调控是   一种空想吗?   回顾与思考 第七章  学校理论的视角:发达的社会为何要维持制度化的   教育体系?   第一节  能力培养功能: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   着张力   第二节  筛选功能和分配功能:对生活机会的分配并不只   是以成绩为导向的   第三节  融合功能和合法化功能:学校必须在自治和他治   之间进行平衡   回顾与思考 参考文献 概念与术语索引 地名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