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新者们的日本史(精)
内容
内容推荐
面临被殖民地化的危险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性回应”这个过程,是由一组群星闪耀的人物群像创造的--他们是:高岛秋帆、三野村利左卫门等。本书即是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关键抉择,来诠释近代日本是如何在海啸般汹涌而来的危机下走上创新强国之路的。
目录
译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1章 近代的觉醒和高岛秋帆
1 英国的大英帝国建设和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爆发
林则徐的内忧外患
2 情报敏感性:关于鸦片战争的情报和认知
林则徐不为人知的功绩
中国的回应
日本的回应
幕府的情报收集和验证力
3 高岛秋帆的情报敏感性
费顿号事件和海防
作为企业家的高岛秋帆
“天保上书”和高岛平的演习
长崎事件和幽闭
“外国贸易建议书”的先见性和开国
第2章 维新官僚的创造性回应
——大隈重信 从志士到官僚
1 志士们的外交
从藩士到志士
从攘夷到外交谈判
2 隐身基督徒创造国家
隐身基督徒的奇迹
作为外交课题的基督徒问题
列强外交和大隈的自负
3 从外交到财政
伪造膺造和银币流出
货币问题和国立银行制度
只有实现社会经济的自立,才有真正的独立
第3章 明治政府的创新性回应
——用身份交换资本
1 财政再建和秩禄处分
版籍奉还?家禄奉还?征兵制度
财政恶化和士族解体
2 秩禄处分和士族授产
秩禄处分的展开
大久保利通和士族授产
第4章 士族们的创新性回应
——“武士会社”的登场
1 笠井顺八和水泥事业
萩藩下级士族?笠井顺八
作为官吏的局限性和萩之乱
和水泥事业的相遇
2 小野田水泥的创业和公债出资
“士族就业金申请书”所表达的士族心愿
革新型株式会社的形态
技术转移和官营工厂
3 艰难的创业期——通货紧缩、第二工厂建设、三井物产
松方通缩的终结和需求扩大
德国技师、建设新工厂、开拓销路
4 最新锐设备的苦恼和人才投资
第5章 作为创新性回应的财阀
——企业家们造就的三井和三菱
1 作为组织创新的财阀
战前日本财阀的作用和重要性
解体前的财阀
官营工厂出售和财阀
2 三井财阀——人才录用和多种经营
三井的起源
明治维新和外部经营者的录用
三野村利左卫门的录用
益田孝和三井物产的设立
井上馨和先收会社
中上川彦次郎?团琢磨的录用
中上川彦次郎的改革
果断处置银行不良债权
人才录用和工业化路线
“人本三井”的形成
3 三菱的创新性回应——反骨精神和关联型多种经营
反骨青年岩崎弥太郎
吉田东洋和土佐藩海运业
国际竞争、士族之乱、政商
岩崎弥太郎的人力资源投资
特定行业的尝试和学习
明治十四年的政斗和关联型多种经营
岩崎弥之助的“从海洋到陆地”战略
4 财阀这一创新性回应
终章 近代日本“创新性回应”的回顾
后记
序言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明治维新的
样貌,也会因为历史学家的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即使
你身在其中,又何尝能了解历史的全貌呢?历史是一头巨
兽,你总是挂一漏万。学者的研究,首先,都是“观念的
产物”,其次,可以为巨兽的还原提供某一块缺失的拼
图。这样的拼图越多,历史回馈我们的价值越大。 研究
和阅读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还原”(抽象意义上的“真
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而在于你的解读(基于可触摸的
资料)。
本书的作者米仓诚一郎教授是原日本一桥大学创新研
究中心教授(现任法政大学教授、一桥大学名誉教授),专
业领域是经营学、产业经济学和创新学。他选择了“创新
者”这一视角,刻画了幕末至明治时期,日本各界精英的
创新精神和取得的成就,回击了一个常识性的误解:“日
本的成功,不过是对欧美的模仿而已。”——米仓教授认
为:日本人是有创新力的;近代日本的成功,是“创新性
回应”的结晶。
作者呼吁:“日本作为一个除了人之外,没有其他战
略性资源的国家,应牢记教育立国这一宗旨。”
翻译完本书,感触良多,在此与读者诸君分享,也算
是阅读本书的几条线索:
1.人才与国体:日中近代史的比较
人才辈出,才能国运昌盛——这一点不难理解。然
而,对于转型体制国家来说,如何才能人才辈出,却是一
大难题。一般说来,旧体制会本能地压制新思想,使得真
正的人才无法在体制内报效国家,实现制度的改良。
东亚和世界的关系,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
地联结在了一起。这些外来冲击一方面激起了对外的民族
主义情绪和抗争意识,同时也给国内带来了思想启蒙和政
治变革的压力。只不过,在日本,维新势力占据了上风,
他们主导了这场变革;而在中国,维新势力被保守势力压
制,改革被严重拖延。其中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李鸿章。李
鸿章作为保守阵营内部的开明派,颇受列强的推崇,甚至
希望“以李鸿章为帝”。
李鸿章去世后50天,梁启超写就《李鸿章传》一书。
书中是这么评价伊藤博文和李鸿章两人的:“伊藤不才,
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
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之地,
其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
遇专制,俱为奴才。”梁启超假借伊藤之口,认为:李鸿
章能力或在伊藤博文之上,但伊藤博文幸运地生在日本,
而李鸿章不幸生在清廷。两人若交换一下位置,伊藤博文
未必干得比李鸿章出色。
历史无法推倒重来,然吾辈当事学习,方可避免重蹈
覆辙。人才和国运息息相关,而人才能否辈出,取决于社
会、经济、政治系统的合理化程度。这两者一旦形成良性
循环,国运就会蒸蒸日上。这是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迅速
崛起的奥秘。2.近代的觉醒:日本面对外部冲击的自
觉、自省意识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同时,通
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总体上看,面对外部
殖民主义的威胁,日本进行了灵敏的反应。
作者在第1章中比较了中日两国在面对鸦片战争这一
变局时的不同反应,揭示了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秘诀——面
对外部世界的冲击,日本表现出了很高的“情报敏感
性”;以此为基础,日本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世界认知,走
上了制度变革的道路。
作者在比较了中日两国的反应后指出:发生在邻国中
国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日本迎来了“近代的觉醒”;而中
国的觉醒,则要等到1894年甲午战争之时。而且,那还只
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并不包括朝廷和民众的觉醒。朝
廷的觉醒,还要再等十年,即要等到1904年的日俄战争爆
发以后。
日本人对西乡隆盛的国民情感反映出日本文化的特
点。第一,不以成败论英雄。日本人愿意亲近“失败的英
雄”,这可能是因为“失败的英雄”更能获得普通人的心
理投射。第二,包容性。虽然天皇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反
天皇(反政府)的西乡隆盛依然可以在国民情感中占据一席
之地,这说明日本文化在深层次意义上,并不绝对和极
端。第三,妥协精神。天皇和政府在文化含义上,与国民
是一体的,这才有了日后对西乡隆盛的平反。
事实上,在倒幕过程中,我们也多次见证了这种妥协
精神。比如,萨摩和长州这两个死敌的结盟,就是战略妥
协。还有,讨幕军(萨摩、长州势力组成,总司令恰恰就
是西乡隆盛)和德川幕府之间爆发戊辰战争后,讨幕军最
后兵临江户城下。在幕府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讨幕军接受
德川庆喜的议和请求,最终同意免德川庆喜一死,“辞官
纳地”(离开江户居住,由国库拨付一定的薪俸。也就是
去当“寓公”,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实现了“江户
无血开城”。
以上这些文化特性,让日本实现了“转型成本最小
化”。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另一次“光荣革命”。
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作者米
仓诚一郎教授热情解答译者的问题,令人茅塞顿开。上海
的友人杨澜帮助输入了原著的日文注释,加快了翻译进
程。
导语
如果日本在这种血气方刚之下和列强开战,等待日本的命运将会是什么呢?守护国家,靠的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全面搜集世界情报并加以分析的“报敏感性”以及用这些情报重新构建起来的世界观。
幕末日本正是因为有一批如高岛秋帆这般识见超群之士,才避免了殖民化危机。
后记
“这是你的处女作啊。”研究生时期,我正在写论
文,一个学长这么说。当时我想:“这不可能。”三五年
后发现,竟然是真的。我的处女作是1982年发表于《一桥
论丛》的《政府士族授产政策和小野田水泥》。
当时完全没想到士族授产是这么富有创意的政策,也
没有意识到小野田水泥真正的研究价值,以及创业者身上
的反骨精神。这回写作前,再次进行了调查,才意识到其
中蕴含的“创新性回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深受感
动。
同一现象换种视角看,会有全新的印象。也有历史学
家说过:“历史,不存在客观史实。”我一直认为这种观
点不对。但1999年写作《经营革命的构造》(岩波书店)一
书时,我开始认同这一观点。我在结语中是这么写的(同
上书,252—253页):
历史是主观记述。由于人的认知局限性,不可能完整
再现过去的所有事象。而这恰恰是历史研究有趣的地方。
在无穷的事象中拾取若干片段展开分析,这一过程也是历
史学家自身所持历史观的展现过程。历史研究,其实就是
在相互竞争观点的新颖性或者资料的扎实性。
我本人不好读书,尤其是大部头的著作。但不知什么
原因,我喜欢记录历史。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写作
是主观意志的展示。本书的题目是历史,其实写的是作者
的历史观。所以,我在写作过程中非常开心。
我现在常被叫作“创业伯伯”或者“办社会企业的伯
伯”。但我的本职工作是研究者,我的研究履历的起点是
历史。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佐佐木润之助教授的
讨论班,感受到了历史的趣味,于是,开始着手调查了小
野田水泥以及三井物产等案例。从这个角度说,本书是学
生时代的作业的延续,一点点积累素材后,直到今天才完
成。
本书的记述止于战前。日本的战后是从财阀解体开始
的,也有不少令人兴奋的创新性回应的事例,比如川崎制
铁的西山弥太郎等。作为本书的姐妹篇,我应该把战后篇
也写出来,但也许要再等40年了……
决定写这本书,并开始认真构思全书,是2000年写完
《经营革命的构造》之后。我和岩波书店的编辑齐藤公孝
君约定“再出一本”。计划从“高岛秋帆”开始写起。那
时候,想到什么就会写在稿纸上。
不过,从那时起,我受“硅谷”的影响和鼓舞,成了
“创业伯伯”,没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好好写作。而且,
齐藤君调职去了NTT出版社,而我在孟加拉国遇到穆罕默
德·尤努斯博士(格莱珉银行的创办者),又成了“办社会
企业的伯伯”。心想,这本书的命运大概就此终结了吧。
正在这时,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关上
一扇门,必然会另外打开一扇窗。东洋经济新报社的佐藤
敬君出现了。 2015年,东洋经济新报社创立120周年之
际,我受邀去纪念研讨会上演讲。佐藤君是我们一桥大学
“创新研究中心”的机关刊物《一桥商业评论》的责任编
辑,我对他说:“我有一些零零散散写就的历史书的原
稿。”听者有心,佐藤君热情地回答道:“我也喜欢历
史。可以让我拜读一下吗?”于是,我把手头正在写的
“高岛秋帆”的原稿给了佐藤君,他的评价还不错。好
险,差点就要被丢到垃圾桶里去的原稿就此复活了。命运
还真是不可思议。谢谢你,佐藤君!
在东洋经济新报社担任过出版局长的大贯英范先生也
帮过我很多忙。从2000年起,《一桥商业评论》在东洋经
济新报社出版,大贯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是恩人,也
是战友。那时候,我担任杂志的主编。我对他说过:“大
贯先生有生之年,我争取在东洋经济新报社出一本书。”
这是一个不算约定的约定。现在我能履行这个约定,感到
很开心。借此机会,我还要向负责杂志出版的中山英贵先
生、佐佐木浩先生、胜木奈美子小姐,以及远藤康友先生
表示深深的谢意。
这本书是我作为一桥大学创新研究中心专任教授的最
后的工作。距离现在四十四年前的三月,我参加了一桥大
学的入学考试。先是作为学生在一桥大学学习了九年,然
后作为教员又在一桥度过了三十五年的时光。岁月悠长
啊。当然,其中也有不少危机和考验。
但是,因为得到了好老师、好朋友、好学弟的帮助,
我安然走完了全程。今年三月二十三日,我领到了一桥大
学颁发的写有“永年勤续”(长年不间断地在同一公司或
者单位工作——译者注)的奖状。上面写着:“长年在本
校工作,尽忠职守。”参加这个典礼的,只有我一人是教
官,于是被指名进行答礼演讲。
……
支持我创业、创新的朋友们组成了“受害者协会”,
感谢各位。在教育领域发起革命的宫地勘司君、设立桃花
航空的井上慎一君、在建筑业界进行革新的大竹弘孝君、
松下的马场涉君、HDE的小椋一宏君、Freee的佐佐木大辅
君,还有日本NPO中的佼佼者——TEJ的松田悠介君、跨界
((2ross Fields,一家帮助派遣员工的机构)的小沼大地
君、电子教育(e—Education)的税所笃快君和三轮开人
君、人才培育机构的工藤启君和井村良英君、日本慈善协
会的高桥阳子小姐和加势川佐记子小姐,以上各位
精彩页
说到近代日本的觉醒,影响最大的外部事件无疑是鸦片战争(1840-1842)。无论何种战争,要找出正当性并不容易,而鸦片战争是近代史上尤其缺乏正当性的一场战争。
印度产的鸦片出口中国,其收益用于购买茶叶等中国物产,然后再进口到英国——在这场三角贸易里,很难找到为战争作辩护的理由。
清政府禁止鸦片进口,对鸦片进行了扣押、销毁。英国以妨碍自由贸易为借口对中宣战,反过来要求清朝放弃锁国政策。清朝惨败,只能割地赔款。于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开港,成为通商口岸。
对同样实施锁国政策的日本来说,这可不是哪个遥远国度发生的事情,而是邻国正在发生的现实。本章将回顾鸦片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对德川日本的影响。聚焦的问题是:处于锁国状态下的日本是如何收集这场战争的情报,又是如何分析和应对的?
鸦片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殖民危机,日本该如何用“创新性回应”来化解?这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第一道考题。谈及那个时代日本的创新性回应,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消失的高岛秋帆(1798一1866)。他是炮术家,也是贸易商,精通西方近代兵器。他提出“和平通商”对策,化解了日本的殖民危机。其后,历经曲折,日本终于走向了独立和现代化。
1 英国的大英帝国建设和鸦片战争
英国的帝国野心——在哥伦布以后——随着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航路,首先到达北美。然后,以东印度公司为内核扩展到印度。1756年至1763年,英法爆发了七年战争,英军分别在北美、印度和法军交战,最终在北美攫取了加拿大,在印度驱逐了法国势力。19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中获胜的英国确立起海上霸权,大英帝国的格局基本形成。
围绕大英帝国的运营和建设,英国提出了“自由贸易”这一颇具大义名分的口号。“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源头,如公司名称所示,在17一18世纪,欧洲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是印度。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纺织品主要是毛织物,从印度进口的棉纱因为质地轻盈大受欢迎。另外,因为当时没有冰箱,为保存肉类,需要各种调料;胡椒等香料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必备品。
就当时的技术来说,去印度的航路相当危险;但一旦成功,利润颇丰。因此,这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
英国通过贸易把印度置于经济支配之下,并彻底镇压印度的民族抵抗运动。19世纪以后,英国的对印贸易日益自由化,英国的机制棉织品大量流入印度。风靡一时的印度更纱受到毁灭性打击,印度经济开始衰退。
而且,由于英国实施地税制,印度民众处于重税压迫之下。对重税和英国统治的反抗情绪急剧上升,1857年,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爆发。对此,英国军队进行了彻底镇压,印度的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1877年,印度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消亡,英国女王兼任印度皇帝。作为英国领地的印度帝国诞生了。
和英国的印度统治并行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发端是因为中国政府没收鸦片,而英国反过来要求中国放弃锁国政策。英国和中国之间终于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的背景是前面提到的“印度、中国、英国间的三角贸易”,英国试图通过它来实现对亚洲的经济统治。与此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对本国的殖民地化危险没有充分认知。
抱有中华思想,即认为自己是世界文明中心的中国统治阶层并不理解现代化的含义。而这一点——和现在的我们如何理解全球化一样——事关国运。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新者们的日本史(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米仓诚一郎
译者 译者:陈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315958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1
出版时间 2020-04-01
首版时间 2020-04-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78
CIP核字 2019300962
中图分类号 K313.40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7
158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