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性格的力量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将会抚慰那些惧怕衰老的人,其中温柔的
讯息将照亮他们的内心。
——《洛杉矶时报》
非凡的作品,《性格的力量》作为一本有关寿命
的书,无论是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还是其语调和
节奏,都几近完美。
——《旧金山纪事》
新鲜的观念……希尔曼为一个老旧的概念注入了
新的生命,他的这种努力也帮助我们重新发现衰老在
灵魂层面上的全新可能性。
——《出版商周刊》
目录
序言——致读者
序言——作者的话
序言——关于本书
第一幕 活着
第一章 寿命
第二章 最后的时刻
第三章 老
第二幕 离去
第四章 从“活着”到“离去”
第五章 重复
第六章 重力的下垂作用
第七章 夜半醒来
第八章 混乱的焦躁
第九章 日渐干枯
第十章 记忆:短期之失,长期之得
第十一章 怒气看涨
第十二章 离别
第十三章 色欲
第十四章 感觉缺失
第十五章 心力衰竭
第十六章 回归
幕间 面孔的力量
幕间 面孔的力量
第三幕 留下
第十七章 从“离去”到“留下”
第十八章 被哲学化的性格
第十九章 美德的性格/被道德化的性格
第二十章 想象中的性格
第二十一章 为人祖父母
第二十二章 老“叨叨”
第二十三章 性格的美德
第二十四章 终曲
参考文献
主题词对照表
精彩页
在我们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活着”已经演变为比谁活得更长久的意思。“我比我的父亲、祖父和外祖父都活得长!”“按照医生的说法,我应该早在三年前就死了。”“保险公司在我身上算是赔了。我的养老金计划已经透支,直接从社保金那里拿钱了,我拿的钱比我投进去的要多得多。”毫无疑问,仁慈与怜悯伴随我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我的生命已经超过了预期寿命的统计曲线。
我不仅击败了我的遗传基因、我儿时的同窗和保险精算师,我还让死亡无法近身。生命是一场与所有其他人的竞赛,是一场与死亡的角逐,因此,活得更久成了一种胜利。在我每年生日的时候,圣保罗(St.Paul)的那段著名的话便回响在我耳边:“胜利了,死亡已经被吞灭……噢,死亡,您的毒钩在哪里?”
我们对于衰老的体验是如此深深地嵌在我们还有多少年可活的数字中,这些数字则是由寿命统计表所给出的,这使得我们很难相信:多少个世纪以来,晚年并不是和等死联系在一起,而是与活力和性格联系在一起。老者并不只是被视为踉踉跄跄地走向死亡之门的人,而是被作为能稳妥地保管习俗与传奇的人,当地社会准则的守护者,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在族群集会中能一言千钧的人。岁月的长度所见证的性格的力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死亡是和青春联系在一起的:死胎和婴儿的夭折;战场上负伤、决斗、掠夺、死刑与海盗进犯;各种与耕地、开矿、捕鱼以及生育相关的灾祸;家族仇杀和因妒生恨;那些催人英年早逝的传染病与瘟疫。墓地里散布着孩子们那低矮的坟头。
将寿命和死亡率紧紧地绑在一起,通过这种联系让老人的原型同死亡的观念结成唯有彼此的夫妻,直到19世纪,这个观念才伴随着人口学的进步而攻占了我们的头脑。在法国,实证主义哲学推崇用统计的方法对人口进行研究,将死亡从非公开的和精神性的领域迁移至社会学、政治学和医学的地盘。有关平均寿命的统计资料提供了死亡率不断降低的证据,并被解读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通过不断延长的寿命年限来得以证明,而寿命又可以通过新的医学方法(疫苗注射、巴氏杀菌法、消毒)以及公共卫生项目(饮用水、垃圾处理、通风设施)而得以延长。
当作为社会学创始人之一的埃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①对自杀数据进行了分析,显示出在法国的每一个地区都具有一个自杀率,且这个自杀率在数十年中几乎不会变化时,人口学的手就伸得更长了。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地区,未来一年中自杀者的数量是可以预计的。当自杀率被置于社会学的阶层、职业、遗传性、宗教、年龄等概念之中时,自杀就成了一项社会学行为,而与自杀者的心理则风马牛不相及。统计数据成了一种社会性的力量,每个地区都会有一定比例的人注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来了结自己的生命。数据成了命运。
人均寿命曲线也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比方说,如果你是一名少女,当你把自己置于寿命的函数曲线中的时候,你的预期寿命可能至少会有70年。当你60岁的时候,你发现你的预期寿命已经延长了,现在可能有78岁,甚至更长一点。当你78岁的时候,统计表可能会把你的生存年限定在86岁。以此类推。即便你活到了100岁,保险精算师会说到“条件概率”这回事,即你有可能还能多活几个月或几年。统计学表明,你活得越长,你还能活的日子也将越长,因此在衰老的每一天里,你可以预期在“趋于无限大的保险统计曲线中”还有新的一天等着你。这条曲线无法预测你的寿命何时终止,与此相反,它似乎能带着你一直向前,无穷无尽。这条曲线并没有载着你走向死亡,也没有揭示出一个赤裸的真相——你终有一死;它的功能是在统计学层面传来喜讯:你将永生!
如果“活着”不仅仅意味着活得比统计学上的预期寿命更久,那么活着的究竟是什么?那个坚持着、忍耐着的“活着”是什么?在经历了漫长人生的所有是是非非之后,是什么可以始终如一地活着?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头脑都不会一成不变;面对改变,它们无处可避。一路走来似乎从未改换初衷,并且直到最后的日子也一直持久如一的心理成分,让你得以与众不同地存在——那就是你自己的性格。那个始终如一的你。
但是,“如一”是什么意思?我已经经历了如此之多的变化,变得如此不同,但尽管存在所有这一切的变化,有些东西仍然让我确信,我还是同一个我。我可以丧失我的社会身份、我的身体外形和我的个人史,但是有些东西仍始终如一,比这些盛衰浮沉更为持久。本书的观点是,正是性格的观念提供了这种持久的内核。
如果说“同一性”(sameness)是哲学家的术语,用来描述的是我们对自己性格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必须去发掘有关这个深刻的原则——“同一性”——更多的内容:它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可不容易,因为自从柏拉图把“同一”与“差异”作为思考事物存在的基本观念,让它们成为我们思考的对象,甚至让它们成为可能以来,哲学家就一直在思考同一性。
哲学家猜着同一性的谜语。打个比方说,你有一双你最喜欢的羊毛袜。袜
导语
《性格的力量》这部关于性格与衰老关系的作品,不属于现在很流行的心理自助手册一类,而是关于自我认知的一部哲学心理学著作,深刻,睿智,而玄学。“衰老有什么功能?衰老的意义在哪里?”作者问道。对于这个异乎寻常的问题,他在书中作了全面的探究。《性格的力量》作者詹姆斯·希尔曼是个文字高手。作为一个真正的灵魂大师,他丰富、多情。他的文字诗性而神秘。他能逗引读者进入他描写的世界,引发感受,引发联想。
序言
关于本书
这本书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通过三个阶段来阐释性
格这一主题。这些阶段并不是通常的三个阶段——儿童
期、成年期、老年期;与之不同的是,本书会详细描述性
格在晚年所历经的变化。首先是尽可能活得长久的渴望;
然后,随着续命的能力不断消殒,身体与灵魂发生了改
变,而性格则越来越多地表露出来,变得越来越固定;直
到第三个谜题出现:已然离去的你,留下的又是什么。活
着,离去,留下,三个部分,三种主要的观念。
一本书是建立在观念之上的,本书尤甚。玩味观念并
在这种消遣中找到乐趣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从事写
作和阅读的理由,也是坚持把写作和阅读作为无价财富的
出发点。“寿命”这一章检视的是这种观点所蕴含的更为
普遍的意义、其所承载的抱负,以及寿命这一观点如何能
超越对生物效能和统计预期的测量。第一部分也会检视有
关“老”的观念,以及为何说“老”对于我们所爱的某个
人的性格、某个地方和某样东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会审视在我们即将离世之际,生命给我们带
来的躯体症状,并且去寻找这些症状在性格形成中的作
用。这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因为它深入了生命的内核。
“离去”试图在12个短篇中展现衰老所带来的功能失调是
如何转化为性格所具有的功能。当我们发现了它们的企图
之后,晚年的纷扰、磕绊,令人忌惮的症状,它们的意义
也会发生改变。“离去”是本书的一个部分,也是人生的
一个部分,在整个“离去”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的观点便
是性格能从身体上获得智慧。
“离去”将心理学和其历史上的第一故园——哲学重
新联系在一起。尼采(Nietzsche)说,哲学家的任务是
“创造价值”。今天,价值常常被打上了折扣,被认为不
过是些个人意见,或者变成了教条,或者被营销所包装,
以此来赢得皈依者或顾客。通过在晚年发现不朽的价值,
心理学家如同哲学家那样,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找到
“和他今日的自己相对立的自己”。所以说,本书也是一
本哲学著作。在书.中,我会大量引用昔日哲学家们的观
点,热忱欢迎他们就创造价值这一议题各抒己见。
在“离去”和“留下”之间,我编排了一个简短的
“幕间”——“面孔的力量”。这一部分所提出的观点会
暂时偏离我们的主题:性格会为年老的面孔烙上独特的印
记,而面孔的美则将性格表露在外。因为性格,面孔得以
作为智慧、权威、悲剧、勇气、灵魂的深邃等意象而拥有
永恒的力量。当代社会及其公众人物为何缺乏上述品质
呢?这一章里会提出,这是因为在公众的眼中,年老的面
孔已被伪造和篡改了。
第三部分“留下”是在和古老的格言“性格即命运”
角力。因为“留下”的是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所体现出的命
运。做到独特便是做到意料之外,与众不同,不落俗套,
和其他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都不雷同。一个人会在他/她
人生的多数时间里努力磨平自己古怪的棱角,让自己泯然
众人。但这些古怪的特性在晚年又会重现,构成留下来的
自我形象。
第三部分强调的是在有关性格的谜题和心理学家所偏
爱的“自我”(self)这一抽象观点之间的区别,同样也会
强调在性格和更为通俗的“人格”(personality)这一概
念之间的区别,后者更适用于描述名流的魅力和年轻人的
担忧。
在整本书中,另一个区别也贯穿始终:一方面性格被
作为一种由感知印象所反复灌输的道德结构,而意志和外
界的高压则维系了这种结构;另一方面性格被作为持久的
特质所具有的一种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在个人化的品位与
行为中得以表达。因为一旦你离开舞台,那么你所留下的
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尤其是在晚年所展示的形象,
而不是你在被误解了的“性格”名下所坚持的道德印象。
一个人所留下的形象,那种存在和处事的独特方式,会留
在他人的脑海中,继续影响他们——在轶事中,在往事
里,在梦境中;作为榜样,作为指引者的声音,作为先祖
——在那些仍继续活着的人们身上,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力
量继续发挥着作用。
一则序言应言明一本书的内容,是一篇描述全书的大
纲。如果这本书完全都是心理学的,那么这则序言也就实
现不了它的初衷。为什么呢?心理学从来都不是关于某事
某物的,而是置身事外的一则文摘,一篇概要。一本邀请
灵魂同去探寻的书会将我们引领到迷宫内部。一则序言是
在尝试陈列出这座迷宫的平面图,但是,它却无法标识出
其中曲折迂回的小路和转角、漆黑一片的甬道,也无法描
绘出通透的光线冲破黑暗的那一刻。或许,这则序言能够
做的最好的事情是祝福本书“一路平安”,为本书的存
在,为它能被某人拾起,阅读,甚至还能触及某人的头脑
和心灵,而心存感激。
内容推荐
在詹姆斯·希尔曼强大的畅销书《灵魂的密码》中,他洞见非凡地指出性格对于我们的精神及情感生活的重要性。而正是在《性格的力量》中,希尔曼完成了他的性格探索之旅,对于人生的下半段进行了深刻的、革命性的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性格的力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詹姆斯·希尔曼
译者 译者:高隽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06900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2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416
CIP核字 2014193401
中图分类号 B848.6-49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