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现代化断送了枫桥的魂。
今夜,我就留宿在枫桥边。黄昏时,我站在可以眺望铁岭关的窗户旁,留意那些感动的远影紧贴地面的声响,也留意红叶李消散的、飘零的屋檐下,那些眨着眼睛的最后的青草。
躺在松软的床上,猜想岁月走后的雨滴下,那些很长很长的夜是否还叫时间?我知道,雨滴和露滴交替的那个时刻,没有浅浅的月色透过云层。只是一刹那的风吹里,青春的眉目飞扬了过境的异乡的梦。我是那梦境里半杯啤酒的泡沫,满口虚无。
如果说文征明、唐伯虎本身就是江南的才子,那么落第的苦命的张继又是如何从京城沿运河南下,落魄于姑苏城外的呢?
恍惚又听见那些声响,那些枕边横流的麦香稻甜的旷野里,飞呀飞翅膀。那些粘稠的体会,在白昼闭上眼睛的天窗下怒放。那些芦苇绕城的情节,未知的水路与渔歌,在你们偶尔的浅唱里,如同一段黑白影像般地走过了。如雾如障。
一阵风的肤色上,忧愁与温暖开满了枫桥的两岸。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说,说说檐下那独秀的仙人掌开放的黄花了。这个初冬,阴晴翻覆的日子,也可以说说低低的风吹,说说我未知的窗外失踪的阳光急走的乡陌上,那些回不去的水做的月色,说说何时还曾看见,与长发一样起舞的“月落乌啼”呵!
那些埋伏在胸口的话语,那些轻如游丝的喟叹,隔着岁月的码头和缆绳,在起锚和抛锚间,点亮了左手的枫桥右手的江村桥。
其实,我更喜欢“江村”这个名字。江枫和渔火,用相同的时速,数着记忆里流星划过的那截朦胧的天际下,和谁共眠?我也在自己轻浅的睡眠里,数着清晰而真实的呓语,数着一个孩子的表情与眼眉,数着幻觉的雷声,或远或近。
这个有雨的午后,与上一个有雨的古代相比,只是时间又走了几日。窗外的一枝腊梅,也由娇滴滴的芽胚变成了今晨开窗时满眼疯长的花瓣。
才过了几天啊?那蕉叶就已颓败了一地,那海棠就已暗落了几处角落,那骄傲的红叶李本来缀满的深紫色,就已越过冬青做的栅栏,在我窗外的小径上点点垂糜。
张继,就如同冬天的肤色,他总在暗处闪光。如同声音,在暗处出彩。我与唐朝相会,在暗处便有了意义。在暗处,还可以与唐朝放肆一阵。有时候,放肆是生活的真谛。喜欢暗处的智慧和智慧中一次成功的逃脱。浸泡的酒在暗处暗泣。暗泣的潮汐涌动着开花的京杭大运河。
唐朝的张继,今天的张夷,我们奇异而辛酸的邂逅,犹如在暗处出没的星光和铅云。
挽起头髻、颀项毕现的夜啊,我们共同怀念的这条大运河,流走了多少无奈的声响。我喜欢我酒醉的方向,它总是从一个暗处把我带到了另一个暗处。最暗处,便是张继漂泊的远远的唐朝了。
我的一样飘飞的心思,一如晨露打湿的翅膀,沉重而又陌生地依附在我的身体上。雨雾做成的镜片后,谁在开花?好在那截紫藤还在新冬的抑郁中,尚未苏醒。我们只好设想,泛青的枝条、滚烫的缠绕,紫白得像肤色一样透明诱人的花瓣,在下一个时光里,换一个地点绽放,还是“愁眠”?
在枫桥的隔壁小住,目送风烟流云。傍晚时,居然还看见飘起的鹅毛般的雪花。只是就一支烟的工夫。许多事情也如这次雪花,看见过,可是短暂,并不积淀。最终化为了水。
入夜后,枫桥上方也有了类似月亮的东西。
是一片雪花。是“霜满天”。
P6-P7
人们感慨于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感慨于各种诱惑越来越多、感慨于被林林总总的大部头和眼花缭乱的图文书搞得不知所措时,我们精心打造的“轻散文”系列丛书,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这既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也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
我们所探索的“轻散文”,包括短而精美,轻而隽永;也包括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简单说,就是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对所见所感如实呈现,对所思所想真诚相告。并希望,在人们对当下生活渐感浮躁和麻木的时候,能够发现生活的新奇和诗意,发现周围的平淡和美丽。这种写作的价值,事实上是散文文本的一种尝试,也是倡导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即,精短而真实,亲切而和谐,自觉降低观察生活的视点,呈现那些很少被人关注或者未曾发现的视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仔细并缓慢地品咂日常凡俗的美感和复杂,品咂生活的温润和愉悦,安抚当下人凌乱而无处寄托的情思,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礼赞,重新同到崇尚真实、体悟自身存在的散文传统,以改变当下散文的浮躁和矫饰。同时,也切合阅读者内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和作者进行文本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
不可否认,“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历史散文”等所谓的“大散文”,推动了散文的复兴和发展。但是,现代散文的发展和流变,从来都是多元并进才枝繁叶茂的。“轻散文”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生活类散文的回归和创新。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俞平伯的委婉清丽、林语堂的活泼幽默、孙犁的“芸斋”散札,皆可视为“轻散文”的前辈经典。孙犁说:“我仍以为,所谓美。在于朴素自然,以文章而论,则当重视真情实感,修辞语法。”
所以,我们推出的这套“轻散文”,就不仅仅是追求文章的精美和短小,更是文风和理念的革命:文虽短小,意趣不小,有精神的见解,有优美的意境,有清新隽永的文采,更折射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深意。
这套“轻散文”读本,适合日常的阅读。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无论你是小资,还是蓝领;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找到阅读的乐趣和情感的依托。
《在天堂与天堂之间/中国书籍文学馆》编著者张夷。
《在天堂与天堂之间/中国书籍文学馆》是64篇短小的散文组成的文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多数在各刊物发表过,有几篇还获得过全国性的奖项。
这些文字,都是作家把手洗干净后,静心写作的。作者喜欢这些“风景”中那些浅浅淡淡的愁绪与感动。觉得总有几句会让自己柔软,总在一些时刻,扪心自问,故乡是回不去了还是不想回去了?
真的“与风景无关”吗?风景,其实早就在那里了,只是我们没有遇见。而遇见了,风景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天堂与天堂之间/中国书籍文学馆》编著者张夷。
我们所探索的“轻散文”,包括短而精美,轻而隽永;也包括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简单说,就是写自己日常的生活,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对所见所感如实呈现,对所思所想真诚相告。并希望,在人们对当下生活渐感浮躁和麻木的时候,能够发现生活的新奇和诗意,发现周围的平淡和美丽。这种写作的价值,事实上是散文文本的一种尝试,也是倡导一种新的写作姿态,即,精短而真实,亲切而和谐,自觉降低观察生活的视点,呈现那些很少被人关注或者未曾发现的视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仔细并缓慢地品咂日常凡俗的美感和复杂,品咂生活的温润和愉悦,安抚当下人凌乱而无处寄托的情思,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礼赞,重新同到崇尚真实、体悟自身存在的散文传统,以改变当下散文的浮躁和矫饰。同时,也切合阅读者内心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和作者进行文本的互动和心灵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