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拾年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新闻式的记录,书写北京城十年来的生与死。作者以故事为浅层结构,从2005年总体规划修编、实行、陷入困顿的整个过程入手,进而深度解剖城市生命机制,探讨产权与契约等问题,其间亦记载许多人物故事: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吴良镛、贝聿铭、老舍、培根、徐苹芳……作者在书中写道,“它虽然是十分有限的记载,仍有加以呈现的必要,因为这一切,发生在这样一个十年。” 作者简介 王军 ,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91-2016年供职于新华通讯社,曾为新华社不错记者、《瞭望》新闻周刊副总编辑。2016年至今供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专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等。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史、梁思成学术 思想、城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16年完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价值研究》,溯源古代北京城市营造思想。 目录 前言 这一个十年 壹 守望古都 对宣南士乡的最后拆除 寻找失踪的北京城市史 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 守不住的天际线 保存最后的老北京 贰 再绘蓝图 北京名城保护的法律政策环境 改变“单中心”发展模式 贝聿铭呼吁“向巴黎学习 期待二〇〇八 首都规划修编的台前幕后 中央行政区与城市结构调整 奥运会的城市遗产 叁 十字路口 北京的“人口失控” 拽不住的人口规模 北京式治堵 行政区划调整之疑 旧城保护的最后机会 民生靠保不靠拆 肆 重建契约 鼓楼前的镐锹 黄金宝地上的萧条 南池子“吃了螃蟹”之后 四合院存废的讨论 文保区之惑 私有四合院的土地财产权 拆迁条例的“盈利模式” 《清明上河图》与不动产税 价值观是如此有用 城市化,从革命走向契约 伍 营城纪事 《城记》的缘起 从“东方广场”说起 白颐路忆旧 下水道的记忆与启示 元大都与曼哈顿 陆 岁月留痕 规划性破坏 酒仙桥与798 历史的见证 不能再失去的“城墙” 柒 梁林故居 请留下中国建筑史的摇篮 闻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获保留之后 旧城保护是法律问题 斥”维修性拆除 追诉拆毁者 一处典型四合院的生死映像 北总布胡同的哀思 捌 此心安处 梁思成的死与生 老舍墓座上的波澜 向埃德蒙·培根致敬 怀念陈占祥先生 徐苹芳先生的底线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拾年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80664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98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20-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22 |
CIP核字 | 2020014036 |
中图分类号 | TU-098.12 |
丛书名 | |
印张 | 25.5 |
印次 | 3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