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郁达夫小说精选(精)/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郁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充满传奇、怪诞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带有五四那代人的心灵轨迹,曾是媒体的炒作热点,更是当时书商热烈追逐的对象……由张秀枫主编的这本《郁达夫小说精选》是他一生所创作的经典小说的精选集,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南迁》等等,是一本不可获缺的经典收藏本!

内容推荐

郁达夫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是文化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介于新旧文化之间的文化典型。他的旧体诗蕴涵着传统的文人情怀,他的小说以大胆率真、独树一帜的文风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而他的游记散文更是优美得让人陶醉,以致有人评价他的游记散文创作在同时代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

《郁达夫小说精选》选收了郁达夫先生经典的短篇小说8篇,中篇小说2篇。

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张秀枫对原著作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作品后附有导读。相信读者朋友翻阅《郁达夫小说精选》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畅达的阅读快感。

目录

导论

沉沦

南迁

茫茫夜

秋柳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过去

迟桂花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郁达夫年表(1896—1945)

试读章节

秋天又到了。浩浩的苍空,一天一天的高起来。他的旅馆旁边的稻田,都带起黄金色来。朝夕的凉风,同刀也似的刺到人的心骨里去,大约秋冬的佳日,来也不远了。

一礼拜前的有一天午后,他拿了一本wbrdsworch的诗集,在田塍路上逍遥漫步了半天。从那一天以后,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过。前几天在路上遇着的那两个女学生,常在他的脑里,不使他安静:想起那一天的事情,他还是一个人要红起脸来。

他近来无论上什么地方去,总觉得有坐立难安的样子。他上学校去的时候,觉得他的日本同学都似在那里排斥他。他的几个中国同学,也许久不去寻访了,因为去寻访了回来,他心里反觉得空虚。因为他的几个中国同学,怎么也不能理解他的心理。他去寻访的时候,总想得些同情回来的,然而到了那里,谈了几句以后,他又不得不自悔寻访错了。有时候和朋友讲得投机,他就任了一时的热意,把他的内外的生活都对朋友讲了出来,然而到了归途,他又自悔失言,心里的责备,倒反比不去访友的时候,更加厉害。他的几个中国朋友,因此都说他是染了神经病了。他听了这话之后,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对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他同他的几个中国同学,一日一日的疏远起来。嗣后虽在路上,或在学校里遇见的时候,他同那几个中国同学,也不点头招呼。中国留学生开会的时候,他当然是不去出席的。因此他同他的几个同胞,竟宛然成了两家仇敌。

他的中国同学的里边,也有一个很奇怪的人,因为他自家的结婚有些道德上的罪恶,所以他专喜讲人家的丑事,以掩己之不善,说他是神经病,也是这一位同学说的。

他交游离绝之后,孤冷得几乎到将死的地步,幸而他住的旅馆里,还有一个主人的女儿,可以牵引他的心,否则他真只能自杀了。他旅馆的主人的女儿,今年正是十七岁,长方的脸儿,眼睛大得很,笑起来的时候,面上有两颗笑靥,嘴里有一颗金牙看得出来,因为她自家觉得她自家的笑容是非常可爱,所以她平时常在那里笑的。

他心里虽然非常爱她,然而她送饭来或来替他铺被的时候,他总装出一种兀不可犯的样子来。他心里虽想对她讲几句话,然而一见了她,他总不能开口。她进他房里来的时候,他的呼吸竟急促到吐气不出的地步。他在她的面前实在是受苦不起了,所以近来她进他的房里来的时候,他每不得不跑出房外去。然而他思慕她的心情,却一天一天的浓厚起来。有一天礼拜六的晚上,旅馆里的学生都上N市去行乐去了。他因为经济困难,所以吃了晚饭,上西面池上去走了一回,就回来了。

回家来坐了一会,他觉得那空旷的二层楼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家。静悄悄的坐了半晌,坐得不耐烦起来的时候,他又想跑出外面去。然而要跑出外面去,不得不由主人的房门口经过,因为主人和他女儿的房,就在大门的边上。他记得刚才进来的时候,主人和他的女儿正在那里吃饭。他一想到经过她面前的时候的苦楚,就把跑出外面去的心思丢了。

拿出了一本G.Gissing“的小说来读了三四页之后,静寂的空气里,忽然传了几声煞煞的泼水声音过来。他静静儿的听了一听,呼吸又一霎时的急了起来,面色也涨红了。迟疑了一会,他就轻轻的开了房门,拖鞋也不拖,幽手幽脚的走下扶梯去。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兀的站在便所的玻璃窗El偷看。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问壁,从便所的玻璃窗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看。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  那一双雪样的乳峰!

那一双肥白的大腿!

这全身的曲线!

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挛来。愈看愈颤得厉害,他那发颤的前额部竟同玻璃窗冲击了一下。被蒸气包住的那赤裸裸的“伊扶”便发了娇声问说:

“是谁呀……”

他一声也不响,急忙跳出了便所,就三脚两步的跑上楼上去了。

他跑到了房里,面上同火烧的一样,口也干渴了。一边他自家打自家的嘴巴,一边就把他的被窝拿出来睡了。他在被窝里翻来覆去,总睡不着,便立起了两耳,听起楼下的动静来。他听听泼水的声音也息了,浴室的门开了之后,他听见她的脚步声好像是走上楼来的样子。用被包着了头,他心里的耳朵明明告诉他说:

“她已经立在门外了。”

他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往上奔注的样子。心里怕得非常,羞得非常,也喜欢得非常。然而若有人问他,他无论如何,总不肯承认说,这时候他是喜欢的。

他屏住了气息,尖着了两耳听了一会,觉得门外并无动静,又故意咳嗽了一声,门外亦无声响。他正在那里疑惑的时候,忽听见她的声音,在楼下同她的父亲在那里说话。他手里捏了一把冷汗,拼命想听出她的话来,然而无论如何总听不清楚。停了一会,她的父亲高声笑了起来,他把被蒙头的一罩,咬紧了牙齿说:

“她告诉了他了!她告诉了他了!”

这一天的晚上他一睡也不曾睡着。第二天的早晨,天亮的时候,他就惊心吊胆的走下楼来。洗了手面,刷了牙,趁主人和他的女儿还没有起来之先,他就同逃也似的出了那个旅馆,跑到外面来。

官道上的沙尘,染了朝露,还未曾干着。太阳已经起来了。他不问皂白,便一直的往东走去,远远有一个农夫,拖了一车野菜慢慢的走来。那农夫同他擦过的时候,忽然对他说:

“你早啊!”

他倒惊了一跳,那清瘦的脸上,又起了一层红潮,胸前又乱跳起来,他心里想:

“难道这农夫也知道了么?”

无头无脑的跑了好久,他回转头来看看他的学校,已经远得很了,举头看看,太阳也升高了。他摸摸表看,那银饼大的表,也不在身边。从太阳的角度看起来,大约已经是九点钟前后的样子。他虽然觉得饥饿得很,然而无论如何,总不愿意再回到那旅馆里去,同主人和他的女儿相见。想去买些零食充一充饥,然而他摸摸自家的袋看,袋里只剩了一角二分钱在那里。他到一家乡下的杂货店内,尽那一角二分钱,买了些零碎的食物,想去寻一处无人看见的地方去吃。走到了一处两路交叉的十字路口,他朝南的一望,只见与他的去路横交的那一条自北趋南的路上,行人稀少得很。那一条路是向南的斜低下去的,两面更有高壁在那里,他知道这路是从一条小山中开辟出来的。他刚才走来的那条大道,便是这山的岭脊,十字路当作了中心,与岭脊上的那条大道相交的横路,是两边低斜下去的。在十字路口迟疑了一会,他就取了那一条向南斜下的路走去。走尽了两面的高壁,他的去路就穿人大平原去,直通到彼岸的市内。平原的彼岸有一簇深林,划在碧空的心里,他心里想:

“这大约就是A神宫了。”

他走尽了两面的高壁,向左手斜面上一望,见沿高壁的那山面上有一道女墙,围住着几间茅舍,茅舍的门上悬着了“香雪海”三字的一方匾额。他离开了正路,走上几步,到那女墙的门前,顺手的向门一推,那两扇柴门竟自开了。他就随随便便的踏了进去。门内有一条曲径,自门口通过了斜面,直达到山上去的。曲径的两旁,有许多老苍的梅树种在那里,他知道这就是梅林了。顺了那一条曲径,往北的从斜面上走到山顶的时候,一片同图画似的平地,展开在他的眼前。这园自从山脚上起,跨有朝南的半山斜面,同顶上的一块平地,布置得非常幽雅。

山顶平地的西面是千仞的绝壁,与隔岸的绝壁相对峙,两壁的中间,便是他刚走过的那一条自北趋南的通路。背临着了那绝壁,有一间楼屋,几间平屋造在那里。因为这几间屋,门窗都闭在那里,他所以知道这定是为梅花开日,卖酒食用的。楼屋的前面,有一块草地,草地中间,有几方白石,围成了一个花园,圈子里,卧着一枝老梅,那草地的南尽头,山顶的平正要向南斜下去的地方,有一块石碑立在那里,系记这梅林的历史的。他在碑前的草地上坐下之后,就把买来的零食拿出来吃了。

吃了之后,他兀兀的在草地上坐了一会。四面并无人声,远远的树枝上,时有一声两声的鸟鸣声飞来。他仰起头来看看澄清的碧落,同那皎洁的日轮,觉得四面的树枝房屋,小草飞禽,都一样的在和平的太阳光里,受大自然的化育。他那昨天晚上的犯罪的记忆,正同远海的帆影一般,不知消失到哪里去了。

这梅林的平地上和斜面上,叉来叉去的曲径很多。他站起来走来走去的走了一会,方晓得斜面上梅树的中间,更有一间平屋造在那里。从这一间房屋往东的走去几步,有眼古井,埋在松叶堆中。他摇摇井上的唧筒看,呷呷的响了几声,却抽不起水来。他心里想:

“这园大约只有梅花开的时候,开放一下,平时总没有人住的。”

到这时他又自言自语的说:

“既然空在这里,我何妨去向园主人去借住借住。”

想定了主意,他就跑下山来,打算去寻园主人去。他将走到门口的时候,却好遇见了一个五十来岁的农夫走进园来。他对那农夫道歉之后,就问他说:

“这园是谁的,你可知道?”

“这园是我经管的。”

“你住在什么地方的?”

“我住在路的那面。”

一边这样的说,一边那农民指着通路西边的一间小屋给他看。他向西一看,果然在西边的高壁尽头的地方,有一间小屋在那里。他点了点头,又问说:

“你可以把园内的那间楼屋租给我住住么?”

“可是可以的,你只一个人么?”

“我只一个人。”

“那你可不必搬来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

“你们学校里的学生,已经有几次搬来过了,大约都因为冷静不过,住不上十天,就搬走的。”

“我可同别人不同,你但能租给我,我是不怕冷静的。”

“这样哪里有不租的道理,你想什么时候搬来?”

“就是今天午后罢。”

“可以的,可以的。”

“请你就替我扫一扫干净,免得搬来之后着忙。”  “可以可以。再会!”

“再会!”

P24-29

序言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等。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为底蕴,写出了个人的性情及时代家国之情。作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家,他的“自叙传”小说和“零余者”形象在新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他的小说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诗意的语言,浪漫主义的幻想,真挚而奔放的情感展露,艺术地再现了五四人文主义思潮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解放的时代要求,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郁达夫小说抒情性风格的形成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的漂泊挣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作中,他既书写了那个时代个体的情欲纠葛,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同时还表达了一个异国游子对家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抒情性风格饱含着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以及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叙传风格,大大拓展了现代小说的样式和表现力。

飘零辗转的孤旅

其一,郁达夫所处的生存环境、个人经历、时代的变迁等现实生存状态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从而造就了其主观性、情绪化倾向。

首先,从郁达夫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他出生的1896年,“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他曾在《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中非常沮丧地描述当时的国情:“朝廷日日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郁达夫成长的岁月,正是国家极为衰弱的时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深切感受到民族孱弱的痛苦与弱国子民的屈辱。个人的身世和遭遇使郁达夫深感人生的悲苦,弱国子民的屈辱又使郁达夫感到一种民族的自卑。由于常受日本人的侮辱,加上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气息浓厚等各方面原因,使得郁达夫的心理时常处于“倾斜”状态,异国飘零,岁月坎坷,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西方浪漫派作家和日本私小说作为学习对象,走上可以一吐积郁的抒情小说的发展道路。

其次,回国后,面对国内军阀的专制统治,积弱不振的社会面貌,党同伐异的陈规陋习,压抑人才的社会风气,郁达夫非常苦闷,更需要感情的“喷火口”,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所以在现实中也常通过“醇酒妇人”式的放浪形骸来消解,这使他蒙受了荣誉上的玷污、经济上的损失和舆论的打击,给他带来的是更大的痛苦和自责,反而使压抑更强烈。对于天资很高,饱览西洋小说的郁达夫来说,流于笔端的宣泄更得心应手,可以说,正是飘零孤旅奠定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主观性、情绪化倾向的感情基础。

其二,郁达夫所特有的中西文化冲突中的精神履历,注定了他将在传统文人与现代知识分子之间徘徊游荡,在新旧文化的矛盾挣扎中,他始终找不到最后的皈依,精神上萦绕着一种难以挥去的伤感和痛楚。

从他的教育背景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世界一直充满着新旧矛盾。他7岁进私塾,9岁入书院,奠定了旧学的根基。但当他步入少年时代,新学已经勃兴,从11岁起,他就进入了富阳当地的新学堂,开始学习英文、算学、地理、体操、图画。以后,他在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之江大学预科、杭州蕙兰中学就读,接受的都是新式教育,18岁起留学日本近10年。他在东京帝国大学读的是经济学,懂英文、德文、日文,还懂一点法语。在他的“风雨茅庐”的藏书中,有大量各种文字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有大量的线装书。青少年时代,他读古书的兴致始终没有泯灭,喜欢晚明小品《西青散记》之类,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的《两当轩集》。成年之后一有钱就跑旧书铺,把买柴米油盐的钱换成了旧书。他最早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就是他的旧体诗,那时他还不到20岁。他一边写新小说、白话散文,另一边从没有放弃过旧体诗的写作,他一手拿线装书,一手读原版外文书。既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又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

在新旧文化之间漂泊游荡,是郁达夫终其一生无法走出的精神苦旅。郁达夫的思想里有着双重底色,即现代人的精神自由和传统文化的文人情结。郁达夫是一个坚守文人的自尊的流浪者,一个不愿与艺术背离的自由职业者。他的漂泊不同于古人为官的漂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漂泊,因而具有现代性,然而这种现代性始终伴随着它固有的传统性。传统的一面表现为内心深处的对古代名士精神气质的认同,郁达夫把自己与古代名士视为同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而现代的一面就在于他捕捉到了新时代的气息,开始挣脱旧文化、旧文学的桎梏。作为一个定格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人物,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个介于新旧文化之间的文化典型。他是如此热爱传承了几千年的旧文化,这种热爱不光停留在他对旧体诗的早熟、他对古老文化自然而然的接近上;同时,他贪婪地汲取了英国、德国、俄罗斯及世界各国文学中的异质营养,他自述在日本读经济学期间,大多数时间泡在外国文学上面,几年间至少读了上千种小说。郁达夫的旧体诗蕴涵着典型的文人情怀、文人心态,带有浓厚的传统烙印,然而作为新文学开山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那么多年轻读者,是因为他终究开始挣脱旧文化、旧文学的桎梏,呼吸到了新时代的空气。他是文化转型时代的代表人物,一个可以不断阐释的经典。他在现代文化史上的象征意义,在更深层次上,要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他的灵魂在新、旧文化之间游荡漂泊。没有找到最终的归属,感情世界的内在矛盾挣扎,使他身上总是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如此个性丰富的郁达夫。

一往而深的情怀

其一,个人之情。郁达夫小说突出表现了属于生存个体的生的苦闷、性的苦闷和精神苦闷。小说中塑造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大多是孤身留学海外,或学成回国为生计而奔波。他们在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遇不幸。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态炎凉,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由自我拷问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这种“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社会里,承负着格外沉重的情感负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压抑与悲哀。在《沉沦》、《茫茫夜》、《秋柳》和《迷羊》这类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主人公渴望爱情,不满现实,当理想破灭后,就酗酒、纵情,乃至走上绝路。他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但苦于性格上的懦弱,不能奋起反抗,而只会消极的抵抗,把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在自己身上:要么想用死来解脱;要么沉溺酒色、放浪形骸来麻醉自己,甚至自戕;要么行尸走肉一般地活在世上,等待着最终毁灭的结局。郁达夫以自叙传的方式大胆暴露隐私,无情拷问灵魂,剖析主人公的内心奥秘,勾勒“生的苦闷”。他塑造的主人公始终在自我放纵和自我忏悔轮回交替的心灵矛盾之中挣扎。《风铃》的主人公于质夫到了人生的中途,辗转反侧于痛苦的人生抉择中,对将来失去了希望,而过去的半生却又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自我意识苏醒后而又无所适从,这是何等的悲哀。这些深刻的描写反证了社会的不义和罪恶,在当时的时代很容易引起读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慨。在理想幻灭之后,自身经历慢慢的沉沦堕落,读者能从主人公的沉沦历程,深刻反省时代的弊病,从而自醒并开始觉悟后的自救奋起。

其二,时代之情。郁达夫小说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知识分子曾以“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为武器猛攻旧道德、旧传统,并热切地期望以此拯救民族,复兴祖国。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常常带着难以排遣的忧郁苦闷,恰恰反映了五四时期那些在重重压力下,有所觉醒而又不知如何变革现状的青年共同的心理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沉沦》主人公的人生遭际和最终结局中,我们不难看出,冷酷的现实是怎么样一步步把一个正常人的生理需求逼向畸形变态,以致最终连这个人都逼向沉沦的深渊的。作家的社会批判立场明确,正因为蕴涵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和广阔的社会背景,加上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严肃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这篇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揭露黑暗、抨击社会、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在批判黑暗的旧社会,展示文人愤世嫉俗的笔锋与战斗色彩的同时,作者也表现出满怀温情的一面,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这种愤世忧生的情绪表现在描写失业和辗转的生活所造成的生计艰难,对孤苦无依的被剥削者的同情,以及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的发掘和赞美上。在《薄奠》中,作者思想上更加关注国计民生,忧人力车夫的遭遇,忧知识分子的无能为力,以及人力车夫与失业知识分子的窘困生活。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意,揭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悲惨的命运。作品显示出郁达夫的思考重心并不仅在于一个车夫的凄惨命运,而在于整个社会底层人物有悲无欢、有离无合的飘零身世。在《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篇中,透视其所蕴涵的时代原因和社会问题时,我们都能看到贯穿始终的严肃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三,家国之情。郁达夫小说还表现出异国游子普遍的家国深情。郁达夫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不断的民族,风雨飘摇的国运,他笔下的主人公们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的命运、遭际无不与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相联系。他的早期代表作《沉沦》即把现代青年人的痛苦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行深切的体味。主人公最后蹈海高呼:“祖国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能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作品的立意得到升华,境界自然也得到了拓展。他的爱国主义往往是以自我的感受开始,却定格在自我实感之上。他能始终把自我同民族等同起来,把自我的痛苦与民族的痛苦等同起来,把自我的意愿与民族的愿望等同起来。在他的个人情感中透视出民族的衰败、屈辱和痛苦。《风铃》中的于质夫,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渴望为国家强大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不过,满怀报国热忱却遍寻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茫茫夜》里于质夫对卖笑为生的妓女给予了满怀的同情,到头来却是连自己都帮不了的弱者。那样的时局,那样的社会无法给予他们一个合适的位置,注定了于质夫等人悲剧的命运。在郁达夫的笔下,这些“零余者”虽然深切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难、国家的贫弱,但缺少积极反抗的意识,更多的是哀怨,以躲避而终,缺少直面苦难根源的勇气和魄力。

从文学观、美学观及艺术情趣等方面来看,郁达夫是一个有“悲哀之词易工”美学见解的作家。他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侧重描写人的悲苦和不幸,试图通过病态的人物来揭露丑恶的现实,在畸形的心理中反观情感的价值,于性格塑造中探索人性的尊严。郁达夫在美学表现上对感伤情调和病态美的艺术处理上,有着独特的成绩和贡献。用他评价卢梭的话来说就是:“他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然而处处被人类的阴险毒诈所刺伤以后,就不得不厌弃人生,厌弃社会了。”他想牺牲一己的安乐荣利,来大声疾呼中华民族的腐劣遗传,用手中的笔来挽回那堕落的人心。作为一代著名的小说家,优秀的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堪载史册,他的“自我写真”的抒情艺术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选取郁达夫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力求全面展示郁达夫三个创作时期不同的思想追求和艺术风格。赏析和评介相结合,既有文本细读,也有理论阐释,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郁达夫小说精选(精)/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秀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931095
开本 32开
页数 41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7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6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