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夏天,在哈尔科夫附近的楚古耶夫镇,列宾诞生在加尔梅克街的一家客栈主家里。每天旅客川流不息,马匹和大车挤满了院子,干草与粪便混合,客栈弥漫着俄国乡村特有的田园气息。客栈的管家是列宾的祖母,父亲反而不太过问客店的经营。他最初是个免了役的屯垦军营士兵,和兄弟伊凡一起做贩马生意。每年春天,他们都会上顿河去,然后赶回来大群野马,列宾从小就玩着驯马的游戏。列宾的母亲是个勤劳的家庭妇女,正是她的坚强支撑起了家庭后来最苦难的日子,伴随着列宾的童年生活。
楚古耶夫镇的居民,大多是17世纪中叶莫斯科政府迁移到此的过去的自由游牧社群,当时被称为哥萨克。但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创立的军屯制度却改变了他们正常的生活。沙皇在国有土地上推行军农合一的制度,想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创建充足的农民后备军。1810年到1857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很多地方都推行过军屯制度。因为当时父亲已经在楚古耶夫镇骑兵团服役,列宾生下来就是军屯户,童年的列宾曾经不只一次地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深刻的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列宾可以被称作是官方农奴制度的真正目击者。
军屯户的出身地位仅仅高于农奴,除了经营农事,他们还被编成工作队由人驱赶着去做工,例如修筑道路、排干沼泽、维护桥梁等等,他们受到严重的欺压。列宾最初看到的,是军屯区居民们替士兵修建砖木结构的营房,连女人和孩子都被分配了活儿,却得不到任何经济报酬。骑兵后备军监督还会定期举办“户主”和“非户主”的检阅仪式,殷实的户主们住进整齐划一的砖房,墙上还绘有壁画,也有窗花之类的。可是那些马瘦车破的“户主”就会被记下名字,降为“非户主”,住进更差的用圆木搭成的木房,虽然同样整齐划一,不过也太过耻辱。——这是军屯户打扮得像囚犯一样在大庭广众面前丢脸的场合,他们仇恨这样的检阅,只有小市民和商人会作为观众来凑热闹。就算是殷实的军屯户,妇女也连丝绸都不允许穿戴,否则军曹可能会在大街上就把她身上的丝绸扯下来,并且用斧头砸得稀巴烂,男人们却丝毫不敢出声,只会在事后辱骂军曹以泄愤。
虽然受到了各种蹂躏,军屯户们却自负粗鲁,他们爱唱反调和互相抬杠,他们尖酸刻薄,对身边的居民毫无善意,各种挖苦人的绰号不绝于耳,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仇恨。久而久之,邻居之间的骂战常常无缘无故地上演,骂战常常发展为斗殴。男人们伸出粗壮的胳膊打成一团,妇女也加入到人群里,并发出声音嘶哑的嚎叫,鲜血从身体上往下流,死伤总是难免。架越打越凶,军屯户里的犯罪率与日俱增,针对军屯户的各种刑罚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
孩子们总是对于刑罚的执行过程好奇而兴奋,他们结伴挤进士兵的列队里,一起呼喊各种刑罚中的术语和执行程序:“拿马刀鞭打背!拿长鞭!列队鞭笞!”他们特别仔细地观察长鞭如何落到人背上,军屯户居民如何被打得皮开肉绽,甚至露出白色的骨头。然而,惩罚的效果甚微:就连长官们也会粗野地骂街,或者用拳头亳不客气地对待下属。列宾童年的最初印象,便是艰难混乱的军屯区生活,长官无情残酷地鞭答下级,。而军屯区居民不断发出苦苦的哀求:“大人,饶了我吧!犬人,饶了我吧!……”
也正因此,列宾融入了穷苦人民的生活,对世界的体味更多了一层。
P3-5
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代序)
绘画是人类天生的艺术。人们从孩提时代,便懂得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眼中的世界。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有人却能用画笔将一刹那定格成永恒;平凡的事,平凡的物,有人却能带人们发现它的美好,赋予其新的生命;有形的景,无形的情,有人却能将情感挥洒成动人心魄的色彩,唤起深深的共鸣。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们永恒地铭刻在人类文明史上,深植入我们的头脑,构成我们基本的常识。这套书,便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它讲的是美术家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们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他们其实不是艺术圣坛上那一张张用来膜拜的画像,而是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哀有乐。米勒有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雷诺阿生了一个成为20世纪著名导演的儿子;高更最先是一位从事金融业、收入丰厚的绘画“票友”;梵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才卖出一幅画;毕加索情人无数,80岁时还迎娶了35岁的妻子;蒙克一生在亲人去世、病痛、烟酒、精神癫狂中度过,却活到81岁高龄……每一幅经典画作,不再是展览墙上的木框,而是与鲜活的生命相联系。你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那些线条与色彩是由怎样的双手来勾勒。
当这许多位美术家汇集到一起,又串起了一部美术史,他们是美术史的链条上最璀璨的珍珠。每一本书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呼应,他们是自己的传主,同时又是其他传主的背景。有时,几位名家同时出现或前后承接,你会发现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竟如此相近。你仿佛徜徉在巴黎的卢浮宫,漫步在枫丹白露森林,沉浸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你看到他们在塞纳河畔背着画夹写生,在学院的画室研究着比例与笔法,在街角烟雾缭绕的酒馆进行着思想的争鸣,在为参加各种沙龙而忙着选画、贴标签、装箱、布展……
你的美术素养不再停留在知道几幅画作、几个名字上,你与艺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你会在一场美术展览中关注画作的派别和技巧,你会在子女接受美术教育时找出最经典的画作,你会在某个地方旅行时说出哪位美术家曾与你走过同一段路。
更重要的——你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的美好。面对安格尔的《泉》,你是否为少女洁白自然的胴体而赞叹?面对米勒的《晚钟》,你是否为农民的虔诚、宁静、纯洁而感动?面对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你是否听到阳光在树叶的空隙中欢跃喧闹?面对梵高的《向日葵》,你的双眼是否被那火焰般的明亮点燃?
林锜
2015年6月于北京
这套《艺术之约》,是一封跨越世纪的邀请函,翻开它,来赴一场艺术之约。
陆佩、音渭编著的《列宾》讲的是美术家列宾的人生,同时用人生的河流串起每一处绝妙的风景,也就是列宾的作品。他的生命从哪里开始,他有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童年、怎样的爱情、怎样的病痛,又怎样成长、怎样探索、怎样谋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你会在这里一一找到答案。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陆佩、音渭编著的《列宾》是这位俄国画家的一部传记作品,从中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位画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