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性江南的道与怀/中国风江南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诗性江南的道与怀/中国风江南文化》由姜晓云著,本书收录的诗文为自己久居江南、沉潜滋味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十多年来对诗性江南的诗与思。其中,思想篇、审美篇、读书篇侧重于“思”,体现形式是短论和笔谈;游历篇、闲居篇侧重于“诗”,体现形式是诗歌与随笔。私下认为,体现江南,最好的文体为诗(词、曲),其次为散文,再次为小说,最次为论文。但在诗性的江南,无论是诗还是思,无论是诗还是文,澄怀观之,都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咏唱,大约每个人都能从中直接体会得到的。

内容推荐

《诗性江南的道与怀/中国风江南文化》由姜晓云著,主要内容:读点书,喝点酒,弄点风花雪月,不失为一份雅事,但在诗性的江南,这却成了一种流俗。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性精神的所在,倒映在江河湖海之中的,是妩媚的青山,是缤纷的花树,是低回的明月和清风,是杏花春雨下轻轻摇动的舳舻;生长在这片温软土地之上的,有莼鱼稻香,有诗酒和似水流年,有自由如风的快乐岁月,还有空灵玄虚的思想,足以让你游目骋怀,在品味四时别样的佳兴的同时,更有一层精神上的顿悟和心灵上的超脱。本书的作者长期旅居在江南,读书时有所思,生活中有所感,并在精神上对江南文化中自然澄明的诗性哲学有着深切的皈依。《诗性江南的道与怀/中国风江南文化》的文章篇幅上有长短,内容上有浅深,形式上也多样,总而言之是自然为之,是对诗性江南澄怀观道的一种结果,可以一观。

目录

主编人语

内容提要

前言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江南思想篇

 江南的自然诗性思想

 “异端”话语与江南主体精神

 江南文化中理性与诗性的相互观照

 江南禅学的“自然”与“自悟”

 两位江南学人对“境界说”的现代解读

 研寻江南都市文化的美丽精神

 江苏的城市文化精神

 江南国学:诗与思的中国对话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江南审美篇

 从伦理美到自然美

 “清”之尚

 “风清骨峻”的美学新观

 “清”与“怨”的历史传承与钟嵘《诗品》

 品味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独特性

 江南与中国公文美学意蕴的历史嬗变

思理为妙,物与神游——江南读书篇

 “文心”与“为文之用心”

 文采所以饰言

 “行人”抑或“佳人”的东坡先生

 宗白华《流云》小诗与江南诗性文化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江南国学的坚守

 为“现代文人”创制一种专门史

 钱基博先生的现代文学史观

 学问贵乎自得,际遇一任自然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江南游历篇

 忆游中山陵

 游苏州一湿地有感

 嘉兴记游

 无锡重游

 扬州弄堂

 夜游西塘

 沙滩记忆

 锦绣山川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江南闲居篇

 我躺在旷野的草地上

 给——

 思

 中秋怀远

 中秋感怀

 四时咏怀

 戊子春节感怀三首敬赠刘师梦溪

 端午诗节和骆冬青教授

 回家

 春风沉醉的晚上

 良辰美景奈何天

 一路芳华

 大河中的飞鸟

后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江南的自然诗性思想

江南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它始终标举以自然为中心,以“质有而趣灵”(宗炳《画山水序》)的诗性存在方式,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版图,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审美。它与注重人伦秩序、代表着黄河流域的诸夏文化一起,以南、北文化并立交融的姿态,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一、自然诗性的起源

史初的江南地区经济地理环境比较特别:“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从个体生存的小生态环境来看,这个地区易于为生,以至使人产生了对自然环境的自然顺应感和深度倚赖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自然思想的悄然滋生,应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从群体生存的大生态环境来看,江南地区的文明发展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山峦阻隔,河川纵横,森林密布,沼泽连绵,人们只能在河谷或湖泊周围的平原上发展自己的文化,自然的障碍将古代的文化分割在一个一个的‘文化龛’(cultura]nlche)中……文化龛之间虽然互相存在影响,但交往上却不如北方平原地区那么方便密切。”(童恩正《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

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产生了顺应自然的泛神论思想;生活资料的易得,使伦理的教诲让位于审美的观照;再加上山、水、林、沼的阻隔,族群之间缺少交往与竞争,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长期处在自足封闭、闲暇少争的自然状态之中,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杂花生树”式的自然生发景象,与北方文明“百川东到海”式的“大一统”发展逻辑明显不同。对此,梁启超有着比较与总结:“(南地)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以外。……探玄理,出世界;齐物我,平阶级;轻私爱,厌繁文;明自然,顺本性:此南学之精神也。”这种“南学之精神”,与“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清代学术概论》)的“北学之精神”,有着显著的差别。

处在这样的经济地理环境中,决定了江南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绝不是西方物、我两分式的认识论(真),也不是儒家身、心两分式的道德论(善),当然也不是现代心、脑两分式的审美论(美),而是“不知己之是己,不见物之为物”式的“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孙绰《游天台山赋》)、以“质有而趣灵”的方式存在的自然诗性智慧。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世界中最初的智慧”,“古代人的智慧就是神学诗人们的智慧,神学诗人们无疑就是异教世界的最初的哲人们,又因为一切事物在起源时一定都是粗糙的,因为这一切理由,我们就必须把诗性智慧的起源追溯到一种粗糙的玄学”(《新科学》)。

“诗性智慧不仅是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心理功能。”(刘士林《中国诗学原理》)历史上江南地区由于没有食物链断裂(“断乳”)的危机,文明得以独立自在地发展,思想文化上更多的是对原始诗性智慧的自然延承与发展。因此,不从诗学的角度,是无法把握江南学术文化的本质精神的;不从诗性智慧的角度,是无法把握蕴涵其中的神韵的。由于诗性智慧的非对象化的特点,江南学术文化思想的内核是不消言说、只能静观的,这集中体现在其后的自然天道、玄学、南禅、心学、诗学等江南思想资源中;由于诗性智慧的整体思维的特点,江南学术文化思想与日常人生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人生的升华。

P2-4

序言

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性精神的所在。倒映在江河湖海之中的,是妩媚的青山,是缤纷的花树,是低回的明月和清风,是杏花春雨下轻轻摇动的舳舻;生长在这片温软土地之上的,有莼鱼稻香,有诗酒和似水流年,有自由如风的快乐岁月,还有空灵玄虚的思想。徜徉在这四季别样的水光山色里,江南的读书人除了吟啸欣赏与冥会玄思,似乎很少再去进行繁复的理论的追问,而特别讲究顿悟与超脱。江南人秉持的这种生命精神和生活态度,诚如孙绰所云:“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江南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绝不是西方物、我两分的认识论(真),也不是儒家身、心两分的道德论(善),当然也不是现代心、脑两分的审美论(美),而是“不知己之是己,不见物之为物”、以“质有而趣灵”的方式存在的诗性智慧。由于诗性智慧的非对象化的特点,江南文化思想的内核是不可言说、只能静观的,这集中体现在江南的自然天道、玄学、南禅、心学、诗学等思想资源中;也由于诗性智慧的整体思维的特点,江南的文化思想总是与日常人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人生的升华。扎根在江南民间的这种诗性智慧基础之上的,就是江南文化中呈现出来的诗性哲学。

宗白华认为:“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澄怀观道作为江南诗性哲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进入这种境界的根本方法。澄怀观道是自六朝以来在体味江南山水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与形成的,当然,经过如此“玄览”之后的江南山水也显得更加明丽动人。受此影响,生长其中的江南学人既喜爱精神上的“玄思”,也爱好“四时佳兴”,而且往往以“直见本心”的方式行事,言谈之中充满着自然精神,充满着诗性智慧。

本书收录的诗文为自己久居江南、沉潜滋味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十多年来对诗性江南的诗与思。其中,思想篇、审美篇、读书篇侧重于“思”,体现形式是短论和笔谈;游历篇、闲居篇侧重于“诗”,体现形式是诗歌与随笔。私下认为,体现江南,最好的文体为诗(词、曲),其次为散文,再次为小说,最次为论文。但在诗性的江南,无论是诗还是思,无论是诗还是文,澄怀观之,都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咏唱,大约每个人都能从中直接体会得到的。

后记

想象江南的诗性与美丽,最早是从中小学课本选录的精美诗文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在衣食困窘的少年时代,江南的这份诗性与美丽,虽然可望不可及,却往往让自己沉迷,并育有一份诗情。

懵懵懂懂地走了不少人生弯路之后,有幸在1998年的春天来到古都金陵读研,用刚刚觉醒的主体精神,去拥抱生命中的春天。更有幸的是,遇到了刘士林先生,爱上了他的诗性哲学,跟随他走进了无比美妙的江南诗性文化之中。受此影响,我着手写的第一篇关于江南文化的文章,就是“江南话语丛书”新一辑中收录的《帝子词人李后主》,由于写得兴起,那天上课还迟到了,恰恰还是士林先生的课。记得士林先生问了一下缘由后,淡淡地说:“你今天可以不来上课的。”随着学习的深入以及学术兴趣所致,我在江南文化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江南的学术文化思想。在导师石家宜先生、刘梦溪先生的亲切指导下,我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分别写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钱基博的《现代中国文学史》。魏晋南朝和清末民初是江南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刘勰和钱基博可谓是江南博学清言的学者的古今代表。

“江南话语丛书”是学术性、文学性和现代性兼具的一套读物,在第1辑中我也曾在刘士林先生、洛秦先生的主持下跑过“龙套”,如今终于有了“独白”的机会,在此对二位先生的信任表示感谢。检视箧中,文章虽未大满,却曾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油然而生敝帚自珍之意。编辑此书时,正值学校寒假、春节将至。每当走进已露春意的校园,大隐隐于办公室,专心致志于每个文字的推敲和每张图片的选择,骋目娱怀,不亦快哉!

感谢刘士林先生给本书改了个这么精当的名字,感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骆冬青先生长期以来精心的鼓励与支持,感谢高晓峰等好友为本书提供了诸多精美的照片,感谢胡友志、赵靖、周奕欣、葛妍婕、丁晗等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学生助理团的师生对书中插图所给予的精细的修订,感谢书中摘引过的图文的作者们的精妙的玄思(如有未及标明之处请直接与本人联系),感谢夏楠、王晓静对本书的精准的编辑,同时也向所有人的所有关心和厚爱表示深深的谢忱!

姜晓云

2013年2月8日于南京仙林茶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性江南的道与怀/中国风江南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晓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28745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201311247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