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缔造者。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断推动中国历史的胜利前进。
值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山懂省档案馆编辑、出版《毛泽东与山东》一书,颂扬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铭记他对山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亲切关怀,寄托山东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怀念之情。
图书 | 毛泽东与山东 |
内容 | 编辑推荐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缔造者。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断推动中国历史的胜利前进。 值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山懂省档案馆编辑、出版《毛泽东与山东》一书,颂扬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铭记他对山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亲切关怀,寄托山东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怀念之情。 内容推荐 《毛泽东与山东一书》分为领袖足迹、运筹帷幄、亲切关怀、幸福回忆、感情岁月、伟人记事六个部分,共48万字、140余幅照片和手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对山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关怀,记载了他在齐鲁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情,集史料性、可读性、趣味性、权威性于一体,生动展示了毛泽东同志对山东人民的深情厚意,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本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主席对山东人民的亲切关怀,记载了他在齐鲁大地的足迹,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生动感人的故事。 书中文图并茂,内容丰富,亲切自然,很值得一读。从中不但能领略到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人要和魅力,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一心为民的赤了情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领袖足迹 毛泽东休假到山东 珍珠泉礼堂的报告 毛泽东在青岛 来山东考察办社 在北园作出论断 毛主席三次考察东郊公社 毛泽东两来农科所 毛泽东到珍珠泉大院看展览 毛泽东调查山东社教 第二部分 运筹帷幄 集中兵力 定陶歼敌 鲁南胜利 局面打开 南弃临沂 北袭莱芜 猛虎掏心孟良崮 战略反攻鲁西南 从七月分兵到沙土集战役 “东红兵团”打败“胶东兵团” 攻济打援 决战序幕 第三部分 亲切关怀 毛泽东亲自与范筑先搞统战 毛泽东连续批示山东的镇反报告 毛主席三次批示中共济南市委报告纪实 毛主席批示学习高家柳沟村记工学习班经验前后 毛泽东称赞曲阜陈家庄农业生产合作社 战胜穷山恶水的厉家寨 毛泽东观看山东大比武 毛泽东为马进题词 毛泽东为济南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 毛泽东与郑凤荣亲切握手 第四部分 幸福回忆 难忘成长岁月 我的父亲舒同与毛泽东 回忆毛泽东调查研究的几件往事 我给毛主席汇报三线建设 永不褪色的记忆 感受毛泽东 父亲高亨与毛主席的一段往事 我脑海里按下的永久快门 毛主席关心我们服务员 第五部分 感情岁月 毛泽东与一大代表王尽美 毛泽东和刘谦初一家 跟随毛主席从延安到北京 我在延安警卫毛主席 我在毛主席身边十三年 我给主席当招待员 毛主席的农民情 跟随毛主席九年间 第六部分 伟人记事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给山东党、政、军领导人的电报 毛泽东给山东的题词、指示和批示 毛泽东来山东调查研究和视察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52年,中国面临的任务紧急而又繁杂:正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加快恢复国民经济的步伐,医治战争创伤;全国正在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这些工作当然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亲自领导。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见毛泽东日理万机,操劳过度,多次提出让毛泽东休养一段时间,以便使他更加精力充沛地工作。中央决定,让毛泽东休息一周。 从1952年10月25日到11月1日晚,毛泽东进行了有意义的7天休假。而在这短短7天时间里,毛泽东却在山东用了3天时间,观看了济南、曲阜、徐州(那时属山东省管辖)的一些景点,讲了一些历史典故。他那幽默的话语,谈笑风生的音容笑貌,渊博的历史知识,惊人的记忆力,平易近人的作风,气宇轩昂的伟人风采,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好!就这样看三泉一湖一山。” 1952年10月26日下午6点多钟。 济南火车站戒备森严,站台上只有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和山东省公安厅厅长李士英站在那里向东张望。 许世友皱着眉头急切地问:“你接公安部长罗瑞卿从天津打来的长途电话,说是有位中央负责同志今天下午要到济南。你猜,这到底是谁呢?” “猜不透是谁。”李士英摇摇头回答。 只见一列绿色的列车没有鸣笛,自东而西徐徐进站了。这时,许世友、李士英也跟着列车快步向车门跑去。等列车停稳后,女列车员打开车门下车,紧随其后,罗瑞卿也走下列车。 许世友急切地问了一声“罗部长,谁来了?”就急着要上车。 罗瑞卿见许世友着急的样子,开玩笑地说:“许司令,再急也得让我向主席报告一下嘛!” 许世友一听是毛泽东来了,高兴得像小孩子,差点蹦起来。经罗瑞卿向毛泽东请示后,许世友、李士英等人登车晋见毛泽东。 许世友是个有话憋不住的人,他往毛泽东身边靠了靠,笑着说:“主席,我们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山东的指战员盼您来,山东的人民群众想见您。听说您还没有来过济南,应该好好看看,这里有很美的景观,如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大明湖。” 然后,许世友扶毛泽东下车,一同乘坐“雪弗莱”牌轿车缓缓驶进交际处大门。 毛泽东从车上下来,面带微笑,和大家一一握手。 随行来的还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黄敬,还有中央警卫局的叶子龙和汪东兴,以及从天津上车的中共天津市委书记黄火青、市长吴德和民主人士、天津九大盐业公司总经理李烛尘。 他们把毛泽东一行让进东楼客厅坐下。这时,毛泽东笑着指指许世友向李烛尘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的许世友同志,他是山东军区司令员,他的人生很传奇。早年家里很穷,在少林寺当和尚,1926年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当过连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后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著名的黄麻起义,在红四方面军,从班长一直提拔到军长。尔后,又到抗大学习,然后到了山东,解放济南是他具体指挥打的。” “我的名字还是主席您给改的。”许世友笑着说。 说起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还有一段故事。 许世友原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以后。当时,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一方面军的第1、3军和四方面军的第4、30军组成,直接由党中央和前敌总指挥率领。许世友任第4军军长,率部担任后卫。毛泽东与许世友相见后问:“我经常听到你的名字,知道些你的传奇经历,没有看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 许世友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姓是言午许,家谱上是‘仕’字辈,父母给我取名许仕友。参加红军后,我有空就学认字,才知道‘仕’就是做官的意思,不如把‘仕’改为‘士’,那个时候想,这一字改后,当了红军战士就名副其实了。” 许世友说完,笑着问毛泽东:“您看我这个名字改得可好?” 毛泽东笑了笑说:“好是好,不过,咱们再商量一下,再改个字,把‘士’字改为世界的‘世’好不好?叫世友——世界之友哇。我们这次北上抗日,眼光要往远看,放眼世界嘛!所以,要做世界之友。” 许世友说:“主席给我改得好!”从那以后他就改名叫许世友了。 这时,毛泽东点燃一支烟,吸了几口,又端起杯子喝了几口茶说:“我来不扰民,不害民,随便下来看看,你们分局的同志该干什么干什么。” 许世友以军人的姿态,立即站起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地说:“主席您来,我们不照顾您,照顾谁!再忙我们也要照顾您啊!” 随后,毛泽东又问了山东工农业生产情况和发展地方工业等问题。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分局工业部长高克亭,分局委员、省政府常务副主席王卓如等一一作了回答。 这时,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副部长李宇超说:“明天是不是请毛主席到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大明湖这几个地方看看?” 讲到这里,毛泽东笑着看看大家,操着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风趣地问:“净水吗?” 大家都笑了。 许世友说:“主席,大明湖的北极阁,就是济南战役时王耀武指挥部,他就是从那里逃跑的,请您去看看。” “好吧,许世友同志,明天我们就去大明湖看北极阁!” 突然,毛泽东又问:“世友同志,黄祖炎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啊?” “在南郊的四里山(即今英雄山)。”许世友回答。 “我要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下。”毛泽东神情严肃地说。 “那好,我陪您去四里山看看黄祖炎的墓。”许世友说。 毛泽东说:“好!就这样看三泉一湖一山吧。” 接着,毛泽东笑着诙谐地说:“去的时候,只要个把人和我去,去多了人,以后你们要‘反’我喽!” 因当时全国的“三反”、“五反”刚刚结束,“反”,是指“三反”、“五反”。惹得全场人哈哈大笑。 谈到这里,大家怕毛泽东累了,让他早休息,就离开交际处到许世友住处聊天。P3-6 序言 值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省档案馆编辑、出版《毛泽东与山东》一书,颂扬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铭记他对山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亲切关怀,寄托山东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怀念之情,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情。编者邀我为该书作序,恭从写下这段文字,权且为序。 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缔造者。他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精神,永远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不断推动中国历史的胜利前进。 毛主席对山东这块热土极为重视,对勤劳勇敢的山东人民给予厚爱。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倾注着他的心血。抗日战争中,毛主席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使山东成为全国惟一以全省为范围的抗日根据地,成为调整全国战略部署的重要枢纽。山东解放战争的胜利,凝结着他的智慧。解放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山东战场上的部队屡建奇功,从这里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山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汇聚着他的关怀。新中国成立后,他心系山东,多次视察,给予亲切关怀和指导,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 《毛泽东与山东》一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毛主席对山东人民的亲切关怀,记载了他在齐鲁大地的足迹,叙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生动感人的故事。书中文图并茂,内容丰富,亲切自然,很值得一读。从中不但能领略到毛主席的伟人风采、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学习他深入实际的优良作风、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毛主席、感受毛主席、学习毛主席,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大好形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伟人已逝,风范永存。山东人民对毛主席充满深深的崇敬和爱戴。他永远活在齐鲁儿女中间,激励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我们缅怀毛主席、纪念毛主席,就要努力去实现他和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理想;就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的教导,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以实际行动完成革命先辈的未竟事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可爱的山东建设得更加富强、民主、文明。 后记 为了颂扬毛泽东的丰功伟绩,铭记毛泽东对山东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关怀与指导,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编写了《毛泽东与山东》一书,献给毛泽东诞辰llO周年,以表达山东人民对毛泽东的怀念之情。 该书被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重点选题,在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中共山东省委的重视和支持。省委书记张高丽亲自为本书作了序,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省委常委、秘书长杨传升,副省长蔡秋芳分别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同时,省委还把本书出版座谈会列为山东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聘请的两位顾问,他们对这本书的热心关注,令人十分感动。老书记苏毅然十分关心支持这部书的编辑出版,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逢先知亲自审定了这部书的编撰方案,并帮助提供了一些资料;接到送审稿后,他又请唐洲雁研究员审查了全部书稿,并一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我们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敬意。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这部书得到了许多当事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郝建秀刚病愈就审阅了稿件;朱永顺不顾年迈体弱亲自来档案局提供资料;曾多年担任谭启龙秘书的刘传欣,拿出当年的日记,帮助我们核对和补充了毛泽东来山东的次数与时间;张仙朋不顾多病,热情地与编辑人员多次长谈,提供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化时奎在病床上反复修改了稿件;李锡友、郑松认真地核对历史事实;陈之平热情地提供照片资料。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特致谢意。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中央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镡德山,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编研室副主任马怀金,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研究员唐洲雁、责任编辑王春明同志,在百忙中审查了书稿,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这部书还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济南军区档案馆、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图书馆、青岛市档案馆、《老干部之家》编辑部等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对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所采用历史照片主要由我馆与作者本人提供。 这部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2000年上半年,提出课题,由时连泉、辛俊岱组织编研处的全体同志开始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然后由王东溟制定了编撰方案,后提交局党组进行研究,同意列入2001年局里的工作规划。 2001年7月,局党组开始组织编写,第一、二部分由王东溟负责,第三部分前期由许元负责,后期由张尚赢、赵刚负责,第四、六部分由邱爱萍负责,第五部分由于鹏负责。全书的组织协调工作由王东溟、赵刚、邱爱萍负责。李光泉等党组成员多次对这项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审阅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全书完成初稿后,由王东溟、邱爱萍、岳宗福进行统编,张奎明审查了全书的稿件,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省委的要求,以高标准、高质量、精品工程为目标,进行反复修改,力求使这部书达到较高质量。但由于我们的编写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些不足之处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山东省档案馆 2003年10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毛泽东与山东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奎明//李光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9750731415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6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86 |
出版时间 | 2003-11-01 |
首版时间 | 2003-11-01 |
印刷时间 | 2003-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8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A752 |
丛书名 | |
印张 | 4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8 |
宽 | 157 |
高 | 2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