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
| 内容 | 作者简介 贺雪峰, 1968 年生,湖北荆门人,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 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乡土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从事乡村治理研究和乡村建设实践,长期坚持实地调研,学术研究上主张“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主要著作有《新乡土中国》《村治的逻辑》《地权的逻辑》《治村》《南北中国》《很后一公里村庄》《大国之基》等。 目录 增订本自序I 序言/徐勇i 上篇 基本概念 论村庄社会关联 人际关系理性化中的资源因素 论半熟人社会 半熟人社会与直接选举 乡村选举中的派系与派性 派性、选举与村集体经济 论村级权力结构的模化 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中篇 分析方法 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 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 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 面子、利益与村庄的性质 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 再论中国农村区域差异 村庄选举研究的两种进路 下篇 实证研究 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 村庄选举的社会基础 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与政策后果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两种类型 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形态 村级治理中的村民代表 人口流动对村级治理的影响 结语: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提纲 后 记 导语 要理解农村的真实图景,就需要到农村去看,去调查、访谈。但是,我们看到的农村就是真实的农村吗?特别是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热闹场面和宏大话语之下时,我们的调查可能不过是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听到了我们想听到的话。当我们用来自西方的理论资源去看、去听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往往是一幅远离真实农村的图景。站在中国现代化的立场和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农村,将中国农村和中国现代化作为一个整体,是研究中国农村的基础。本书试图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三编:上篇为基本概念,包括《论村庄社会关联》等;中篇为分析方法,包括《村庄权力结构的三层分析》等;下篇为实证研究,包括《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等。在这密密联结成网的21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问题,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站在中国农村本位的立场来观察和理解农村,从乡村治理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农村及农村政策和制度,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贺雪峰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683179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75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32 |
| 出版时间 | 2020-05-01 |
| 首版时间 | 2020-05-01 |
| 印刷时间 | 2020-05-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518 |
| CIP核字 | 2020028872 |
| 中图分类号 | D638 |
| 丛书名 | |
| 印张 | 24.6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6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