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湛甘泉思想研究(以生为中心) |
内容 | 内容推荐 湛甘泉与同为明儒巨擘,然而两人身后遭遇却反差极大。前者宗风普被,后者则门户凋零。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明代思想研究进入深耕阶段,本世纪初,逐渐有学人将研究触角伸向甘泉思想。这些学人的研究无疑推进了甘泉思想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停留于平铺直叙,缺乏一个核心概念统领甘泉思想。在认真研读甘泉文本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一核心概念定位为“生”。在核心概念“生”统领下,力图展现甘泉独特的思想面貌。全书共分五章。章追溯湛甘泉“生”思想的渊源。第二章阐述湛甘泉怎样在“生”的视域下架构整个思想体系。第三章阐述湛甘泉的工夫论。湛甘泉工夫论可概括为“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是工夫的宗旨。在湛甘泉看来,“体认天理”只是在心中种下颗种子。种子能否发芽、茁壮成长,尚待“涵养”。第四章阐述湛甘泉“道统”说。第五章阐述湛甘泉与思想的异同。 作者简介 马寄,男,1972年生于江苏南京,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就读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得中国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8月至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2012年9月重新回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并于2016年9月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7月被闽南师范大学聘为副教授,现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在《伦理学研究》、《广西大学学报》、《哲学门》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过贵州省教育厅课题基地“与湛若水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课题(已结题)。 目录 引言1 章甘泉思想之源:“生生”思想与白沙“自得”之学17 节“自得”之学17 第二节“自得”之学的特质:“自然”29 第三节生:“心”“道”凑泊之机37 第四节白沙工夫法门的检讨44 第五节陈白沙与湛甘泉56 第二章“生生”:甘泉思想的内核68 节“生”:一“气”运化69 第二节“道”:运化燮和80 第三节“心”:“知觉”下的主体93 第四节“性”:“生”之渊薮104 第五节“生”:物我浑一境界的达成122 第三章“生生”发明:甘泉工夫论143 节“随处体认天理”143 第二节体证次第:即体认即涵养159 第三节勿忘勿助:“随处体认天理”之具体路径182 第四节即知即行:工夫视域下的知行观213 第四章“生生”正脉:甘泉“道统”论229 节甘泉“道统”观:“中正”229 第二节力辟慈湖261 第三节痛非老子297 第五章甘泉与阳明之间的交涉321 节早期交涉:共倡圣学321 第二节中期交涉:“格物”之辩326 第三节后期交涉:“必有事”与“勿忘勿助”的工夫之争337 结语甘泉之学的辩诬、正源352 主要参考文献362 后记37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湛甘泉思想研究(以生为中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591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0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首版时间 | 2020-08-01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64 |
CIP核字 | 2019288873 |
中图分类号 | B248.995 |
丛书名 | |
印张 | 2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