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纽约客闲话精选集(1)/副刊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逼疯莫言

陈九

看这文章的题目,或许有人认为我要逼疯莫言。其实这事跟我无关,我倒觉得当下媒体有逼疯莫言的倾向,甚至我怀疑他们暗中挂赌,疯了一赔几,不疯一赔几,否则怎会如此起劲儿。

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媒体给予报道是应该的,连我这个海外业余写手都被越洋电话采访过。记得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莫言获诺贝尔奖不仅提升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也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华文文学的概念包括一切用华文写作的文学作品,无论作家什么国籍,身居何处,只要用华文写作,都将从莫言获奖中受益。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学是文明的结晶。中国文学引领着华文文学的发展,是华文文学的源头和主体,这次莫言获奖再次说明了这点。

现在看来,这些话跟废话差不多,不过很庄严。我当时以为,莫言是作家,即便获诺贝尔奖还是作家。作家是写作的,不是演戏的,不应像范冰冰、李冰冰等电影明星,动不动就出来亮相。更不应像政客,时不时得曝光,否则就怀疑被“双规”了。作家得奖,得完您赶紧回家,该干嘛干嘛去。

但情况跟我想的不同,媒体看来并不在意庄不庄严。他们跟莫言没完没了,搞得莫言比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还忙。我敢说,前一段时间范冰冰、李冰冰的出镜率肯定比不上莫言。那个架势,翻箱倒柜跟缉拿逃犯一样,抓到有赏,这些记者抓到一则莫言的新闻肯定有赏。你信吗?反正我信了。

也罢,谁让我们得奖心切,从林语堂那一辈就惦记诺贝尔奖,终被莫言攻破,美就美几日吧。没想到说时迟那时快,媒体这通忙活,围着莫言打转,有报道说,莫言已6 个月未出新作。天哪,莫言这回改摊贩了,三五个月就得上批新货,由明星到摊贩,真是逼疯莫言不偿命。写作是个人的创作行为,凭感觉,不是大庭广众下耍猴儿。先物质诱惑,再舆论相逼,作家原本就脆弱,如此相逼岂不要废了莫言吗!咱们这儿好容易出个诺贝尔奖得主,最不珍惜的恰是咱们自己。中国文化好像有此种恶习,凡杰出者,出来一个毁一个,庸俗无底线,高尚无出路,令人不禁扼腕。

我看莫言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半疯了。最近与诺贝尔奖得主库切的对话几乎不在同一层次。比如对诺贝尔奖政治性的议论,有必要一口否定吗?我们生活在政治空气里,根本无法摆脱政治的浸透,也不符合实情。诺贝尔奖的政治前科累累,不胜枚举,它没颁给鲁迅,没颁给老舍和巴金,却颁给莫言,真说明莫言比鲁迅、老舍、巴金都强?就没一丝其他考量?如此否定是因为无知还是出于某种私心?无论什么,都体现不出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家风范。再比如,你说诺贝尔奖奖金非纳税人的钱,因此你不必为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这叫什么话? 诺贝尔奖奖金来自诺贝尔家族,难道你对瑞典就该负什么责任?如果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全靠金钱驱动,当年文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呢?我倒不在乎你是否有这种情怀,我在乎的是,如果你没有这种情怀,而用物质衡量精神和责任,这种习惯性思维,能出何种文学呢?

歇手吧!这不仅是对媒体和社会,也是对莫言本人的呼吁。英语有句话叫“Leave him alone”,就是不要打搅他的意思。不要打搅,更不要上瘾。作家就是个影子,不能老用强光照,一照就没了。莫言得的是文学奖,他命中注定只能当作家。希望媒体和社会尊重这份不光属于莫言本人的荣誉,留给他一份当作家、当大作家的平静空间。

(2015年6月13日)P121-126

目录

一 美国种种

 “ 丑陋的美国人

 游历 “ 富人国

 虚构的总统魅力

 参议员的行为艺术

 种族脸谱

 如果山姆大叔不高兴

 且看 世纪的女权运动

 在美国 她是玛丽·居里

 淡定

 面子与尊严

 诗人

二 书文漫话

 想象年轻的庄子

 棋子与刍狗

 羽扇纶巾

 诗人与名节(一)

 诗人与名节(二)

 诗人与名节(三)

 诗人与名节(四)

 知堂谈鲁迅小说

 杨绛和钱锺书

 金庸小说的人名

 书衣文录

 沉默的王小波

 行云止水 弛中有张

 点点胭脂红

 古都闲话

三 时评杂议

 牛津先生乱弹琴

 思想的风筝

 白短裤红趾甲

 逼疯莫言

 石头能让人不朽吗

 一衣带水

 轰炸广岛的人

 也论月亮与臭虫

 旗袍与开衩

 装嫩 发嗲 犯贱

 握手的起源

 昭君无怨

 李二先生是汉奸吗

 求婚

 钻石也是石头

四 纽约灯火

 拍卖曼哈顿

 孤独纽约

 漫步纽约的作家

 摩天“石笋 时代来临

 纽约“穷人门

 “圣水 危机

 阿凡达时代

 硝烟弥漫的爱情

 吉尔先生的幸福蓝领生活

 乌拉

 长蛇阵

 市长传奇

五 故国悠悠

 磬声

 临顿桥

 前世今生

 一对夫妻的真实故事

 驴话

 四姐

 帖缘

 龟友

 哭泣的老母亲

 三过六榕寺

 寂寞桂林公馆

序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问,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内容推荐

刘倩编著的《纽约客闲话精选集(1)》是美国《侨报周末》2007年开辟的一个精品随笔栏目,以著名随笔作家董鼎山先生为首,聚集了北美一批散文随笔方面的行家里手。起初以纽约当地作家为主,之后发展到全美。十几位美国中文作家的风格各异,或凝重深挚、或典雅飘逸、或质朴温厚、或张扬肆意、或风趣辛辣,这些专栏文章呈现出多元化美国带给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耐人寻味。因为身在美国的缘故,无论是谈论美国还是中国,回忆过往还是剖析现实,读来都给人以新鲜感。

编辑推荐

刘倩编著的《纽约客闲话精选集(1)》中的这些文章透露出不同层次的美国体验,也许会令国内读者感到新鲜,由于疏离国内的中文语境,作家的文字修炼更为纯粹,论说叙事,文气畅达,显出个人的审美趣味。《纽约客闲话》的散文风格分类为“土”“石”“沙”“玉”四类。“土”散文沉实厚重,境界包容大;“石”散文奇峭多型,结构多样;“沙”散文冷酷奇幻,自成一格;“玉”散文精致细密,技术求精,内涵求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纽约客闲话精选集(1)/副刊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倩编
译者
编者 刘倩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90898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630731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191
13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