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情不自禁
内容
内容推荐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故乡人写故乡事,有亲切浓郁的故乡味道,表达了作者的深深乡愁味、悠悠故乡情。
本书以“情”为正能量和主旋律。文集中,《最美不过故乡情》《我的老堤我的爱》反映了家乡的变化,折射党和政府扶贫好成效;《老堤有座红军墓》为家乡的美丽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给出了“红色答案”;《一句话的力量》领悟父亲朴素的廉洁教诲;《接力的母爱》体悟天下母亲的无私与崇高;《姐姐,生日快乐》感恩长姐的关怀和温暖;《一言成就墓志铭》体会兄长正直向上的影响……
在鲍邦协眼里,潜江是一个绚烂多彩的地方,一个值得被反复吟诵的城市。作者发自心底地赞颂潜江的人、潜江的水、潜江的路、潜江的小龙虾,潜江的花鼓戏等,将改革开放硕果的美丽图画呈现给读者。
作者简介
鲍邦协,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党政干部班毕业。1970年入伍。1971年入党。先后在铁道兵、潜江县人民武装部服役16年。军官转业。
转业后。曾任潜江市财政局科长,潜江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心)、潜江市潜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人。几十年来笔耕不辍,有各类文章百万字被国家和省地报刊媒体采用。并多次获奖。著有文集《梦的羽毛》。用文字歌颂时代、追忆过往、诠释乡愁、致敬亲情、感恩生活、辉映夕阳,是自给自足的跋涉动力!
目录
笔墨之尚(序一)
秋天的歌者(序二)
乡情浓浓
水柔树秀韵潜江
潜江路的诗意与远方
虾舞潜江“红”
潜江水杉,应该“绿”得明明白白
在北京看《河西村的故事》
最美不过故乡情
巍巍高石碑
走近“兴隆”
情满兴隆
我的老堤我的爱
鲍湖臆想
不了水杉情
聆听春天
追梦,光明牵着幸福的手
堰塘里的浪花
钢笔,一代人的记忆
相见不如再见
壶中日月长
红泥小火篮儿
我为社员记工分
远逝的年味
石磨悠悠情悠悠
茂盛起,良知的森林
年味多姿
琐忆启蒙
童年的木拖鞋
非常“情结”
水车情思
小街拾旧
远去的乡戏
难忘故乡连枷声
那塘那景惹乡思
石碾印象
网上花鼓解乡愁
乡路弯弯
梦的跋涉
唱给你,高石碑(歌词)
高石碑,我可爱的家乡(歌词)
老堤有座红军墓
亲情柔柔
永远的灯光
一句话的力量
父亲的酒杯
父亲为我包新书
一件大衣的温度
接力的母爱
接触凋零
别离匆匆泪千行
在没有爷爷奶奶的日子里
姐姐,生日快乐
又见晓曦
笑脸如花
儿子的“小棉袄”
晓曦上学啦
感受幸福
阴影下的足迹
我跟父亲下馆子
一言成就墓志铭
我家大妹是姐
我为小妹做陀螺
心路上的行走
这传说有意义
懵懂的遗落
鞠躬,心灵的姿势
友情绵绵
奉一本拙作拜大年/25l
凡者不凡
鹤梦不离云
那截时光那份难忘
有幸晤毛老
真情绚烂
我为红色折腰
她在原地等我
因为感情,《因为爱情》
学会“在乎”
为人生分量加重
阅读自己
酒喝过,岁月留下
小电话“晒”出大变化
人生浅悟
春日心语
并非邂逅
兵情依依
难忘“花脸沟”
血染“顺山岭”
又到军营
大院情愫
我情依依走通辽/34l
梦回辽西
献血为盼战友归
老兵李健
那截时光尚温
不尽的喟叹
沿着铁路走
北京的冬天好温暖
军营飞絮
感晤高粱米
八一举杯,铁道兵不缺席(朗诵诗)/39l
教授当年是士兵

写梦想抒情怀
读邦协
键盘声声唱夕阳(代跋)
序言
笔墨之尚
陈忠华

近些年来,文学创作已
经逐渐地成为邦协的一种生
活方式,他喜欢用精湛的笔
墨讲述自己的生活阅历,阐
释他对世界的认识,表达他
的情怀、情操和情志,他甚
至倾向于用文学的方式进行
社交——用文学与战友、同
学、同事、同乡分享他的悲
欢和心得。我以为,同很多
人比起来,他的血似乎更热
,因此有时候他表现出来的
生活激情自然也就更为奔放
;他对世界的观察十分敏锐
,所以他对生活的体验也更
为细腻和丰富。在某种意义
上,他的写作技巧可以称得
上得心应手,他有几篇创作
在意境上几乎达到了出神入
化的水平。他的文学创作活
动趋近一种自在的境界;换
言之,他就是生活在文学之
中,用文学创造着自己的同
时又在不断地改造着自己,
更新着自己的精神面貌,使
自己新的身份形象臻于完善
和丰满。
所谓身份形象,我是在
讲,邦协通过一篇又一篇的
作品建立起了一种自我文学
生活的人格形象。对此,邦
协自己是没有意识的,因为
他不大可能有意地进入这样
的身份原型(prototype)
,而是慢慢地不自觉地靠近
着并且最终会使他叠加于这
一身份原型。倘如此,于潜
江故乡的文学界当为最理想
的期许。
邦协以自己特有的世界
观、思想方法再加上他勤勉
的创作实践,把他对生活的
各种体验渗透到笔墨里,映
射到作品中,再通过传媒渠
道或者社会关系影响社会、
影响他身边的人。理论上,
邦协的自我文学生活人格形
象是他作为创作主体之外的
他者在阅读中建构起来的关
于他的文学生活人格形象的
感知、评价和解释。只是因
为视角的不同、距离的不同
以及方法论的不同,感知形
象的图式元素又会因“他者”
的分化而形成一定的差异。

我和邦协在整个儿童少
年时期及青年时代早期的生
活环境与条件是相同的,但
这之后我们两人便有了不一
样的人生阅历。恢复联系之
后我们仍然没有机会晤面。
他在北京我在烟台,两人硬
性的公干倒是都没有了,却
都有着新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替儿女分忧解难,照料
孙辈。这是中国当代特有的
一种社会现象,我们都是这
一现象中的存在,同时我们
又都不自觉地烘托着这一现
象。
如此长时期的分离和中
断联系,使我对邦协的生活
、工作所知甚少,所以,就
特别急切地想了解他的成长
、成熟和成就过程以及其中
的一些故事。但是,在饱和
式地赏读邦协的作品之后我
便转念思索,人生就如生命
运动过程,辉煌也好落魄也
罢,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代谢
,任何故事都会成为过往。
把握当下寄望未来,这才是
最为重要的。因此,我开始
深入关注更为现实也更有意
义的一些问题:邦协文学创
作的原动力何在?他的文学
生活的人格形象的魅力究竟
表现在哪里?其作品的风格
内涵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是
相互关联的,探讨和解答其
中一个问题,另两个问题也
就有解了。最终,我确定从
精神、情操、思想一思维这
三个维度上提出一些意见。
这三个维度互为解释和支撑
,用以构成理性和稳定的人
格形象架构。又因为一般情
况下作品的个人风格是作家
精神、情操和思想的外现,
所以作家创作活动的原动力
以及作品的风格内涵也可以
从这三个维度中求解。
第一,现代视域下的传
统心灵。
读邦协的作品不难发现
,虽然他没有把忠孝和仁义
礼智信这些字眼挂在笔头写
在纸上,但是他的笔墨是浸
润在纲常观念之中的。你看
,他做人规规矩矩、清清正
正,做事明明白白、仔仔细
细,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工
作纪律不越雷池半步。他在
部队尊敬首长,在地方公职
部门尊敬领导,在学校尊敬
老师,与同学、同事、同乡
和睦相处,这些题材邦协都
有专门的篇目。他对父亲的
谆谆教诲铭记于心,对母亲
的哀思悲楚难抚,他深深地
感念长姊如母的人伦情怀,
他尽力在生活上提携家弟家
妹,他养育子孙慈爱多于严
厉。这些题材邦协更有专门
的篇目,这些篇目都是他传
统心灵、德行的真实写照。
探究起来,这样的心灵
和德行,往小处说,是他家
几辈人家风熏习传承的结果
;往大里说,则要归功于正
统教育下他的文化自觉了。
应该说,这样带有传统烙印
的心灵与德行,我们这个辈
分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的,
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
或淡。但因为作家的社会责
任以及文学的教化功能,这
样的心灵与德行于邦协就显
得弥足珍贵了。
第二,以柔为美的审美
意趣。
我不知道在中国文艺理
论中“柔”是否能够或者已然
成为一个审美范畴,但我认
定,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
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柔”
是能产生审美刺激的,或者
更为直接一点地说在文学作
品中“柔”就是一种美。这是
我读邦协的作品之后建立起
来的观点。
除了军旅生活作品之外
,邦协多半是以故乡(他视
曾经服役过的铁道兵为第二
故乡)潜江的大地为纸,饱
吸汉江之水成墨,来创作他
的心作,或抒情或叙事或论
理,兼而有之。他尤其醉心
和钟情于故乡的路、树和水
。他写路,把诗意洒在路上
;他写江河
导语
本书为作者已发表散文作品结集。作者用精湛的笔墨讲述自己的生活阅历,阐释他对自己所及的世界的认识,表达他的情怀、情操和情志。本书颂扬美好,讴歌善良,赞美生活,感恩部队、战友、亲人和故乡。文章清新细腻,文风向上,充满正能量。
后记
键盘声声唱夕阳
工作年龄到点,人生前
页翻篇,一切过往归零。看
花开花谢,听潮涨潮落,任
云卷云舒——泰然安然的夕
阳舞台拉开大幕!
在这方舞台上,能否“红
霞漫舞”“歌声嘹亮”?
十多年前,我和同龄人
被“内退”,7年前,正式办
理了退休手续,如何过好退
休生活很现实地摆在我面前
。我设想,不上班了,骑一
辆自行车,每天从园林到广
华,再从广华回园林,开心
地逛逛潜江东西城区,把潜
江的景色看个够,也收获一
个强健的体魄;经济条件允
许,随身带一台照相机,拍
尽潜江的风光景物,为美丽
的故乡立传!
谁知,理想很丰满,现
实很骨感!
由于我的战友朋友圈子
多,应酬占去了很多时间,
锻炼身体成了马歇尔计划;
花几千元买了台二手数码相
机,由于无天赋、不专心,
理所当然地没有搞出什么理
想结果!
到底该干点什么,才能
将退休生活过得有意义有滋
味呢?
我以前做过文学梦。年
轻时因为工作关系,常年同
文字打交道,对写写画画有
一定的兴趣。我想,不妨就
将写作当成养老休闲的一种
方式,一种新的生活的寄托
。写作不用太大成本,不需
大块时间,只要用心就行!
不求出名,只图乐活!有了
明确的定位,接下来的是锲
而不舍的努力,用心血和汗
水开道,去寻找另一片风景

键盘里有迷人风景,有
锦绣图画,有万千气象。网
上看新闻、查资料、写博客
、聊天。过去写文章用笔,
文人们称之为爬格子。现在
在电脑上写作,叫码字。手
指在键盘上轻轻一敲,一段
文字就出来了,修改收藏都
方便。这是科技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的便利。用电脑不是
年轻人的专利!这些年,不
管在北京还是在潜江,不论
在家里还是外出,我总是将
笔记本电脑随身带,每天坚
持写日记,有条件就上网,
看看新闻,对好的文章我会
及时下载存下,有闲暇时间
再写点什么!一个250G的
硬盘,存满了我这几年书写
的和在报刊上下载的数百篇
文章,随时可以在电脑上阅
读欣赏!
边学边写,以学促写,
以写促学,这是我近年来的
一个体会。只要条件允许,
我每天都要上网,《人民日
报》《湖北日报》《潜江日
报》是必看报纸,除了了解
时事政治,副刊上的文章一
篇都不会遗漏。财政局为我
们订了《当代老年》,我自
费订了《读者》《小说月报
》,还购买了一些诸如《文
化苦旅》《散文百家》和林
清玄、毕淑敏等散文大家的
作品,有时间就拿出来翻一
翻,对其中巧妙的构思、精
辟的语句和好的标题会用专
门的笔记本抄写下来。这几
年,类似的笔记本我记满了
四本,文学语言的精华荟萃
,丰富了我的头脑,滋润了
我的文笔。这些年来我用电
脑敲出来的文字达百万,大
部分被网络推介和报刊采用
。退休5年,在键盘的敲击
声中记事叙情,一天不辍,
用这种方法练脑练手,自得
其乐。
动脑动笔,能活跃思维
,锻炼大脑,能预防老年痴
呆。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人
退休了,大脑不能休息;不
在岗了,精神不能滑坡。过
去写作是工作,现在动笔是
休闲。我对写作,就如同有
人爱书法、爱跳舞、爱钓鱼
、爱武术、爱烹调一样,将
其当成一种高雅的兴趣和爱
好。我体会到,有兴趣就有
动力,有动力就有冲动,有
兴趣就有写不完的题目,有
冲动就有写不完的素材。写
文章需要专心刻苦。古人的
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这种对写作的痴迷,也是
我的真实写照。我的好多文
章都是在外出散步、与人闲
谈、看电视、上网或者阅读
时获得的灵感。将冲动转换
成文字,或者将想法提炼成
自己满意的文学语言,自己
就很开心,那种愉悦那份惬
意,是一般语言难以形容的
。这些年,我热衷于写作,
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沉淀
、对世事的感悟、对家乡的
情感、对亲人的牵挂等,用
文字向世人呈现。写作,愉
悦了身心、远离了烦恼、结
识了朋友、增加了自信……
我在键盘声声中收获了快乐
,收获了满足!白发,是智
慧的结晶;皱纹,是年轮的
化身!老了,有了回忆的资
本;老了,没有了名利的羁
绊;老了,成了时间的主人
!把夕阳当成晚开的花,将
夕阳过成陈年的酒!
键盘里有花的芬芳,有
果的丰硕。2014年,我的
《梦的羽毛》结集出版,我
的首长,原铁道部政治部主
任、原铁道兵第九师政委郭
安智题词,我的战友、深圳
书法家协会主席陈钦硕题写
书名,我的战友、汕头大学
教授、社科部主任程家明作
序。《潜江日报》发表了推
介文章。这本24万字的集子
是诗歌、小说、散文、杂谈
等文字的集合,它记录了我
平凡的经历和情感,是我们
这一代人的人生总结,对我
们是回味,对年轻人有启迪
,也是对我写作的激励!自
费出版,免费赠送,倒贴邮
资。我满足我快乐!文集面
世后受到了战友朋友和同学
们的青睐,成为联络情感、
增进友谊的纽带!
文章接地气,传播正能
量,这是我写作的基本标准
和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出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历了
“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
革命”、改革开放和共筑中
国梦时
精彩页
水柔树秀韵潜江
爱上一个人需要理由。而爱上一座城,则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潜江,以水得名。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建县,1988年5月撤县建市。她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临长江。域内河渠纵横,湖泊众多。她因水而生,因水而强,因水而美。有着“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的美誉,世人盛赞她是“潜力无限,幸福无江(疆)”!
潜江的水孕育了天下第一台章华台,滋养出了政治家思想家李汉俊、辛亥革命元老李书诚、文坛泰斗曹禺!自古以来,潜江就是鱼米之乡。但潜江在享受水给予的福祉时,也饱受了水患的侵扰。这里的人们用百折不挠面对风霜雨雪,迎来送往无数个春去春来。当年的汉江大堤、东荆河大堤就像一个习惯性流产的孕妇,一阵轻轻的咳嗽,就会引起流产。遇到大水,黄汤泛滥,但众志成城又创造出了无数人定胜天的奇迹。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为庆祝重筑汉江大堤而立的那块石碑,是300多年前潜江人民的抗洪胜利纪念碑。1996年石碑重见天日。洗净黄渍,呈现出清晰可鉴的可歌可泣!这块石碑,成为潜江旅游新镇高石碑镇名的由来和佐证,兴隆枢纽成了八方游客观赏兴隆大坝和长江运河的向往!红军堤、红军闸早已成为红色旅游资源,成为潜江人民不忘初心的引领。站在这里,人们似乎看到,87年前的秋天,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从熊口红军街走来,在东荆河溃口现场,肩挑手提,甚至以军衣兜土,和当地人民重新抢筑起3000多米的大堤。而今,在东荆河大堤和红军闸的交界处,由贺龙元帅题写碑文的纪念碑仍然耸立在蓝天下,巍然屹立在潜江人民心中!
翻身做主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了新时代的大禹。新中国成立后,年年加固大堤,疏浚河道,整饬堤防,昔日难以驾驭的水,成为服务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的驯服工具。1954年、1964年、1998年,历史上三次特大洪水,大堤岿然不动,人民安居乐业!
面对世界缺水的现实,潜江怀抱丰沛的水资源,不敢奢侈浪费,不敢有丝毫懈怠,手握得天独厚,却远离高枕无忧!多了励精图治,多了治水用水的上下求索。
“继承土地革命时期的光荣传统,大搞水利建设,建设社会主义”(贺龙碑文)成为人民的治水用水动力。优越的社会制度,又为治水用水提供了可能。60多年来,潜江人民的治水业绩可圈可点。从长湖直达洪湖的总干渠、连接长湖和东荆河的田关河、连通汉江和田关河的兴隆河,以及同这些人工河流相连的大小沟渠,是潜江人民将集体力量的伟大,写上蓝天写在大地的壮举!几条运河,几条动脉,改变了潜江原有的不合理水系,共同撑起潜江富饶美丽的土地!今天,我们仍然享受着社会主义集体力量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红利!
兴隆枢纽,是上天赐给潜江人民的一颗明珠。工程竣工后,潜江的水更加灵动和充满活力。兴隆大坝横卧于汉江之上,祖国版图上平添一座容积为4.85亿立方米的水库。水库的诞生,改变了农民的种植结构。水库借汉江之水,盛平原蓝天,水面渔帆点点,天上白云悠悠!可谓是“天光云影任徘徊”!兴隆一闸、二闸,俯瞰汉江清水翩然,欣赏自流灌溉的美景!江水自由行走于沟渠、堰塘,走向广阔的田地,白了棉花、绿了秧苗、肥了龙虾!留下一路丰收歌谣!这里,从荆州走来的江汉运河,以日夜兼程的奔忙,将三峡白云融进潜江的蓝天,用长江霓虹扮靓潜江的夜晚!留下游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后,挽起汉江的手,唱着补偿的歌,悠然南去!烟花三月,站在“引江济汉出水闸”或任意一座大桥上向西眺望,两岸油菜花,倒映在江面上,碧波荡漾的江水被染成金黄色,金黄的江面由近及远由宽变窄,直至消失在远方!两岸错落有致的农家小楼和杉林为运河点缀出一幅耐看的水墨画卷!
绿色环保需要水的助力,精致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水的咏唱!近年来,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起了东荆河倒虹吸、地下涵厢等工程,引清水入城,让流水不腐。潜江城区的几个公园、泽口工业园、汉南河、城南河、县河和百里长渠的水活了、清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开放这些年,路宽了,树美了,楼高了,空气清新了,城市变得丰满耐看了!“锦绣潜城…‘湖滨领地…‘盛世东城”“盛世龙城”……这些具有水乡特色又充满诗意的小区名字,无不透出人们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待!每当朝阳喷薄和夕照时分,在曹禺公园、在梅园、在南门河畔、在园林青广场和各个小区的空地上,练拳的、舞剑的、唱歌的、拉胡琴的相映成趣;《相逢是首歌》《中国有个小地方》等旋律此起彼伏,大妈大嫂们踏着节拍翩翩起舞,尽情宣泄健康、满足、快乐和惬意!
一座城市的品位和美丽,总是和山水有关。山清水秀,山水相连,山高水长……这些动听的词句告诉我们,城市的美离不开山离不开水!潜江只有水没有山!但潜江仍然美,美得“山”让位于树,美得树成了“山”!
——潜江美,美在水美在树!
20世纪70年代,中央新闻电影记录制片厂在潜江拍了《水乡园林》的彩色纪录片,世界林业大会向全球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情不自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邦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562326
开本 16开
页数 4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20-01-01
首版时间 2020-01-01
印刷时间 202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42
CIP核字 201923396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