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摸了我一下/周德东绝版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越害怕,我们越要追根究底。周德东翻过表面,露出背面,于是,你的恐惧烟消云散,但是,故事还没有完!

在你刚刚松口气的时候,他却变了脸,冷不丁亮出背面的背面,使你陡然失重扑空。

内容推荐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本能地回避恐怖。可是,它像黑夜一样,永远无法彻底摆脱。万一你撞到了它的影子上,它就会死死缠上你,慢慢吞噬你生命中光明的部分,一点点颠覆你的人生观、宇宙观,一步步毁掉你使你的精神世界保持动态平衡的精妙机制——渐渐的,您感到时间前后颠倒,空间上下不分……

作者说:把恐怖消化掉,它就会变成勇敢的力量!

目录

赶尸

噩梦成真

谁摸了我一下

明星之死

焚尸人

试读章节

我也不在那里,我只是在讲述遥远的荒山野岭的一个场景,那里没有一个人。

虽然没有人,但是那里却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一些事。那里太寂静了,时间像滴得过于缓慢的泉水。那里的夜更漫长。

比如,黑暗里一只黄雀把一只赶夜路的螳螂突袭了,吃掉了。

比如,几十只毒虫在月光下的草丛里遇到了一起,互相噬咬,最后大部分都死了,只剩下一只,它在静默中眼睛渐渐发出光来,变成了可怕的蛊,然后慢腾腾地消失在荒草中,它要去祸害世人了。

比如,一只野猪和另一头野猪经过一场恶斗,终于完成了交配。

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场景,只是没有人知道。

那么,我怎么会知道那个地方发生的事?每一行都有不可告人的行规,因此我不能告诉你。

现在我们接着讲那条灭绝人迹的山路。

午夜过去了。竹树花草一动不动,林子深处有什么动物在打哈欠。

黑暗中,好像有一种若有若无的腥气,夜色中好像有一种幽幽的绿光。这些征兆让人感到凶险异常。

看来,这个夜里不会像以往那样平平安安地过去,这个夜晚一定会发生点什么。

终于,远处隐隐传来了铃铛声,那声音很缓慢,很孤单。

它不是挂在风中的铃铛,而是有一只手在摇晃它,因为它越来越近。

这里人迹罕至,树木阴森,又是深更半夜,却出现了赶路人,这十分值得怀疑。林子中的鸟也不咳嗽了,它们屏住呼吸等待。

天上的星星什么都看到了,它们立即堵住了嘴不再说话了,惊恐地眨着眼睛。

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那铃铛在响,一下,一下,一下,一下……摇晃它的人,好像是一个梦游者,在寻找自己的身体。

铃铛声越来越近,可以隐隐听见脚步声了。那声音很古怪,好像几双脚在朝前跳:“刷——刷——刷—-刷——”

终于,几个赶路的人走过来了。

借着夜色,可以看到走在前面的人穿着一件深蓝色道袍,背着一个包,看起来挺沉,那里面应该是食物和水。他一边走一边摇着铃铛。他后面跟着高高矮矮五个人,他们之间相隔六七尺。

前面的人应该是法师,他走路的姿态正常,是后面那几个人在跳。

他们都戴着高筒毡帽,穿着宽大的黑袍子,做工比寿衣还粗糙。看不到他们的脸,因为他们的额头上粘着黄表纸,垂下来,上面画着怪兮兮的符。

一股难闻的腐臭味弥漫开来。

他们双臂平平地伸出去,全身僵硬,像麻雀一样朝前跳着走,一举一动就像同一个人。他们跳得很整齐,很专注,很卖力,很生硬。

这一带赶尸的古老奇俗,终于出现了!

空旷的山野间,只有那恐怖的声音:“刷—刷—刷——刷——”

赶尸是湘西的一种古老神秘的巫术。

据说,一个活人驱赶几具死尸,像赶牲畜一样,令之还乡。别说亲眼看见,听起来都令人毛骨悚然。

文学大家沈从文就写过:“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闻名的,辰州符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

关于赶尸,很多人都是人云亦云,添枝加叶,没有人知晓实质。

也许,世上本没有这种事,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假如有谁深入湘西采风,在大山皱褶的一个偏僻村寨里,或者终能见到一个眼花耳聋背驼脑昏的老者,他声称,他早年问曾目睹赶尸这回事。但是,若追问下去,他必定前后矛盾,漏洞连串,极不可信。  为什么会有“赶尸”这种营生呢?

追溯上去,这种巫术(或者说传说)最早出现在清代中期。

湘西贫瘠,很多人奔赴黔东和川东地区,或贩卖,或采药,或狩猎。

崇山峻岭,瘴气重,恶性疟疾横行,生活环境很坏,除了当地的苗人,外来人很难适应,不少人客死他乡。

按照汉人的传统观念,尸骨必要还乡。

可是,水路凶险,暗礁密布,船只常常沉没。那时候的人迷信,船夫绝不愿意装死尸,认为不吉利。因此,只有翻山越岭运死尸。

山高林密,狼虎繁多,在那崎岖的山路上,很难雇到车辆和担架。棺柩沉重,牛车走不动,人力单薄,不胜长途。

况且,那些死尸都是穷人,丧主付不起昂贵的运费,于是,“赶尸”这种行业就出现了。这种方法很经济,一个人同时赶几具尸体,运费均摊,开销自然小得不能再小。

不能叫赶尸人为“赶尸人”,这个犯忌,应该含蓄地叫“先生”。

丧主与“先生”谈好价,交付了银两和尸首,说明到达地点,就可以上船先走一步了。

每次赶尸,必须有两具以上尸体,这是规矩。等到尸体够数了,天一黑,“先生”就开始设坛,焚香,烧纸,念咒……

作了法之后,尸体便听从指挥了。

关于细节,说法不一。

有的说死尸头戴高筒帽,用黄纸遮脸。

有的说死尸头戴大斗笠,用黑布蒙脸。

一致的说法是:死尸能前行、转弯、上坡、下坡,只是不能后退,也不会让路。

很多人担心,要是狗冲上来咬尸体吃尸肉怎么办?

据一个老太太讲,她年轻时经历过一次这样的事,无法考证真假。

她说,那是半夜,有人赶尸路过村子,她听到,漆黑的窗外有铜铃慢腾腾地响,还听到“扑通扑通”的脚步声,极其恐怖。

奇怪的是,她家的狗缩在院子里,一动不敢动,还受了惊一样用爪子扒门。村子里的狗没有一只叫。

有的说赶尸是一个人,一路走一路敲铜锣,或者摇铜铃,提醒夜行的人,不要冲撞。然后手拉一下草绳,尸体就朝前跳一跳,就这样缓缓前进。

有的说赶尸的是两个人,分别叫“大尸命”和“少尸命”,他们手持辰州符和赶尸鞭,一前一后,驱赶死尸。

辰州符是什么东西?同样没有人说得清。

有人甚至说,辰州符主要工具是一碗水,它通过浑浊与沸腾表示预兆,能卜凶吉,能治病救人。而用这水迎面一洒,尸体就走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一致的,纵然是三伏天,行尸十天半月,也不会腐臭。

他们走的都是荒山险路。

赶尸人对路程了如指掌,差不多天要亮了时,一定能赶到一个专门为赶尸人服务的旅馆,打尖休息。

赶尸队伍一定是黎明之前投宿,天黑之后离开。天况恶劣不能行走时,就停留数日。P4-7

序言

鬼神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

人类之初,由于不了解雷霆闪电山洪地震等等自然现象,就创造了鬼神文化。鬼神文化乃文学之母,作为一个文人,我对其充满敬慕之心。

时间深邃,空间浩瀚——渺小的人类对这个世界的探知永远是有限的,因此,恐惧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恐惧感来自遗传、经验、想象、暗示。它伴随我们一生。

婴儿离开漆黑、柔软、温暖、寂静的子宫,对光明充满恐惧;长大之后,对黑暗、灾祸、玄虚、未知充满恐惧;于人生的尽头时,对死亡充满恐惧……

东西方的惊悚文化不同。西方倾向于现实的惊悚,比如变态杀人狂、灾难、怪兽、外星人、机器人等等,那是某种物质的惊悚;东方倾向于鬼魅的惊悚,比如莫名其妙的怪事、不可解释的现象、若隐若现的神秘不可抗力等,那是某种精神的惊悚。

既然每个人都有恐惧感,那么,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型,惊悚小说就不能缺席了,它用来探索惊悚、展现惊悚、战胜惊悚。

从功能角度讲,惊悚小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猛药,“熟视无恐”,它能够增强读者的抗惊悚心理素质,从而变得勇敢和坚强;从娱乐角度讲,惊悚小说是辣椒,用来丰富读者的口味。我们不可能天天吃辣椒,但是如果这个世界上压根没有辣椒这个品种,那我们的精神餐桌就太单调了;从文化意义上讲,惊悚小说对源远流长的鬼神文化是一种传承;从哲学意义上讲,惊悚小说是在探索生命、灵魂和宇宙的奥秘……

中国当代惊悚小说依然处于摸索阶段。从上世纪末开始,经过多年的艰难努力,本土惊悚小说终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很多惊悚小说开始占据图书畅销榜,拥有了特定的读者群体。近两年,惊悚小说如同雨后春笋从各个角落冒出来,有优有劣,令人喜忧参半。

当下的惊悚小说基本分两大类:一类是鬼故事,更多流传于民间和网络。优秀的鬼故事并不多见,很多鬼故事停留在民间传闻阶段,没有经过文学提炼,宣扬迷信和血腥,意义消极,大大贬低了惊悚文学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另一类是惊悚故事,以鬼魅为表皮,最后慢慢揭开谜底,还原现实真相。我把这类故事称为“装神弄鬼型”。好的惊悚故事抨击人性之恶,现实之丑,在各类题材中最具力量。

我写过十四部惊悚小说,均属于“装神弄鬼型”。其中,我最喜欢《三减一等于几》。

实际上,大手笔的惊悚小说呈现的应该是某种天马行空式的惊悚,甚至没有逻辑。追求严谨,那是推理小说。而目前,中国的惊悚小说家挤在同一条刚刚起步的路上,都在比拼编故事的技巧——不管前面的悬念多么巨大,中间的气氛多么惊悚,结尾都要给出一系列严丝合缝的解释。为了最后能够自圆其说,驴唇对上马嘴,我们的作家总是在绞尽脑汁地重复这样一个工作:造包袱和抖包袱。正因如此,很多作品显得刻意、做作、拘谨、虚假。

在我看来,惊悚小说要上台阶,比拼的不是技巧,而是想象力。

远古时期就产生了鬼神文化,那是人类最伟大的作品。那时期的人类思维就像一个人的生命之初,属于孩子式的思维,而我们现在缺乏的恰恰是孩子式的想象力。前路漫漫,让我们上下左右前后求索吧。

最后说一句,虽然我写惊悚故事,但是我希望你们生活中所有的惊悚都是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摸了我一下/周德东绝版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德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93560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2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