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
内容
编辑推荐

俞平伯(1900年-1990年),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享誉文坛。他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其外孙韦柰编著《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一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俞平伯的学术成就及其于夫人、子女、师长、挚友、亲朋好友等之间的友谊和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以《俞平伯全集》、《俞平伯日记》、《俞平伯大事记》以及作者撰写的《我的外祖父俞平伯》为主要线索,挖掘其中牵涉到的重要人物。包括他的夫人、子女、师长、挚友、亲朋好友等。在引用有关文字的同时,讲述俞平伯的学术成就,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故事,并辅以照片,有着较强的历史性和文献意义,其中许多材料均出自作者40余年与俞平伯共同生活的第一手材料。

《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由韦柰编著。

目录

文学世家\001

我的外祖母许宝驯\009

子女:俞成、俞欣、俞润民\045

《红楼梦》研究路上的关键人物\057

红楼一梦,无怨无悔\071

良师益友\087

挚友\099

弟子华粹深与吴小如\147

许氏兄妹\157

邻里与忘年交\193

●附 录

一、重圆花烛歌 俞平伯\213

二、《重圆花烛歌》跋 许宝骥\217

三、俞平伯为叶圣陶所作《兰陵王》提修改意见 俞平伯\228

四、丙辰京师地震日记(1976) 俞平伯\232

五、随外祖父游香港七日琐记 韦柰\248

六、代拟吾庐约言草稿 俞平伯\261

七、读《代拟吾庐约言草稿》有感 韦柰\262

试读章节

珍贵的纪念

邵振国

俞平伯先生赠我的两幅字,我一直珍藏着。

珍藏在我的书房内,未裱,未挂,未曾出示给旁人看过,仅仅与先生赠我的书一起安放在我的书柜内。这是出于我对俞平伯先生的敬重和敬畏,以我的为人,我不会以先生对一个晚辈和孩子的厚爱来炫耀什么,因为那时我的确是一个很无知很无知的孩子,先生作为一代“红学”的丰碑、现代文学史上诗歌散文的巨匠,的确是对一个年少无知的孩子盼其成长进步,才送我那两幅字的。我如今展示出它。也只为证明先生的高尚人品和慈爱,也为我对先生的缅怀,先生已于上世纪即1990年10月15日逝世了。

那是“文革”结束,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距今已显得很远了,那时先生已接近80岁。我是个20余岁的青年,为报考某高校文学系去北京参加考试。此前由于亲戚朋友关系,我们把先生的大女儿俞成叫大姨,自然就把大姨的父亲称呼“外公”。复习考试期间我就住在俞成大姨家。最早她家尚在建国门外大街的一栋楼上,记得那边外国驻华使馆特别多,其他我都淡忘了。后来俞平伯的家才迁到西郊南沙沟的国务院宿舍,就在“七机部”的对面。这两幅字,即是先生在南沙沟住宅楼的一楼那个家中,为我留下的宝贵墨迹,它不仅记录着那位慈蔼、爱人的“外公”,对一个整日埋头屋内看书复习的青年的关爱和希望,笔墨间似乎还浸透着我的青春年华和生命记忆!

大姨安排我跟她的儿子韦柰住一间屋——那是一套很宽敞的、装修设施不错的大三室一厅。大姨说,要不然就让我跟她住一屋了,她每晚都要给她的孙子宁宁陪练小提琴,还要教英语,怕吵了我。韦柰则白天去北京舞蹈学院上班,搞钢琴伴奏,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我有幸多次聆听,我常邀请他演奏,但一般晚间他不演奏,只是笑着朝外公那间屋努一努嘴,是说外公怕吵。如今他已是学院资深的音乐教授了,我也依旧时常记起他弹得极为精彩的钢琴声,那旋律很激情激越,那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我如今想来,它也非常像我的青春岁月!

吃饭在那间大客厅,大家围坐在那张十分简单的折叠餐桌旁。有时外公、外婆也在,大姨说,那就是他高兴的时候,才和大家一起就餐。有时则把饭菜送进他的屋去。我到外公的那间分不清是卧室还是书房的屋去转过几次,既有他和外婆的卧榻,也有他的书案写字台,靠墙立满书架。那间客厅的半周转角也摆着低式书柜,柜面摞满书籍。外公在卧室内常翻阅报纸、看看杂志,有时还能听见他唱昆曲,是那种击节击板的吟唱。我则坐在一边小沙发上默默地听着。我那时尚不会向先生求教什么学问,没有那个能力,虽然我确实已经拜读过《红楼梦辨》,并且还看过他1954年发表在《新建设》杂志上的那篇文章《红楼梦简论》,是我特地从图书馆查找到读的,但是我幼稚得不可能有什么观点或问题提出来。记得有一次聊天时,大姨也在,我刚说出“红楼梦辨”这个词,大姨向我眨了眨眼皮,是怕我勾起外公不愉快的、不愿意说的话题。

但毕竟已是70年代末了,有一天来了两个北大的研究生,事先电话约好来听课,就在客厅里,在那张古旧的餐桌旁,他们请教先生的依旧是“红学”。那天我悄悄地坐在墙角的沙发上,一旁聆听了先生的讲课。授课之后两位学生开出了几张课时费,放在桌上告辞,大姨高兴地说:哈!可以请你去“新侨”西餐厅吃一顿啦!我由此看出,那时俞平伯讲学的机会还非常少而稀罕,使大姨高兴;其二看出先生喜欢吃,尤其是西餐。后来,1985年我结婚不久到北京,便请外公、大姨、韦柰一家人,去了一家很著名的酒店西餐厅,同时邀请了我的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的副主编汪兆骞老师夫妇在座。就餐时汪老师与俞平伯先生交谈得非常和蔼、投合。

而在我复习高考的时候,我的心情不无苦闷压抑,自己写了一首不堪为诗的东西,至今记得那头两句是:“老去应试学范进,新来拙笔写蹉跎……”不想被大姨看到了,她笑着并拿给了外公。外公不仅看了,还帮我修改了它,让它有点儿像诗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俞平伯没有笑话这样一个落寞无为而苦闷的青年,却鼓励我要“壮怀兴起”,还与一个无知的晚辈一起,“同看前景是青春”!我两手捧着外公赠给我的那幅字,当即就热泪盈眶了。

如今我仍在庆幸,不是大姨把我那几句歪诗拿给外公看,先生不会想起给我写什么励志的字,如是说,是大姨为我“抛砖引玉”了!

另一幅字,我记得是我赴《北京文学》杂志笔会的时候去看望外公和大姨,先生为我写的。虽是“祝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内容,但我理解俞平伯先生还是为鼓励青年人努力上进,希望他们在文学上取得成绩,报效国家,所以先生依旧写道“同心亿兆巩金瓯”。

岁月如梭,我常拜读先生的著作文集,却很少时候拿出这两幅字来捧阅。时值今天《文艺报》编辑颜慧主任为“收藏”栏目向我约稿,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才捧出它来。它的折叠印痕如同岁月一样留在纸面上,我不知道读者看后会怎样想,而我却又记起了那段对于我的生命之成长弥足珍贵的时光!以及俞平伯先生的高大身影和令人崇仰的品格!

2011年5月12日于兰州

P206-210

序言

我的外祖父,俞平伯。

自2岁从广州到北京,40余年追随始终。

在他身边长大是幸福的。这幸福难以用笔墨形容,是因为他的教诲多在行动之中。还记得我第一次将散文《黄山记游》拿给他看,几日后方交还我手中,只说:“拿去看。”我看了,改动很多,却都是在做“减法”。待改后再拿给他看,说:“好了许多。”此后文字写多了,便慢慢悟出他每次给我改文章的道理,可总结为两个字:精炼。所以每动笔,总是十分小心,不敢有一丝马虎。

在他身边长大是快乐的。这快乐难以用言语描述,是因为那快乐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还记得1970年我从北京到河南息县东岳集去看望在“干校”的二老,初见那居住环境,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不知该说些什么。但在紧紧拥抱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明天有集市,可买油条来吃。”我那颗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我的忧虑是多余的——在一个懂得生活、会生活,永远快乐的人面前。

在他身边长大是丰富的。这丰富难以用“度”去衡量,是因为那丰富在高朋满座的客厅里,在那一群文学巨匠的言谈话语中,在他的字里行间。还记得小时候,我挨在客厅的角落,听那些我尚不甚解的谈话;记得我在他面前背诵古文、诗词;记得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次的谈话……那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我终身受益。因着他的丰富,我也有了小小的富有。

在他身边长大,我长大,他离去了。用什么纪念他呢?唯有文字。这些年来,我所作所写都围绕着他,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懂得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个普通的人。

写他,于我只有一个“情”字,是因为他本多情。他可以一口拒绝做种种顾问,挂各种虚衔;他能把前来采访的记者拒之门外;他会在问及《红楼梦》时闭口不语;他宁可挨整也不给“四人帮”写“效忠信”……但就是这么个倔老头儿,把一生的“情”都注入在他的笔墨之中。他把情留给《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留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留给《陶然亭的雪》;他把情留给那农村广袤的土地——为那仅仅一年的“干校”生活。他把情留给夫人、留给儿孙、留给挚友;他把“情”留给那让他吃尽苦头的“梦”中。

2010年,是外祖父逝世20周年,那时我动笔本书,以为纪念。

书名《旧时月色》取自1986年他在“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纪念会”发言的总题,发言到最后,他说道:“往事如尘,回头一看,真有点儿像‘旧时月色’了。”他回首似旧时月色,我写他月色朦胧,然而月色依旧明亮——在我永久的记忆里。

感谢亲友们关心支持,热心提供资料。

愿不负众望。亲爱的外公,您可喜欢?

2011年夏于香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时月色(俞平伯身边的人和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18336
开本 32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