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中文网2011年度小说,2012年度历史小说订阅冠军,新派历史武侠巅峰巨著,超人气作品总点击1800万,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出版后,一直雄霸历史武侠类小说榜首。
《锦衣夜行(5逍遥游)》情节精巧,叙述华丽细腻,故曾被评为起点中文网2011年度小说。不论是《回到明朝当王爷》,还是之后的《步步生莲》《锦衣夜行》,都体现了作者月关深厚的读史底蕴,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
图书 | 锦衣夜行(5逍遥游) |
内容 | 编辑推荐 起点中文网2011年度小说,2012年度历史小说订阅冠军,新派历史武侠巅峰巨著,超人气作品总点击1800万,中文繁体版在台湾出版后,一直雄霸历史武侠类小说榜首。 《锦衣夜行(5逍遥游)》情节精巧,叙述华丽细腻,故曾被评为起点中文网2011年度小说。不论是《回到明朝当王爷》,还是之后的《步步生莲》《锦衣夜行》,都体现了作者月关深厚的读史底蕴,其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经典。 内容推荐 《锦衣夜行(5逍遥游)》是月关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锦衣夜行(5逍遥游)》讲述:明军统帅李景隆集结数十万大军,企图在德州全歼燕军。谁知帅旗被飞龙密谍做了手脚,在战局胶着时突然断裂,明军乱成一团,而燕军乘势发难,取得大捷。随后,夏浔率手下密谍随着溃败的明军南下,潜入帝都金陵,展开情报搜集、策反活动,但很快被锦衣卫侦知,双方在金陵城斗智斗勇,玩起猫鼠游戏。朝廷为尽快歼灭燕军,不断抽调京畿卫戍部队,这一机密落入夏浔耳中,很快被送达朱棣手中。朱棣避实击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金陵。帝都一片兵荒马乱,夏浔随难民潜入金陵,要朱棣登基扫清最后的障碍。 目录 第1章 德州大捷 第2章 战地芳踪 第3章 危城烽火 第4章 绝户计 第5章 城门危局 第6章 重返青州 第7章 再见苏颖 第8章 新右卫门 第9章 秦淮密会 第10章 逼婚 第11章 破坏大王李景隆 第12章 打算出逃的小郡主 第13章 随风潜入夜 第14章 马车上的密会 第15章 茗儿的诗 第16章 离间计 第17章 高攀不起 第18章 故人重逢 第19章 夜探 第20章 斗法 第21章 天网 第22章 茅山镇 第23章 荒滩血战 第24章 再入金陵 试读章节 第1章 德州大捷 燕军南下,李景隆反攻北平的军事会议被迫当即改为迎战燕王的军事会议。众将集思广益,一番商量之后,李景隆立刻下令现驻扎在保定等地的郭英、吴杰等与他兵分三路,合击燕王兵马。当即,李景隆点起大军北上,为了壮声势,沿途宣传,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先锋官是平保儿。 平保儿的父亲叫平定,当年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以功任济宁卫指挥佥事,攻打元大都时战死。平保儿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改名平安,承袭父职,后又升为密云指挥使和右军都督佥事。此人与李景隆一样也是名将后裔,但是骁勇善战,与李景隆徒有虚名大不相同。 他担任先锋之后,率所部人马星夜兼程;将至白沟河时,探马送来消息,燕王的大军就要到了。平保儿闻言立即制止大军前进。他所部人马约万余人。而燕王有十万大军,硬打是不行的,但是平保儿也知道,燕王的大军虽然多骑兵,也只是相对于明军而言。燕军中同样有大量步卒,所以整个部队绝不会十余万人集结在一起一同前进。 根据这个判断,平保儿心生一计,抢先赶到白沟河,依据地势,将人马掩藏起来,万余人要隐藏身形颇为不易,待他好不容易将人马藏好,燕军便到了。等燕军欲沿苏家桥过河时,平保儿一声号炮,身先士卒杀人敌阵,燕王大军一路急行,自料行军神速,却未料到敌军早已赶到此处埋伏,措手不及之下登时大乱,只得急急后退。平保儿率军急追,一路斩杀无数。 燕王朱棣首战失利,且战且退中,奉李景隆命令自真定赶来的武定侯郭英也到了,这一来更让燕王雪上加霜。 郭英听得探马回报,燕王先锋部队正与平保儿所部大战,并没有马上投入战斗,因为紧跟着又有探马来报,燕军后续部队正飞快赶来接应。郭英并不知道燕王本人就在前军,如果他知道这个消息,定然会不计一切代价,全军投人战斗,只求斩杀朱棣。 可惜,他以为这只是燕王的一支前军,于是老成持重的他立即命令所部在燕军退路设下埋伏。他这埋伏,并不是以人马埋伏,因为不巧得很,他所在的地方恰好是一片平原,一览无余,人马是无从埋伏的,但是有一样东西却可以埋伏,那就是地雷。 大明朝廷一直注重火器的研究和发展,发明了种式繁多的火器,后来陆续又发明了手榴弹和水雷,而地雷发明的时间更早一些。当然,当时这种火器的名字并不叫地雷。 郭英在燕军退路埋下大量从保定带来的地雷,随即率部撤到燕军视线难及的地方,想等燕军被大量杀伤时再实施攻击。燕军在朱棣本人的亲自指挥下,本来退得颇有章法,平保儿虽然悍勇,也占不到太多便宜,实未料到,突然一处处地雷炸响,那时地雷威力有限,但是地雷里边藏了大量的铁钉铁片,爆炸开来可以成片地令敌军或伤或残。 这一来燕军登时大乱,以燕王丰富的战斗经验,也控制不住部队撤退的节奏了。三军哗然,旗鼓号令再也约束不得军队,撤退变成了败退。 在此关头,武定侯郭英率人马杀了出来,后有平安,侧有郭英,燕军溃不成军。直至天黑,张玉率中军赶来接应,平保儿和郭英才鸣金收兵。张玉匆匆接应了败兵回营,上下一找,混乱之中竟然不见了燕王,众将齐齐骇然,忙又派人出营搜寻。 燕王随着前锋行军,并未打起自己的旗号,但是军中将领自然知道殿下在此。退兵时因为发现地上埋设了大量的火器伏雷,深恐炸伤了燕王,便把燕王留在了靠近后队的地方。等到郭英斜刺里杀到,把燕军一截两半,后半截燕军各自为战,人马都被打散了。 燕王在亲兵的护卫下浴血杀出重围,落荒而去,到了天黑竟然迷了路,这时候他的身边只剩下三名亲卫。二月天,天黑得早,燕王茫然四顾,哪儿也不认得,后来伏地听音,循声而来,这才找到自己的大营,被如释重负的众将领迎回中军大帐。 自朱棣起兵以来,虽然每一次都是以寡敌众,但是每一次都有惊无险。这是他败得最狼狈的一次,如果中伏之际中上一支流矢,败退之际蹬上一颗地雷,或者突围之时被哪一个明军士兵一枪刺中,他朱棣都要稀里糊涂地身死当场。 盔歪甲斜、满身硝烟尘土的朱棣被部下们迎回中军大帐,想想今日莫名其妙的惨败,真是羞愧难当,当即拍案大喝道:“令后队人马加速前进,明晨前务必赶到,天明时分,与李九江决战!” 众将从未见过朱棣如此暴怒,纷纷凛然称命,自去备战不提。 朱棣一屁股坐下,想起一路败逃之际,那不时响起的惊雷,还是心有余悸。对于火器,一向是南军应用较多,北军应用较少。对漠北民族作战,强弓利矢、骏马快鞭足矣,以前朱棣对火器的认识也不足,但是今日这一场惨败,却令朱棣对火器运用刮目相看。 从俘获的燕军士兵口中,得知燕王本人就在遇伏的燕军先锋营中,平保儿、郭英等人又惊又悔,李景隆更是扼腕惋惜。不过他那颗已经被燕王朱棣打破了的心,却也因此恢复了几分信心:原来朱棣也不是算无遗策、百战百胜的,原来也有吃败仗的时候! 信心大增的李景隆那颗榆木脑袋好像突然开了窍儿,他并未对错失斩杀燕王良机的平保儿、郭英予以训斥,相反大加赞扬,同时有意把这个消息在全军传开,以鼓舞士气。果然,原本心中忐忑,都像揣了个兔子胆儿,时刻准备着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的南军士兵士气为之大振。 三更时分,李景隆结束会议,返回自己寝帐。 帐外大旗杆上,悬挂着一串的红灯笼次第熄灭,只留了三盏。大帅的亲卫指挥江海文把灯笼重新挂起,打个哈欠,对帐外的侍卫亲兵们道:‘好啦,不当值的兄弟都回去歇了吧。明日一早,将与燕军决战,好好养养精神。当值的兄弟打起精神来,不要吵了国公爷歇息。” 东方亮看看远处隐隐移动的火把洪流,凑近江海文,涎脸笑道:“江大哥,那边是瞿都督的军营吧,这么晚了,还要换防么?” 江海文瞪了他一眼,总算彼此私交甚好,没有当众呵斥,只压低了嗓门教训道:“胡乱问些什么,不懂得规矩。在大帅身边做事,乖巧一些,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看的,别看;不该听的,别听!懂么?” “是是是,俺这不是好奇么,知道了,知道了,小弟这就回帐歇着。” 江海文点点头,不远处几匹马因为远处军伍调动的声音有些不安,仰天嘶叫了几声。江海文连忙赶过去,嚷道:“那边,把马匹都牵远些,莫吵了国公爷歇息。” 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锦衣夜行(5逍遥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月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3902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07-01 |
首版时间 | 2013-07-01 |
印刷时间 | 2013-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2013141058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1 |
宽 | 16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