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庆历四年秋/夏坚勇
内容
亮点展示

5cdcc1edN03e88f72.jpg

编辑推荐

*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 深耕宋史十余载 全新力作。

拨开北宋兴衰转折之迷雾,再现士人精神湮没的辉煌。

*读懂北宋,从《庆历四年秋》开始。 重现宦海浮沉的波诡云谲,深入世态百相的细密幽微,笔触细腻,纹理清晰,堪比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继《绍兴十二年》后,“宋史三部曲”的全新力作。拨开北宋兴衰转折之迷雾,再现士人精神湮没的辉煌,全景呈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宫廷市井,群像描摹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滕子京。

*从《岳阳楼记》续写而来的长篇散文,以丰厚史料撰文,以密实故事入笔。

*高票入选第六届“阅读之城”请读书目/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奖(2017—2018)/入选2019年5月新浪好书榜/《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散文类第*名。

编辑推荐2:

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这些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古文,全都诞生于同一时期——北宋。这是中国文人政治*高涨的年代,也是市井居民高歌通俗文化的朝代。

二十年前,因一部《湮没的辉煌》,他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大家实至名归。

因一句“庆历四年春”,他“前后左右广言之”,将一篇《岳阳楼记》扩展至二十万字的篇幅。

因着一“秋”字,由春而到秋,看似无意,却韵无穷,浓浓秋意奠定了整部书的节奏和基调。

因兴之所至,他从一个小小进奏院的公款吃喝案写起,布局到整个庆历年间的文人政治与市井风情。

他拒绝散文的小情怀与小格局,而试图开拓散文的疆域,打破文体的界限,开辟散文的新面貌。

这部“宋史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他深耕宋史十余载,历时三年,写就而成。沉潜史料,埋入案头,却入而能出,一支笔,饱蘸历史与人文关怀,化作万千故事,读来过瘾,却情韵悠长。

作者简介

*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夏坚勇 深耕宋史十余载 全新力作。

拨开北宋兴衰转折之迷雾,再现士人精神湮没的辉煌。

*读懂北宋,从《庆历四年秋》开始。 重现宦海浮沉的波诡云谲,深入世态百相的细密幽微,笔触细腻,纹理清晰,堪比文字版《清明上河图》。

*继《绍兴十二年》后,“宋史三部曲”的全新力作。拨开北宋兴衰转折之迷雾,再现士人精神湮没的辉煌,全景呈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宫廷市井,群像描摹范仲淹/欧阳修/苏舜钦/滕子京。

*从《岳阳楼记》续写而来的长篇散文,以丰厚史料撰文,以密实故事入笔。

*高票入选第六届“阅读之城”请读书目/获第二届孙犁散文奖(2017—2018)/入选2019年5月新浪好书榜/《扬子江评论》2018年度散文类第*名。

编辑推荐2:

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这些中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古文,全都诞生于同一时期——北宋。这是中国文人政治*高涨的年代,也是市井居民高歌通俗文化的朝代。

二十年前,因一部《湮没的辉煌》,他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大家实至名归。

因一句“庆历四年春”,他“前后左右广言之”,将一篇《岳阳楼记》扩展至二十万字的篇幅。

因着一“秋”字,由春而到秋,看似无意,却韵无穷,浓浓秋意奠定了整部书的节奏和基调。

因兴之所至,他从一个小小进奏院的公款吃喝案写起,布局到整个庆历年间的文人政治与市井风情。

他拒绝散文的小情怀与小格局,而试图开拓散文的疆域,打破文体的界限,开辟散文的新面貌。

这部“宋史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他深耕宋史十余载,历时三年,写就而成。沉潜史料,埋入案头,却入而能出,一支笔,饱蘸历史与人文关怀,化作万千故事,读来过瘾,却情韵悠长。

内容简介

一次小小的酬神聚餐,引发了朝局的轩然大波,背景是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作品展示了从宫廷到市井广阔的生活面,政治、社会、军事、外交,错综复杂;变革、权争、阴谋、人祸,惊心动魄。一波三折的朝廷新政被置于日常性的生活描画之中,既有细密精微的人情洞察,又有对于天下大势纵横捭阖的宏观把握,读来兴味盎然,令人深思。

目录

第一章 将进酒
第二章 年号那些事
第三章 六州歌头
第四章 吹皱一池春水
第五章 干卿底事
第六章 声声慢
第七章 添字丑奴儿
第八章 菩萨蛮
第九章 秋水江湖

精彩书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的一篇名文,让人们对北宋历史上的这个时间节点耳熟能详。

由春而扯到秋,这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文人修辞,并无深意……

——题记

第一章 将进酒


西风寒水,秋老中州。京师护城河边的槐树和柳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落尽铅华,萧索中透出几分孤傲之气。大街上,达官贵人的马鞍已经换上了狨座。狨是一种比老鼠大不了多少的猿猴,长可六寸。越小的东西往往越值钱,用狨尾编成的鞍鞯谓之狨座,皆来自辽国,极名贵。但这种名贵的鞍鞯也不是你有钱就可以享用的,要看身份。本朝制度,有资格享用狨

座的,须是文官“两制”以上,武官节度使以上;每年九月乘,二月撤。至于什么时候乘,什么时候撤,倒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潜规则还是有的,那就是须得等宰相先用了,其他人才可以用。撤亦如是。曾有位老兄久居卿监,想来早晚必迁“两制”,就预先购置了狨座放在家里,结果被人告发,因“躁进”而罢斥。〔1〕可见在官场上,不光要看领导的脸色,有时候还要看屁股的,所谓逆风尿三丈,那是爬到一定的位置才可以显摆的,你没爬到那个位置,对不起,只能夹住尾巴,慢慢等。

宏观地俯视京师的地理形胜,可以把横向的汴河和纵向的御街作为两条坐标轴。汴河是京师的生命线,东南财赋,尽赖此河输挽入京。京师的旧称汴梁亦得之于汴河。当年吴越王钱俶初次到汴京朝见太祖,进献了一条宝犀腰带。太祖说:“朕有三条宝带,与此不同。”钱俶请示其详,太祖笑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让本来就诚惶诚恐的钱俶大为叹服。〔2〕汴河与御街交会于州桥,从州桥向北,御街东侧为著名的大相国寺,西侧则是接待辽国使节的都亭驿。都亭驿是真宗年间建造的,原先接待辽使的驿馆在封丘门外的陈桥,也就是太祖黄袍加身的龙兴之地。澶渊之盟后,因为和辽国通好,朝廷在靠近皇城的核心区新建都亭驿接待辽使,从这里经御街向北不远就是大内的宣德楼,很方便的。而作为辽使进入京师必经之地的陈桥驿则改名为班荆馆。班荆者,班荆道故也,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典出《左传》。这样的命名,自然有宋辽两国是老朋友,愿世代修好的意思。从都亭驿到皇城的右掖门,中书省、枢密院、尚书省、开封府、大晟府、御史台,星罗棋布,都是炙手可热的大衙门,要说天子脚下,辇毂繁华,这里才是名副其实的天子脚下。而在这些大衙门的夹缝中,却有一处不大起眼的小单位—进奏院。〔3〕

京师的大街小巷里,大抵一年四季都会听到叫卖香印的锣声,入秋以后尤甚,因为这时候各家衙门都要举行赛神会酬神仪式,酬神当然要烧香,香印销售由是大增。这种用模子印制的带有造型的香料,唐代已很流行,这从唐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到不少,所谓“闲坐烧香印,满户松柏气”〔4〕,说明香烟不仅缭绕于祀神的殿堂,也弥漫在民间日常生活中。但要说商贩在街上“叫卖”其实是不确切的,因为他们并不吆喝,“香印”两个字的发音和太祖皇帝的圣讳“匡胤”相近,为了避讳,商贩不敢呼叫,就用敲锣代替。〔5〕秋风吹送着纷飞的落叶,也吹送着远近有一声没一声的锣声,大大小小的衙门里,一年一度的赛神会次第开场。

名义上是酬神,实际上是人的节日,或者说是假借神的名义举行的一次聚餐。而各家衙门敬奉的神祇也不尽相同,这与他们各自的职能有关。例如这家不起眼的进奏院,其职能主要是掌管各种官府文书的上传下达。中央文件下来了,他们要以最快的速度组织抄写甚至印刷,然后下发地方;各地进呈中央的奏章,亦要经由他们分送有关部门。进奏院的选址也是基于这种职能的特殊性:毗邻皇城,在中书省、枢密院、尚书省等中央机构的几何中心,既便于政府各部门文书的传递,又可以防止机密信息的泄露。但毕竟是一个小单位,品级不高,一号长官(监都进奏院)也不过从七品或正八品,在冠盖云集的京师,恐怕连芝麻绿豆也算不上。一百二十多号人,大多是抄抄写写的胥吏,一年到头,屁股嘬板凳,忙得灰头土脸的,也只是养家糊口而已。进奏院的神祇是苍王,这个苍王究竟是哪路神圣呢?说出来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就是苍颉。苍颉是中国文字的始祖,苍颉创造了文字,才让他们有了这份饭碗,他们用小木龛把苍王供奉在门厅里,称之为“不动尊佛”,每天一上班就先朝拜一番。〔6〕苍王就苍王,为什么又称之为“不动尊佛”呢?要知道,在最神圣的朝拜背后,往往潜藏着最世俗的诉求,因为这些人最关心的就是保住自己的饭碗,“动”往往意味着下岗,因此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不动”。这年头,官越是做得大的,越是想着“动”,往上爬;而这些养家糊口的小吏所念兹在兹患得患失者,只是保住自己的饭碗不下岗而已,这种小公务员的卑微心态,实在可悲可叹亦可怜之至。

上面已经说过,酬神说到底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吃饭不是问题,因为各单位都有小金库。至于小金库的财源,则各有各的来路。就拿时下流行的“三班吃香,群牧吃粪”来说,“吃香”就是吃“香”,动宾结构,并不是后来人们形容的有世面、吃得开的意思。三班本是武职,掌管低级武官的铨选和差遣,所谓“吃香”是他们创收的一种手段。每年的乾元节(皇帝生日),他们就发起组织祝圣道场,为皇上庆寿,并以此为由头向方方面面收取赞助费,谓之“香钱”。一个是颂圣,一个是敬神,这样的由头谁还敢不掏钱?财源滚滚,除用于和尚尼姑的劳务费外,结余的部分就“滚”进了单位的小金库。再说“吃粪”,群牧司是主管国家马政的部门,牧场上的马粪晒干了可以做燃料,谓之“粪墼”。卖粪墼的钱也堂而皇之地进了单位的小金库。但进奏院是个清水衙门,既没有香钱,也没有马粪,他们“吃”什么呢?都说水过地皮湿,经手三分肥,他们“经手”的只有公文,下发的要抄写印刷,上奏的要改装封题,“经手”过后,剩下的只有一堆废纸。废纸当然也可以卖钱,日积月累,一年也有好几十贯,虽然只是小钱,区区之数,但吃一顿饭也差不了多少。

那么就吃吧。


进奏院虽然是个不大起眼的小单位,但这一任的监进奏院却不是无名之辈。

苏舜钦,字子美,太宗朝名臣苏易简之孙,诗文和书法的名头都很响。在宋代文学史上,苏舜钦的诗文和梅尧臣齐名,一“舜”一“尧”,并称苏梅。至于他的书法到底怎么样,我们不妨听听两个人的评价。一个人说自己研习草书三十多年,始终不脱俗气,晚年学了苏舜钦的字,“乃得古人笔意”〔7〕,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话说得够谦卑了吧?要知道,说这话的可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另一个人形容苏舜钦的书法“如五陵少年,访云寻雨,骏马春衫,醉眠芳草,狂歌玩乐”〔8〕。这种张扬着审美直觉和艺术想象的评价出自米芾—和黄庭坚一样,他也是名列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高手。老天对苏舜钦真是太慷慨了,除去超迈的才华,他还是个美男子。他虽然是蜀人,却身材魁伟,据说“与宋中道并立,下视之”〔9〕。与别人站在一起,居然要“下视之”,就算那个宋某人比较矮,但苏的身高大概也不多见。再加上一副在文学青年中非常时髦的美髯,要多帅有多帅。综合以上种种优势,再顺便说出他的另一重身份,人们大抵都会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他是当朝宰相杜衍的女婿。如果把“富”理解为学识和才华,苏舜钦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一点也不用将就。

高富帅属于稀缺资源,在当时的朝堂上,称得上美男子的大臣还有几个,例如韩琦和富弼。但韩、富都是中央高官,苏舜钦虽然有着显赫的家世和出众的才华,又是进士出身,却一直沉沦下僚,在远离京师的基层任职。他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曾多次向当局上书批评时政,有些意见且得到采纳。前些时不久,他刚由范仲淹举荐调入京师,现在他名片上的头衔是: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宋代的官职很复杂,有的是职称,有的是级别,最后一个才是每天上班打理的差事,这我们且不去管他,反正也就是个正八品吧。但京师毕竟是京师,那种张扬的士风和议政的热情让苏舜钦如鱼得水,在文人的诗酒雅集中,他很快就成了风云人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位政治新星面前,一条鲜花着锦般的青云之路已经铺开。

现在苏舜钦开始筹备赛神会的聚餐了。他是个朋友人,也是个好热闹的人,调入京师以后,又欠了文友们的好些人情,他想利用这次活动,把文友们请来一起聚聚。但小金库里就那么点钱,为了把场面搞得风光些,就自己拿出十贯钱贴进去。那些受到邀请的朋友体谅他的难处,也多多少少赞助了一点。文人嘛,向往的就是那份诗酒风流的氛围,谁还在乎吃喝什么?当然也不是你愿意掏钱就能参加的,至少必须意气相投吧。例如有一位叫李定的老兄,听说这里有文酒之会,就跑过来说,他也出份子,希望能“忝陪末座”,被主人毫不客气地拒绝了,理由是:“乐中既无筝琶筚笛,坐上安有国舍虞比。” 〔10〕意思是说,我这里的酒席上既没有妓乐助兴,参加者怎么会有“国舍虞比”呢?所谓“国舍虞比”,就是国子博士、太子中舍、虞部员外郎和比部员外郎,这四种人皆属于“任子”。任子是宋代官场恩荫制度的产物,当朝五品以上大臣的子弟和后人,可以推恩补官,每三年一次。但这种“恩补”的官员一般不安排重要职位,多是“国舍虞比”一类闲差—除非你后来参加科举取得了功名。这个李定大概就属于“任子”吧,不然主人不会这么说的。平心而论,苏舜钦这样打发人家,于人情世故是不大妥当的。有道是“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你可以拒绝,但也完全可以说得委婉一点,犯不着当面寒碜人家。他太率性了,也太自负了。

起初我看到李定这个名字,觉得有点眼熟。不错,神宗年间也有一个叫李定的人,曾当过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一类的高官,但真正让他青史留名的不是他做过什么官,而是他干过一桩很露脸的事,他曾向皇帝打小报告,揭发苏东坡的诗中有影射和攻击现实的政治问题,让苏东坡差点被杀头(后来被流放黄州),历史上把这次文字狱称为“乌台诗案”。那么,他和现在这个想到进奏院来蹭酒喝的李定是不是同一个人呢?从时间上看,前后相距二十多年,并不能完全排除。我查了一下,发现不是。现在这个李定是洪州人,后来那个诬陷苏东坡的李定是扬州人,查实了以后,心中似乎轻松了几分,俗话说: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谁愿意碰上那种无事生非的肖小之徒呢?

外单位的文友一共请了十几位,身份多为馆职,也就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的文学侍从。这些人虽然级别不高,但馆职向来被称为储才之地,皇上要用人了,目光首先会落在这些人身上,因此官场上都把馆职视为终南捷径,前程普遍看好。若是日后能“侍从”到学士甚至翰林学士那个份上,就进入了中央核心机构。翰林学士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仅地位尊崇,收入也非常可观,除俸禄而外,还有不少外快,这是制度允许的,不算灰色收入。例如每次“承旨”起草官员的任命书,照例都有一笔不菲的润笔,特别是起草册立后妃、太子、宰相的文书,所用的文具—砚匣、压尺、笔格、糊板、水滴之类—“计金二百两,既书除目,随以赐之”〔11〕。如果文书中的用典或用语惊艳出彩,皇上一高兴,还会有特别的赏赐。有时任命宰相后,皇上顺便就让草制诏书的学士顶替宰相原先的职位(一般是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世人谓之“润笔参政”〔12〕。你说,这份“润笔”该有多丰厚。当然“承旨”那活儿也不是好干的,须得有落笔成章文不加点的捷才。例如有一个叫盛度的学士,是个大胖子。当时朝臣中有所谓“盛肥丁瘦”的说法,“盛肥”即指盛度,而另一位翰林学士丁谓则长得身小体瘦,脸如刀削,故谓之“丁瘦”。一次皇帝叫盛度起草诏书,胖子一般都比较迟钝,文思也比较慢,他怕当堂出丑,就找了个借口,说自己身子臃肿,伏下来不方便,请求给他找一张大点的桌子。等到桌子找来时,学士的腹稿已经打好了。〔13〕大块头有大智慧,他是个聪明的胖子。

秋光正好,新酒呈祥,欢迎各位文友光临进奏院。请!请进!快请进——

朝廷诸公中,有必要先说说王洙,因为他是这中间最高的一个,其他那些人大体都在“校理”这个层面上,处于馆职中下层,在此之上,还要经过直院、修撰等好几个台阶才能爬到学士。王洙级别高,直接原因是参与监修《国朝会要》,今年四月刚刚获得了“直龙图阁”的头衔,赐三品服。从“龙图”这两个字就可以掂量出,龙图阁在馆阁中地位最高,后代戏剧舞台上的包拯,往往一出场就先来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之所以自称“包龙图”,就因为他是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担任开封府最高长官的。如果说舞台上的那些剧情大多于史无据不靠谱的话,“包龙图”的身份则是实实在在的。但在苏舜钦筹备酬神聚会的这个时候,包拯尚在御史台任职。御史台与开封府是隔壁邻居,这位脸其实并不黑的监察御史在仕途上还要走好长一段,才能走进隔壁的开封府。当然,此刻他的官阶比“赐三品服”的王洙要低不少。而且王洙的势头很好,他得到晏殊和范仲淹等高层要员的赏识,在经历中又有一段时间担任过天章阁侍讲,定期到弥英阁去给皇帝讲课。给皇帝讲课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学问得到认可,不然不会派你去;第二是可以和皇帝混个脸儿熟。仅凭这两点,他的仕途前景就值得期待。

集贤校理王益柔,字胜之。古人的字往往是对名的阐释或补充,形成互文效果。例如范仲淹,“仲”是排行,不去管他。中心字是“淹”:渊博精深。什么东西渊博精深呢?那就在字里了。希文:杰出的才华。渊博精深、才华出众,这就是他的人生期许。王益柔的名和字都围绕着一个“柔”字,又以“益”和“胜”加以递增。柔当然很好,柔而不弱,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但他这个人偏偏不柔,处处锋芒毕露,傲气逼人。年轻、有才气,而且才气和傲气又往往成正比,这也很正常。再加上他是真宗朝名相寇准的外孙,本朝名相王曙的儿子,名门之后,翩翩贵公子,傲气又与门第成正比,这就更正常了。但在他身上,傲气有时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调侃和尖刻,这就不大好了。例如,有个姓李的官员,写了一首诗赠给同姓人,其中有这样一句:“吾宗天下著。”意思是夸耀他们姓李的多么牛逼。他当然可以这样写,因为宋承五代,五代承唐,李是唐朝的国姓,也是第一大姓。但王益柔知道后,竟洋洋洒洒地给加了一段注解,你看他是怎么说的:是啊,你们姓李的确实挺著名的,住在甘泉坊的以娼妓著名(京师名娼李氏,居甘泉坊);卖药的以木牛著名(京师李家卖药,以木牛自表,人称“李木牛”);下围棋的以痴憨著名(李乃国手,而神思昏浊,人呼“李憨子”);写诗的以豁达著名(有自称“豁达李老”者,喜为诗,到了什么地方就乱题乱写,而诗句又十分鄙下,闻者哂之)。〔14〕你看,人家在诗中吹了句无伤大雅的牛皮,关你什么事呢?何苦要去翻箱倒柜旁征博引地挖苦人家?说到底,这是一种文人的卖弄癖和表现欲。这个王益柔啊!

这位是大诗人梅尧臣。苏梅并称,又惺惺相惜,这种场合他自然不会缺席。但梅的妻子谢氏刚刚在几个月前病逝,梅尧臣官小俸薄,这些年踉跄奔走,情怀的寄予一半在良朋好友,一半则在贤淑的妻子。如今一旦沦逝,自然追念不已,难以自拔。这期间他写了不少悼亡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妻子逝去后,他常常彻夜难眠,对身外的一切万念俱灰。前不久,欧阳修按察河东回京,在途中写了一首长诗寄给苏舜钦和梅尧臣,他可能还不知道梅尧臣家中遭遇的变故,因此在诗中想象京师的文酒之会是何等热闹,而其中肯定活跃着苏梅两位的身影。〔15〕可见苏梅一体,已是圈子里的共识。既然文酒之会最能让大家心情放飞,苏舜钦也就多了一份借助这次聚会,帮助好友尽快从悲痛中走出来的用心。另外,梅尧臣来了,或许还会让宴席上增加几道可口的南方菜肴。这是什么说法呢?在南方人看来,北方人大多不讲究吃鱼,也不会烧鱼。京师最上档次的鱼就是黄河鲤鱼,其实鲤鱼只是有那么点跳龙门的寓意,口感实在不敢恭维,肉质既粗,又有一股土腥气。南方人吃鱼讲究啊!例如鲈鱼讲究吃四鳃鲈鱼,四鳃鲈鱼又讲究一定要某个地方某座桥下出产的。至于醋鱼的烹饪,甚至讲究到席位与厨房之间的距离。梅尧臣是南方人,他家有一老婢烧得一手南方菜,尤其擅长烧鱼。欧阳修也是南方人,且特别喜欢吃鲫鱼,他常常到梅家来蹭鱼吃。梅家买了活鲫鱼,就养起来,留给他来吃。有时欧阳修也买了鲫鱼拿到梅家来烧。这种鸡零狗碎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当然有,因为都在梅尧臣的日记里一笔一笔地记着,后人说欧阳修嗜鲫鱼,根据就在《梅圣俞集》里,一共记了好几十处。〔16〕今天进奏院聚餐,会不会让梅尧臣把家里的老婢带过来烧几道南方菜呢?此事虽然梅在日记里没有记载,但应该是有可能的。

此外,参加者大致还有集贤院校理刁约、章岷、陆经、江休复,直集贤院吕溱,太常博士周延隽,殿中丞周延让,馆阁校勘宋敏求,将作监丞徐绶,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活动实际上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本单位职工的内部联欢,敬神、聚餐,也喝酒,还请了外面的优伶来助兴。作为单位领导,苏舜钦要热情洋溢地致祝酒词,要一桌一桌地敬酒,然后还要接受大家的回敬,互相都勾肩搭臂地说了很多话,虽是贴心贴肺的,却有点夸张。这些都是例行公事,任何一个单位的聚餐都会上演类似的情节。等走完了一应程序,助兴的优伶也唱了几阕小词,说了几段笑话,联欢就恰到好处地收场了,一点也不拖沓。本单位职工散去之后,文酒之会才正式开场,前面的活动实际上只是起一个暖场的效果。为了让文友们更尽兴,还把野路子的优伶换上了颜值更高的营妓。这是重整旗鼓的意思,预示着后面的活动才是重头戏。

来啊,都满上,将进酒,杯莫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庆历四年秋/夏坚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坚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76578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26
CIP核字 201900931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9
145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