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娟,女,生于1980年12月,江西宜春樟树市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已出版长篇小说《深红粉红》《路过花开路过你》《交易》《手腕》,传记《婉转的锋利——林徽因传》。《千年药香》以细腻的笔端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千年医药发展史,读者仿佛置身在漫漫药香之中。
图书 | 千年药香(中国药都樟树纪事)/走向田野文化散文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欧阳娟,女,生于1980年12月,江西宜春樟树市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高研班学员,江西省作协常务理事。已出版长篇小说《深红粉红》《路过花开路过你》《交易》《手腕》,传记《婉转的锋利——林徽因传》。《千年药香》以细腻的笔端向我们介绍了樟树的千年医药发展史,读者仿佛置身在漫漫药香之中。 内容推荐 欧阳娟编著的《千年药香》是一部充满文化气息的散文集。本书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中医药文化在一座名叫樟树的小城从古到今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依托,对照当今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其中重点记录了当地手工炮制中药材的独特技艺,以及民间流传的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樟树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编织了樟树这座小城千年之久的浪漫药香。 目录 引言 一座城市在药香里流传 (在这里,樟树不是一棵树,而是一座有着几千年中医药文化历史的小城。) 第一章 万亩花田是药香 (小小的樟树城酣睡在一片片花海之中,栀子花、金银花漫山遍野,都是用来制作中药的原材料。) 第二章 卧云庵内医道同源 (葛玄在樟树市境内的阁皂山建卧云庵钻研道术,促使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生根发芽。) 第三章 两大名家上阁山 (葛洪、孙思邈在阁皂山传道、行医,将葛玄播种的中医药文化幼苗培植壮大。) 第四章 天下药商汇清江 (南宋时期,朝廷偏隅杭州,带动江南经济发展,促进了樟树药材交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至此,樟树药市形成。) 第五章 明代医家聂尚恒 (妇幼科专家聂尚恒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儒医。他脸上的神情应该是细致耐心的,他的肢体动作应该是收敛的,他惯常的姿态应该是执笔著述或者凝神把脉。他对樟树市中医药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六章 清江药商遍天下 (樟树药商三次大规模外出。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越走越宽,像一支大动脉分布出无数的毛细血管,遍布了全国各个大中小城市。) 第七章 江右金针黄石屏 (黄石屏的名字,包含着太多的豪情、侠义、浪漫、风度、智慧,他高超的医术在国内、国际上具有巨大的影响。) 第八章 一个包袱一把伞 (虚写一名樟树药商的创业史) 第九章 药业圣殿三皇宫 (樟树药业的信仰和民间风俗) 第十章 国药源流永不断 (民国政府颁布废止旧医的决议,樟树中医药文化在民间顽强生长。) 第十一章 巧夺天工药师艺 (樟树市独特的药材炮制技术以及制药工具) 第十二章 老药工采访手记 (四位代表不同人群的老药工采访记录,其中有典型的知识分子、医药世家的后代、出身贫寒的孤儿和深谙江湖智慧的樟树药帮传人。) 樟树药业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万亩花田是药香 春天的樟树城随着花开的顺序,就像在商场里试用香水,节令的手指一按,不同的芬芳便轮番上阵。 春节刚过,黄灿灿的油菜花就劈头盖脸地涌了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细薄的花瓣泛出皮革般的光泽。一片片亮汪汪的黄,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视线,比凡·高的向日葵还要热烈。明明是早春时节,却开出盛夏的气势。这种花儿旗帜鲜明地拥护了毛主席提出的“人多力量大”的口号,摘了一朵凑到鼻尖去闻,并未察觉有什么香味儿,往那花田中间一躺,却要被馥郁的香味熏破了鼻子。一位友人向我描述过他被油菜花香袭击的经历。离家多年的游子开着一辆破捷达回乡探望父母,半路经过一片山地,他的车子被夹在随山势起伏的花浪中间,仿佛行驶在通往天国的引道上。他形容那种感觉:太香了,香得人思维停顿。他和他的车子一起被响亮的香气抽晕在半道上。对这个少年时迫不及待离开的地方,游子头一回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油菜花刚刚结籽的时候,樟树又迫不及待地进入了花期。樟树的花香跟油菜花的花香又是不同风格。如果说油菜花是西方的油画,那么樟树开花就像中国的泼墨写意,近看不那么像画,需得隔了一段适宜的距离,才见那云遮雾罩的笔墨凝结成了形象。樟树的花香,也是需要隔着一段小小的距离才能嗅得分明的。很多粗心的人经过一排樟树,总是莫名地寻找香气的来源。是远处飘来的桂花香?桂花不是开在秋季吗?噢,是樟树的叶子香,树干香。樟树的花,粗心人是无缘得见的。 樟树香过之后是栀子香。再粗心的人路遇栀子花,哪怕只有两三朵,恐怕也很难忽略它们的。它们招摇的香气十米开外就能引导你的眼睛,洁白的花瓣在绿叶丛中分外跳脱。这是一种最能引诱人伸手采摘的花朵。据我有限的人生经验,玫瑰、野菊、月季、蔷薇……我见过的一切花朵,都不像栀子这么令人手痒。如果我告诉你樟树境内总共拥有将近五百万亩栀子花田,亲爱的姑娘你做何感想?是不是恨不得立刻跳人那洁白芳香的花海摘个痛快?从此再也不用在公园或者小区的栀子花坛边纠结,经受公德与私心的持久对战。不过百万亩花田的栀子花不是用来采摘的。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家里堆着金山银山,那肯定不是用来给你一串串珠宝戴出去显摆的。当一个人真正富有了,显摆的就不再是金钱本身,而是由此衍生出的气场、气势、见识。樟树市民对于栀子花的态度大抵如此,他们骄傲的不是栀子花的美丽和芬芳,而是以这么强大的气势种植的花朵,最后将变成造福于人类的药材。 黄栀子是樟树市盛产的药材中一个主要品种,另外还有枳壳、陈皮、枳实、苏叶等等,这些美丽的植物经过独特的炮制技术,再加上一代代苦心经营的药商,共同构成了樟树市的药材市场,并一步步将这座城市推向“中国药都”的宝座。 枳壳和苏叶的种植,在广阔的樟树乡村,几乎达到了“人人皆药农”的地步。难忘儿时我总是误将枳壳当柚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解馋,除了红薯和豆荚之外,我率领一众小伙伴偷食最多的就是柚子。由于枳壳跟柚子外形相似,免不了有误偷的时候。喜滋滋捧了那沉甸甸的“小柚子”回来,一溜儿拖着鼻涕的小喽哕两眼放光地等我用菜刀切开,浓绿刺激的汁液往往一不留神飙进某个略微迟钝的孩子眼睛里,顾不上询问那小笨孩儿的情况,十几双小手一拥而上,抓挠着裸露出云白色海绵体的果实,撕扯出一股股酸涩的液体。再馋嘴的孩子也咽不下枳壳的味道,刚刚放进嘴里,便一个个龇牙咧嘴吐了个干净,终于换了那哭的孩子破涕为笑。与枳壳形成对比的,是苏叶留在我记忆里的香甜。想起苏叶,我唇齿间条件反射要泛出一股田螺的味道。小时候,苏叶是跟炒田螺联系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那时候的樟树农村人并不怎么爱吃田螺。尽管穷到一个星期也买不起一次荤腥,他们也不会想着用田螺来改善改善生活。大概在他们眼里,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鱼才算正正经经能吃的,黄鳝尚可,虾次之,至于田螺、蚌壳之类,简直是低等到了底端,他们是不屑于去吃它们的。孩子们可没这种成见,田间、水沟、溪涧、池塘……但凡够得到底的地方,总少不了他们胯上系着鱼篓弯腰摸索的身影。尽管十回便有五回劳动成果要被大人以没空弄为理由转送他人,但为了那一半的成功率,孩子们的热情还是不肯消减。我大概比一般的孩子更为嘴馋些,早早学会了用针尖挑出螺肉,用碱揉洗螺肉里面的泥沙。为了奖赏我的勤劳,母亲总会嗔怪而娇纵地呵斥一句:“好吃鬼,去摘点苏叶来。”“去摘点苏叶来”,这是我童年时代听到的最振奋人心的句子。接受了这么光荣的任务,我自然不能容许自己执行不利。苏叶分为绿色和紫色两种,樟树民间种植的多为紫色苏叶,也就是我要采来给炒田螺做香料的。但是我家的紫苏叶和野生的绿苏叶混长在了一起,这就令我每次前往采摘时都分外小心谨慎。然而越是小心,便越是觉得那紫色中泛着浓绿,那绿色中透出微紫,看来看去,似乎每株苏叶都不像“真”的。那时候我觉得世界上最没有必要存在的生物便是绿苏叶了。我很困惑,为什么这没用的东西到处都是?一直到今年为了这部作品的写作采访了老药工之后,我才知道绿苏叶同样具有药用价值。我喜欢吃的紫苏叶当然也不是纯粹为了炒田螺而存在的。P8-10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千年药香(中国药都樟树纪事)/走向田野文化散文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欧阳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548360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1 |
出版时间 | 2015-10-01 |
首版时间 | 2015-10-01 |
印刷时间 | 2015-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6 |
CIP核字 | 2015214055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