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大地熄灭了(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家的十四篇小说,作家用笔下青年人的生活经历书写了关于乡村记忆的乡土叙事,现代化进程中青年的百态精神面貌,乡村青年融入城市的艰难,城市生活失意的状态等方面。在这些作品里,作家的笔触深入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和间隙、关于占有欲和控制欲等方面。探寻时代急剧变化过程中青年的挣扎状态,在都市中失落的生活和失意的情感状态。
作者简介
甫跃辉,1984年生,云南保山人,现居上海。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研究生。江苏作协合同制作家。在《人民文学》《收获》《今天》等刊物发表多篇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刻舟记》,小说集《动物园》《鱼王》《散佚的族谱》《狐狸序曲》《每一间房舍都是一座烛台》等。小说集《少年游》入选中国作协2011年度“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先后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新人提名、郁达夫小说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创作奖、十月文学奖、高黎贡文学奖等。
目录
春和夏
星垂
阿童尼
侏儒
热雪
长途
少年血
夜眼
秋或冬
孤舟
平野
看黄河
雪山故园
午夜病人
公园
新生曲
代后记
大地会烧尽吗
导语
《这大地熄灭了(精)》整部书反映了一种青年人在当下这个时代的焦虑感和困惑,文字风格相对成熟。童年的记忆和当下经验相互的冲突,调整与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紧张与痛苦,以及描绘“逃离”“梦境”的宣泄情绪,这三类内容糅合于同一部书内,可读性强。
后记
大地会烧尽吗
春末或深秋,一个人到野外去,漫步或站立,看“野
旷天低树”,看四周的苍翠山峦稳坐,看收获之后的大地
袒露一颗赤裸的黑暗的心……这是我到上海后,于清醒和
睡眠的罅隙,时常默想的场景……我的四周是孤静的,甚
而有些压抑,沉闷如缺氧的海底。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
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
颜色,浅红,绯红,暗红,绛紫……恰如一张浓墨重彩着
喜怒哀乐的京剧的脸谱。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
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殆尽,偶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
经被几场风雨消磨得乌暗。
而有一束火冒出来了,似发自大地的心脏。
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慢腾腾地跃动着,慢腾腾地裹
挟了尚未干透的麦秸、油菜秆或稻草,哔哔剥剥的声音,
轻轻地敲击着耳鼓。慢腾腾的,那火苗盛大了,舞蹈着,
蔓延着。沉睡已久的大地,苏醒过来,发出呜呜咽咽的似
哭似笑的非哭非笑的持续的声响。如果没有风,会看到沉
重的烟柱曲扭着,抛下
重负,努力上升,当抵达云边时,获得了云一般轻盈
的质地,静穆地四散开,混同于云朵了。
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我确乎真正地置身于这样的野
外……
那年,家里在滚石山脚下种了一亩多油菜。油菜刚钻
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
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薅,断了的
草茎散发出青的浓郁气息,汁液沾手上,绿绿的一层。草
色日日叠加,即便用肥皂也很难洗净;若手上有冻裂的伤
痕,草色注定要越发久长地烙印进皮肤……手中的草握不
住了,随手放身后,好一阵子,回头看看,身后的草垒成
了一小堆一小堆。估摸着能装满竹篓了,这才直起身子,
依次拾起地上的草堆,抱回田头的空竹篓边。
那是冬日正午,太阳高悬头顶,影子匍匐在脚底。四
面空旷的田地里,绿色紧连着绿色,绿色一直延续到东边
山脚,那便是滚石山。滚石山看上去不过是个小土包,不
怎么高,树木稀稀拉拉,山上最惹人注目的,是遍布了几
百座坟头。其中一座坟头朝向西南边,正和我默默相对,
坟里埋的是爷爷。爷爷是在我六岁那年过世的,和他相关
的记忆,已然残存不多。每年去上坟,我站在坟边,望向
低处被四面高山围住的绿意荡漾的田地。心想,爷爷看得
到这些么?如果看得到,哪怕是一动也不能动,那“死”
还不算一桩太坏的事;如果什么也看不到,那“死”是真
有些糟糕了。一次又一次,我去给爷爷上坟,思想里总跳
出这问题,然而始终没有结论。
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
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头发不会露出来了;
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
如同刚刚用刀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
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跹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
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
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
无数细弱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
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手上,凉冰冰
的,透着清香。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
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
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
明。这一切是那么地让年幼的我感动。
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
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
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
地,地上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
(或许,在那之前,我们已经来过好几趟),决定把剩下
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以肥田。
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
那让我后来在上海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
的烟冒出,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
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
从火堆里,我抽了一根燃烧着的油菜秆,跑到这边又
跑到那边,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我们守在油菜田的四
角,看火越来越炽烈,连成澎湃汹涌的一大片。哔哔剥剥
的声响,衬托得黄昏愈发寂静。在不远处,也有别人家点
燃了油菜秆;更远处也有。忽然,我为一个大隐患忧惧起
来了:如此这般任由大火泛滥,难道大地不会烧尽了吗?
然而,还没得出结论,我又有了新的忧惧——
焰火之中,虫蚁纷乱地翻飞,它们的翅膀,很快就要
烧尽了,正发出一股股古怪的气味儿。这些微介的生命,
是逃不脱这一场大劫难了。它们会呼喊吗?我是听不见
的。它们有名姓吗?我是记不住的。但这一幕是那么深切
地撼动了一个少年的心。
火光照得四围的沟渠、土石、树木和草窠纤毫毕现。
滚石山上爷爷的坟头也凸显在这大光明里。就连我自己,
也异常孤立地凸显于这大光明里了。大光明里,我站立
着,正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
许多年后,读到萨缪尔·贝克特薄薄的《终局》,克
劳夫声音含糊地说:
书评(媒体评论)
甫跃辉是一个独坐于深夜的讲述者。待他讲完,
那些未经呈现的一切方才成为事实。由此看来,他就
是一个“事实”的制造者,一个热衷于给人托梦的小
说家。
——诗人 雷平阳
甫跃辉受过良好的写作训练,但他并不受“术”
的困扰,在他的作品中,人性的纠结、复杂与大自然
的美景融为一体,令我叹为观止。
——小说家 春树
精彩页
星垂
黑暗中摸到灯绳,拉亮了,亮得晃眼。他们不说话,穿衣,穿鞋,刷牙,洗脸,带上房门时,跟爸妈说走了啊,爸妈说一路小心啊。他们探着路,走出院子,拐入小路。路边的竹林飒飒作响,有鸟咕咕地叫,他们立一立,看看彼此,什么都看不到,黑暗里,只感觉到彼此潮湿的鼻息,感觉到各自缩了缩肩膀。许久,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模模糊糊看见路了,他们才悄无声息地往前走。路边是一条小沟,多半时间没水,这时节倒还有水,水绕过矮墙边的美人蕉丛,水声淙淙,夜愈发静了。
秋天的静,是个蹑手蹑脚的小人儿。
他们尽量靠近小水沟,离竹林远一些。竹林里有什么呢?他们也曾仗着日光进去看过几次。不过是一些枯竹叶,一些枯笋壳,暗绿的蕨菜生长在断墙头,墙边的空地有几株高大的棕榈,很长时间,他们都没发现那些硕大的棕榈叶子底下,悬挂着乌黑的蝙蝠……竹林里四处鸟叫,如阳光一般破碎。他们几乎是逃出来的。
这是去年的事儿了。
今年,村里接连死了好几个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病死的,也有自杀的——那个自杀的年轻人,恰好住在竹林边。就在昨天,同院的一个小孩掉进水塘里淹死了。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那孩子白腻的肚皮胀鼓鼓的,被大人按在倒扣的铁锅上,锅烟子粘住了肚皮。直到他被卷进草席,黑黑的锅烟子仍在着。他们跟着扛草席的大人出门,走着走着,草席边儿朝下耷拉,露出孩子肉嘟嘟的白净的小脚丫,脚丫间还有泥巴。他们如受惊的麻雀,再不敢跟去了,纷纷飞回家里。
那只白净的小脚丫啊……
脚下哔哔剥剥,是枯竹叶的声音。那么细,那么轻。他们不敢朝四周看,只使劲儿盯着脚下的一小片地。黑暗太浓稠了。他们只能确认这一小片土地。
他们在这一小片安全的地上停了一会儿。
要到小学去,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断崖的近路;另一条是走村里的远路。第一条路太危险,后者要经过更多的竹林。爸妈总叮嘱他们,不能走断崖那条路,他们确实也听话,天太黑了,若没月亮,夜色就是块厚厚的黑布,遮住他们的眼睛,怎么都甩不掉。他们只能往东边走一段山路,再拐下村子朝西走。他们在竹林间唱歌。他们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唱几句,停下来。竹林里鸟儿咕噜噜几声。抬头看得见密密匝匝的竹叶间漏出的星星。他们一步紧一步往前走,脚下嘁嘁喳喳。身后也有声音,他们不敢回头看。许久,总算走出竹林,走到大路,他们大大喘两口气,发现额头上都是汗。
如今却有些犹豫了,刚死掉的那些人就埋在东边山脚的竹林后。
他们决定走断崖。
这是头天晚上就决定了的。
这条路也有竹子,却不成片,只是蓬松的一丛,高高地立在断崖边。
白天,他们常在断崖边玩儿。沿着坡面朝下滑,他们手拉着手,侧身往下走。靠近断崖时,会蹲下身子,嗖嗖地滑下去,到断崖边,猛地伸手拉住身边的竹子。土块哗啦哗啦坠到崖底,竹叶纷纷扬扬飘远,他们坐在地上,笑声飞得很高。
现在他们也不敢这么玩儿,天还黑着,那双脚丫子……匕坡,下坡,终于走到断崖边了。几片碎石块儿掉下去,传来空洞的几声撞击,冰块撞击铁桶似的。枯干的竹叶飘下去,他们听不到声音。他们习惯性地站在崖顶,大大喘了两口气。
他们看不见白天站在崖顶看得见的——
由东往西,屋顶连屋顶,村落连村落,一条大路通向坝心,那儿有一条横贯南北的公路,路上有车,一辆一辆车,在行道树间,出现又消失,消失又出现。公路边就是他们的小学;抬头看呢,那是天啊,一眼就看到西边山顶,有时候没云,有时候有云。有云的时候,地上就有一块一块的暗。他们知道,站在那些暗影里的人是看不到太阳的,所以,人同样是站在地上,看到的天是不一样的,他们就会有点儿感激照在身上的太阳。
他们最喜欢站在崖顶看落日。
落日时最好有云。
云最好是瓦楞样的。
便有无数种红,在天上铺开。他们展开手臂,啊啊地叫。他们的声音在村子上空飘来荡去。屋顶上的炊烟,在声音里有些微的晃动。
不过,没有云也是好的。
不管有云没云,现在什么都看不见。黑暗蒙住他们的眼睛了。
他们在黑暗里侧身朝下走,手拉着手,空出来的手摸索着崖壁,崖壁都是砂岩。他们常从上面抠下拳头大小的一块块,黄色的叫黄宝石,红色的叫红宝石。他们在院子的水泥地上,画黄色的太阳,也画红色的星星和月亮。在太阳、星星和月亮间,他们写自己的名字。
不断有石块掉下去。咚咚——咚——
每掉一块石头,他们都会停下来,扶着崖壁,耐心地听。一颗心脏也跟着石块在往下掉,在黑暗里发出声音:咚咚——咚——
这么走走又停停,足足花了二十多分钟,才走完平时不到五分钟就能走完的路。
终于到崖底了!他们大口喘气,再喘气,额头都是汗,手心也是汗。(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大地熄灭了(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甫跃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70272
开本 32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20-02-01
首版时间 2020-02-01
印刷时间 2020-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00
CIP核字 201914488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0
137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7:22:19